第一章 距離,帶走了幻想(一)(1 / 3)

第一章 距離,帶走了幻想(一)

引言:我是個習慣於喝咖啡的人,很小的時候對茶就很討厭,寧願喝白開水也不要茶喝。一日,閑來無事,半是出於好玩,半是出於嚐試,便拿出了父親的紫砂茶壺,決

定泡上一壺品一品。放了些茶葉,然後將開水倒入,騰騰地熱氣夾雜著縷縷清香飄散,沁入心脾。

距離帶走幻想

生活中的每一點感悟都慢慢在我心裏萌芽。從此,距離便打破了幻想,我喜歡用文字去表述,用筆去傾聽。 這天,我開始了幻想,其實一直都在。在得知北京師大的教授黃祖洽和全國美術院士華廈先生在蒞臨我校講學後,心靈的震憾更為強烈。靈魂的呼叫被瞬間的風吹涼,太陽仍靜守在雲層裏,卻不知霧藹邊在雲中穿行。天氣溘然起變,我們改在文化廣場聽講學。 風,仍肆虐地吹著每個角落,有時我會用手撩起亂發,有時顯得很煩躁。一個人獨自從深藍的狹隘的天空裏走出,漫無涯矣地空想。超脫距離的一刹那,浮起片片粼波。走在並不繁華的街道上,忍不住想望望旁邊的一切。麵前的玻璃門窗或許是由於室內的陰暗而並成了鏡子。 車輛從我身旁穿梭而過,同學也都擦肩而過。我望著每麵鏡子中的自己,那種走路的姿勢分明有些拐。就是因為這些我感覺不到自己應有的氣質,更享受不到世間應存的浪漫。在富麗堂煌下,我似乎低下了頭。我仍在幻想,幻想心中期待的畫麵。微風拂過的臉膜,擦開了淚的痕跡。我追求過堅強,但仍會在深情流淚。我不知自己是怎樣走過那條街,我更不知自己是怎樣坐到那座位上。我倚靠在那,幻想..,似乎也想過些快樂的日子。 會裏,每個人都迸發出青春的熱量,即使鑄成了英勇的火炬,但,散發在我周圍的仍是靜謐的冷空氣,我似乎有了些孤獨。 講學還未開始,我發現自己正注視著眼前特定的布局。從此我又覺得生為一位名人的幸福,包括世人的敬仰,對生活的感悟與執著。我還在幻想,幻想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實——一種很失敗的幻想。 黃祖洽教授和華廈先生在熱烈的掌聲下登上了展現在我麵前的“舞台”,他們開始了講學。當時我很困倦,也許在哭過後都會這樣。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夢中。夢裏黃祖洽教授和華廈先生正快步向我走來,親切地問我些問題。他們告訴我我是最特殊而又最傷感的一們觀眾,我的心觸然起動,又覺“希望”的火焰被點燃。我傾訴著自己的傷感並乞求他們能給予我完美。他們很願意幫助我實現人生這一曆程。我笑了,一種奢侈地笑。 我還在想,這以後,我便能夠完善,而也可以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講自己那“滄桑”的歲月,讓人們都感動地流淚。那時,會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一出生就..還是由於惡病引起的?我不再幻想,惺忪的雙眼望著眼前的一切隻為他們而布置,我更恍然大悟,甚至覺得自己很卑鄙,總想靠別人來實現一生的夢想。幸會理想與現實有距離,不然自己將是多麼殘垣..

我坐在石板上,春日裏,陽光透過樹縫照亮了我的鬢發,我的手一掠而過,卻帶走了

一隻螞蟻的英魂。其實,生命一直都這樣短暫,在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下也許就會從此迷陷。在錯與對中,書寫最有意的心情也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樂。無需怨懟任何。雖然沒有了浪漫,但可以鑄造激情。生活中的每一點感悟,都慢慢在我心裏盟芽。從此,距離打破了幻想,我喜歡用文字來表達,用筆去傾聽。 每一串音符都是一雙翅膀,承載了我們的靈魂,向著殘存的世間飛翔、升騰。我們風雨飄揚的內心,從而開始改變,開始對天長地久的事物深思.. 4月14日最深之感

品茶人生

很早就聽人說過:人生如茶!一直以來,我都無法理解,直到有一天,我似乎也品出了“人生如茶”的真味。 我是個習慣於喝咖啡的人,很小的時候對茶就很討厭,寧願喝白開水也不要茶喝。一日,閑來無事,半是出於好玩,半是出於嚐試,便拿出了父親的紫砂茶壺,決定泡上一壺品一品。放了些茶葉,然後將開水倒入,騰騰地熱氣夾雜著縷縷清香飄散,沁入心脾。 初喝第一口時,苦得我實在沒有再喝下去的勇氣。那苦味與香濃的咖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者是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但當我放下壺的那一瞬,一絲甘甜從苦澀的舌尖散出來。我下意識地又呷了一口,似乎沒有多少苦味了,再後來,儼然一壺白開水。 放下茶壺,我陷入了沉思。兒時的我們就像那皺巴巴的茶葉,沒見過世麵,局限在狹小空間裏,還不亦樂乎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成長猶如茶葉遇到了白開水,視野廣了,生活從此也就充滿苦澀,但苦澀過後,迎來的將是那淡淡白開水中絲絲的甜。 人生應該如品茶: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

雨季情結

文字帶來的幸福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文字不過是了解世界的一種途徑。而我覺得,它是一種輕鬆但不浮泛的撫慰。文字讓我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的自我,並讓我在怯懦時恢複麵對生活的勇氣和自信。 ——題記 書是人們智慧的結晶、精神的沉澱。“讀一本好書猶如和一位好友交談。”我似乎是與生俱來就有這樣的性情——愛書。平凡的日子裏,書是我的夥伴。一杯茶,一本心愛的書,一些陽光從窗外灑進來..我覺得快樂。

記得小學的時候家裏條件不好。連交學費都是忙季過後賣了糧食再補上。更別說擁有其它書了。有的同學帶了本《寓言故事》或《格林童話》,大家都搶著看(其實就是讓你翻兩下。感情好點的,借你看幾篇)。而我看的第一本課外書不是益智教人的寓言,而是小說。那是在四年級,一個同學帶了本小說叫《花季·雨季》。我要借一晚,他不肯。最

後我拿“兄弟大義”之類軟磨硬泡,獲得了一晚的閱讀權。由於家裏忙,一放學就跑到地裏幫忙,直到“烏鵲南飛”才回家,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骨頭都快要散架了。爸媽做飯去了,我趕緊掏出《花季·雨季》如饑似渴地看。可小小的身子骨實在撐不住了,自然沒看幾頁,抱著那本書不知不覺睡著了。依稀記得關於“深圳特區”青少年生活的,一晚上的閱讀權喪失了,從此,留下了遺憾。

初二那年,大姐外出打工回家時說,要滿足小弟我一個願望。於是,我要她給我買《花季·雨季》。我從書中知道許多東西。它向我展示了另一種生活。從此,我一直憧憬著未來。那時家鄉中學各種設施和學校管理很讓人失望。我常常打開《花季·雨季》,感受特區少年成長中的喜與憂,並以此自慰。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社會總是在不斷的平衡中運動,這一地方的今天可能就是另一地方的明天。”從那時起,我就熱切期盼著我們的明天。

五年了,《花季·雨季》陪我走過了花季、雨季。我現在雖接觸了許多文學名作,但《花季·雨季》一直伴隨著我,一路走來,並將在時常捧讀重溫舊時的夢中一路走下去。有人說過“讀書是一種心靈的義務。一個人,如果沒有將一段青春時光托付給高貴的思想和真誠的文字,那麼他就是自己的敵人。”的確,讀書是對心靈的塑造,是體會在匆忙人生的“物我兩忘”以及詩意存在的機緣。在高貴思想的空間裏,我常常獲得靈性和自由。 高二的生活已接近尾聲,在緊張的學習中,讀課外書被當作“大逆不道”,可我還是忙裏偷閑與“故人”相談,常感“人言我心”的快樂。 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