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贖罪(二)
可靠不可靠
人類是一種講究理智與感情的動物,在認知事物時,人們總是期望在兩者之間獲得某種平衡,事實上在更多時候,人們很容易走向一極——或是感情蒙蔽了理智,或是理智脫離了感情。 其實,光從感情這一角度出發,感情對於事物的認知是一種不可靠又不可不靠的關係,也就是說,人們在認識事物時,應該持有這樣一種態度:在理智允許的基礎上,做到通情達理、有情有義。 感情的親疏遠近對於人們判斷、認知事物的能力是有很大影響的。依靠感情判斷、認識事物有其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這與個人的品德修養,與環境氛圍有很大關係,因此,並不完全可靠。譬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感情用事”怎麼怎麼壞事兒,也常見到某某徇私舞弊,某某領導提拔小舅子,某某單位評先進又是領導的親戚,這些就是感情扭曲了一個人判斷能力、蒙蔽了人的理智的實例。笛卡爾在《心靈的感情》中寫道:“一個人為感情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人,自然是要犯錯誤了,特別是這個人位高權重時,就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不幸。也許還有人會說,正直的人是不會被感情的親疏遠近蒙蔽的。這種看法是絕對錯誤的,曆史上不論是偉人還是小人,都有因感情而誤事的時候。因此,感情的不可靠性每個人都有,有所區別的隻是正直的人會更多地以理智來判斷認知。 但是,一個凡事都很理智的人又會怎樣呢?沒有情感,沒有人性的光輝,有誰願意和這樣的冷血人相處呢?帕斯卡爾的《思想錄》中寫道:“理智的最後一步,就是要承認有無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也就是說,在許多時候,不光是理智,人們也必須依靠感情來認知事物,這同樣符合人類思維的原理。 如題中所舉的例子,宋國的富人對於同樣一句話,為何偏偏相信兒子而懷疑鄰居呢?也許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對此一笑了之。但仔細想來,也並非全無道理,富人正是從理智與感情兩個方麵出發,得出這個結論的:從理智上來說,富人的兒子是家裏人,要錢可以直接向父親拿,沒有作案的動機;而鄰居是外人,又偏偏是個知情者(知道牆被損壞了),嫌疑的確很大。而這些結論的得出,是與富人對兒子及對鄰居從感情上的了解分不開的,正是因為富人父子關係親近,而富人與鄰人關係疏遠,富人才會得出此結論;又假如富人的兒子對父不孝、父子關係疏遠,或者富人與鄰居是至交、關係親密,那富人可能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了。我們對於與自己不熟悉的人,當然要采取謹慎的態度,先懷疑再調查;同時,也當然要信任自己熟悉的人。同樣,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從理智上分析結論並不惟一,通過某些個人感情的輔助,是可以得出合情合理的推論的。從這一點來說,感情的親疏遠近對人們的認知是有幫助的——不可不靠. “不可靠,也不可不靠”,這句挺拗口的話正說明了感情是正確認知事物必要卻不絕對的條件,在認知、判斷事物的過程中感情與理智缺一不可,這正如雨果說的“邏輯隻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從人類本身來的,後者是天上來的。”最後,“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們應避免的隻是對它們的誤用和濫用。”笛卡爾也告訴我們在認知事物時,應謹慎地基於理智,輔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親疏遠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發揮正麵的作用。
簡評: 一個十分別致的標題引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在認知、判斷事物過程中,理智固然重要,情感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分析寓言本身所蘊含的合理性、科學性開始,有事實有推導,周密而充分地論證了“親”與“近”之類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並以此安排文章結構:前半部闡述認知事物時靠情感不可靠,後半部則闡述認知事物時靠情感也不可不靠,有辨證思考。文章第4段對寓言的深刻闡發,頗具新意。運用笛卡爾、帕斯卡爾、雨果等名人的言論顯示了作者相當的知識麵,更為論證增添了理性的光輝。
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舌之於心髒。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誌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誌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複的深淵..麵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麵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麵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麵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麵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麵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麵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麵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裏,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