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超級生命”之謎(三)
血湖之謎
1988年春天的一個早晨,在西非喀麥隆,遊人們驚奇地發現,平時碧藍晶瑩的耐奧斯湖突然變得一片血紅。人們不由得擁過去想看個究竟,但瞬時驚呆了,眼前的一切慘不忍睹。
沿坡的草叢裏到處躺著死去的牲畜,附近村裏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屍體,一片死寂。
在離耐奧斯湖較遠的地方,人們找到了一些昏迷不醒的垂危者。從這些幸存者的口裏,人們大致了解了慘案發生的經過。在前一天傍晚,突然從耐奧斯湖發出一陣隆隆的巨響,隻見一般圓柱形蒸氣從湖中噴湧而出,直衝天空,高達80多米,然而,又像一朵煙雲一樣,飄到山穀。同時,一陣大風從湖中呼嘯而起,夾著令人窒息的惡臭,把雲朵推向四鄰的小鎮,煙雲所到之處,任何生命旋即死亡。
這件事發生後,科學家對湖水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裏麵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還有許多其他有毒氣體。這些有毒氣體一旦釋放,地麵的生命便會死亡。這種分析是否具有科學道理,尚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更主要的問題是,從海底噴射而出的蒸氣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為什麼能釋放出如此劇毒的能量?
台灣島成因之謎
台灣是我國的第一大島,然而關於台灣島的成因,在地質學界卻眾說紛壇。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距今2億年前,大約是在中生代的三迭紀時期,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產生褶皺、隆降而奠定台灣地質的基礎。此後又為海水所淹沒。以後又經曆幾次造山運動和地殼運動,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造山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中央山脈再度擠壓上升,其兩側也褶皺成山,顯露出海麵,那就是中央山脈東的台東山脈,西的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形成台灣的現代地形。
另一種看法是,台灣地層與大陸屬於同一結構,在距今100萬年前後,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接在一起,最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後因地層變動,局部陸地下沉,出現了台灣海峽,使台灣成了海島。而且,即使出現了海峽,澎湖列島南部同福建陸地之間,直到5400年前,還有一條經過台灣礁的陸地聯係著,而澎湖與台灣的陸地聯係則一直維係到距今6200年前。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新生代的第四紀以前,台灣同大陸是分開的,第四紀以後有合在一起的時候。因為第四世更新世前,由於地殼上升的變動和地球上氣候變冷的影響,沿海地區出現了陸地麵積擴大的情況。那時台灣海峽的海水可能幾乎退幹,成了陸地,於是出現了台灣同大陸連成一片的局麵。後來到了更新世後期,地球上氣候轉暖,海水上升,陸地減少,台灣海峽再次出現,台灣和大陸又隔開了。如此經過多次反複。
以上三種說法,究竟誰是誰非,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
紅海的形成之謎
紅海是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與非洲東北部海岸之間的一個狹長內海。它是溝通歐亞兩大洲,連接印度洋與地中海的天然水道,每年都有成千上萬艘船隻從這裏通過。
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誕生以後,對紅海的形成有了一個全新的解釋。科學家們認為,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地球上並沒有紅海。那時非洲與阿拉伯半島還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就在今天紅海的位置上,地殼發生了斷裂,阿拉伯半島的陸塊不斷向北移動,紅海各地不斷展寬,印度洋的海水通過曼德海峽灌了進來,才形成今天的紅海。
按照板塊學說的觀點,如今的大洋都是昨天陸地分裂並不斷向兩側移動造成的。他們用發展的眼光,把世界海洋的發育曆史分成若幹階段。比如,大西洋正處在發育旺盛階段,叫壯年海;太平洋正處在發育後期,叫老年海;地中海在不斷萎縮,叫殘留海;而紅海則處於發育初期階段,稱為幼年海。
據科學家研究,目前紅海正在“成長”,大約每年向兩側擴張2厘米。
那麼,紅海會不會變成大洋呢?
按照板塊學說,隻要紅海的擴張過程不停止,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有一天,紅海一定會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洋。另一種觀點認為,即使紅海今天的擴張運動一直在進行,但卻無法保證海底擴張會一直持續下去。據現在掌握的材料,在以往漫長的地殼發展中,有的板塊不停地移動,最後形成了大洋;有的板塊則在移動過程中,受到其他板塊的阻擋,中途停止了移動,並未形成大洋。
紅海是否能成為大洋,還需要時間加以證明。
長江、黃河的源頭之謎
長江、黃河的源頭在哪裏,是學術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
首先,關於河流正源的確定標準,學術界的意見就不統一。有的讚成以水流最長者為正源;有的主張視河道上下遊的一致性,以形似幹流的自然延長者為正源;有的說應該以水量大者為正源;有的主張依照曆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更有人將河穀形成較早者推為正源;此外還有強調流域麵積大小或發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於上述原因,長江、黃河源頭的眾說紛紜也就可想而知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對長江進行了考察,將木魯烏蘇河和楚瑪爾河分別定為長江的南、北兩源。1976年和197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等單位進行了兩次扛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為長江正源。但1986年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在完成了科學考察漂流的壯舉後,卻提出…另一支流當曲的長度比沱沱河長37公裏,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3倍,流域麵積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長江正源應讓位當曲。但是這一看法目前還未作為定論。
關於黃河源頭也是眾說紛紜,僅不同年份出版的《辭海》對其就有不同的敘述。
1947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顏喀喇山之噶達素齊老峰,亦曰阿爾坦河。”1965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顏喀喇山脈達澤山東麓約古宗列渠。”1979年版:“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1987年《辭海·中國地理分冊》,又鑒於黃河源頭的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現狀,而閉口不談誰為正源,而隻注明“上源馬曲(約古宗列渠)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達澤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
因此,究竟以什麼為標準,怎樣確定長江、黃河源更科學合理,還有待於繼續探尋。
熱水湖疑謎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素有“白色大陸”之稱。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在這個冰封雪裹的世界裏卻發現了一個水溫很高的熱水湖——範達湖。這個湖最深處66米,水溫高達25℃,鹽類含量為海水的6倍多,氯化鈣的含量高得嚇人,是海水的18倍。南極幹冷世界中出現的這一十分溫暖的湖泊,給科學界帶來了難解之謎。
日本、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的南極考察隊從各個不同角度對這一疑謎加以解釋,爭論不休。其中有兩種學說頗為盛行,一種是“太陽輻射說”,一種是“地熱說”。
太陽輻射說認為,熱湖來自太陽輻射的積蓄。夏天,當強烈的太陽直射湖麵,太陽光中的短波光線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餘的輻射幾乎都被底層鹹水所吸收、蓄積,湖麵的冰層也產生一種“溫室效應”,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而氯化鈣這類的鹽類濃溶液能有效地蓄積太陽熱,南極熱水湖恰恰就是這種鹽類蓄熱的巨大的天然裝置。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然長,但陰天非常多,實際到達地麵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冰麵又反射了90%以上的輻射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使表麵水溫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底層的水溫增高。
地熱活動說認為,範達湖距羅斯海50千米,而羅斯海附近有活動的默爾本火山和正在噴發的埃裏伯斯活火山,表明這一帶地底岩漿活動是非常劇烈的,岩漿上湧現象很嚴重,受地熱的影響,湖水的溫度就會出現上冷下熱現象。科學家們發現範達湖所在的賴特幹侶區中並沒有地熱活動,這一學說也就宣告失敗了。
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說就比較權威了。這一學說的主力派的代表——美國學者威爾遜和日本學者鳥居鐵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論點。他們指出,雖然南極陰天多,地麵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很少,但是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對太陽光有一定的透射率。這樣,表麵以下的冰層也或多或少會獲得太陽輻射的能量。加上這個地區風特別大,冬天的積雪被風吹走,積雪層很薄,多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天地麵吸收的熱量增多,氣候較為溫暖。日積月累,表層及以下冰層的溫度便有所上升,最後到了融化的程度。由於底層鹽度較高,密度較大,底層不會升至表層,結果,就使高溫的特性保留下來。同時,表層水冬天有失熱現象,底層水則依靠上麵水層的保護,失熱微小,因而底層水溫特別高。近來,人們觀測到底層水溫有緩慢升高的趨勢,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
持地熱說者雖然沒有占住腳,但也不同意威爾遜和鳥居鐵的說法,認為上述說法有許多想象成份。例如,幾十米厚的冰層究竟能透過多少陽光?這些透過冰層的陽光使冰層融化並使水溫升到這樣高的程度,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事實真的像威爾遜、鳥居鐵所說的那樣,那麼,類似範達湖這樣的湖泊就會有很多,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持地熱說者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正在尋求新的論據。看來,爭論仍在繼續,南極熱水湖疑謎還有待揭開。恐怖的“死亡穀”
在世界上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隱伏著若幹讓人談虎色變、不寒而栗的死亡之地,鳥類、爬行動物或人類都無法進去,如進去,往往立即死亡。人們把這些地方稱為“死亡穀”。對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許多科學家曾長期進行研究和探索,有的“死亡穀”頭上籠罩的麵紗已被徹底揭開,如前蘇聯勘察加半島克羅諾基自然保護區內的“死亡穀”,是由於那裏積聚的足以使人窒息的毒氣——與碳酸氣和硫化氫同時發生作用的劇毒揮發性氰化物。我國昆侖山內的“魔鬼穀”是由於隱藏豐富的磁鐵礦而造成頻繁雷擊所致。而埃及西部沙漠之中的“死亡之地”,卻是眾多的蟻獅所為。但世上仍有許多“死亡穀”今還是無法揭曉的奇謎。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州毗連的地帶,有一個“死亡穀”,它長225千米,寬6~26千米,麵積1408平方千米。山穀兩側懸崖峭壁,山嶺綿延。這裏的氣候極端炎熱幹燥。1848年,一隊外來移民誤人穀地,迷失方向,大都葬身穀底,連屍體都找不到。1949年,美國一支勘探隊冒險進入“死亡穀”,幾乎全部死亡,其中有幾個人僥幸脫險爬出,過後不久也不明不白死去。後來,又有不少人前去探險,結果也屢屢身亡。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個被死神統治的地方,竟是飛禽走獸的“極樂世界”。據初步統計,這裏繁衍著230多種鳥類,19種蛇類,17種蜥蜴,1500多頭野驢,還有各種各樣、多如牛毛的昆蟲,草本植物隨處可見。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威脅人的生命,卻不傷害這些飛禽走獸?人們至今未得其解。
據美國科學家考證,“死亡穀”在非常遙遠的古代經曆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才演變成今天奇特的麵貌。距今約3000萬年前,由於這一帶地殼運動頻繁,埋在地下的岩層受到兩側重壓的擠壓,褶成彎曲伏,有的地方隆起突出,成為高地或山嶺,有的地方凹下,成為河流或盆地。“死亡穀”就是一狹長形的閉塞盆地。以後氣候漸變炎熱幹燥。到距今約2000萬年前,地殼再次發生劇烈的褶皺和斷裂,沿著斷裂地帶形成了一條深達1200多米的大斷層。很厚的沉積物把大斷層履蓋了,長期以來沒有被人發現。有些學者推測,一些人誤人“死亡穀”,迷失方向,可能踏進大斷層上麵的沉積物而掉人大斷層的深淵中,以致死亡,連屍體也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