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似高山流水(一)(1 / 3)

第一章 愛似高山流水(一)

引言:一道痕跡,是曆史遺落在人間的證據。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痕跡依存。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躍動著多少忠奸賢愚之人,演繹著多少回腸蕩氣之舉。翻開蜀漢曆史,諸葛亮躍然紙上。他的睿智,他的忠誠,都為烽火歲月的三國增添了一頁亮麗的色彩。還有少年英雄周瑜,還有褒貶不一的曹操,還有……但也留下了多少餓殍千裏的慘象,隻有殘垣斷壁在默默地訴說。在倉促而過的曆史麵前,我們深情地凝視,千般感慨,萬種無奈,但我們依然一次次根據祖先遺留的線索,去尋找曾經的輝煌與悲哀,看曆史給今天留下了怎樣的痕跡,我們如何沿著這痕跡去開拓未來的路。 一直以來,我雖不完完全全信奉馬克思,但對農村那套封建迷信卻相當反感。 奶奶又在電話裏頭不厭其煩地催我清明節那天回家,給爺爺上個墳,好保佑我上個好大學。電話這頭的我很不屑,但又隻得說“好!”忽而覺得奶奶很可悲。 清明那天,不情願地回去。早上才7點多,奶奶拿著裝有祭品的籃子,和我一起上路了。一路上看見那些人規規矩矩地上香,膜拜,心裏湧現莫名的輕視。也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終於到了爺爺的墳前。放下紙錢,香燭,我開始自顧自地欣賞起來。

這整座山白灰灰的都是墳頭,衣著各異,身份各異的人在除草的除草,擺酒的擺酒,還有人哭著,活脫脫的一座“死人山”。“生前對他們好點就成了,死後用得著哭哭啼啼嗎?

虛偽!”我嘮叨著。 “講什麼呢,快過來!”奶奶叫我過去,順便把一塊布放在墳前,坐了下去。她極其認真地對我說:“我現在開始哭了,你把這些紙錢燒了,金黃色的壓在墳背上,這樣爺爺在地府才有錢用,懂嗎?”我接過紙錢,應了聲“哦”,就把紙燒開了。奶奶也自顧自地哭了起來,一把鼻涕一把淚,相當動情。 不知是我做得太快還是奶奶哭得太慢,我燒完紙,她還在哭。無聊之極,我靠在她身邊坐下,眼睛盯著她看:看她那樣,似乎悲痛欲絕,時不時地狠狠抽噎一聲,發出好響的聲音。既而口裏念念有詞,那條手絹也擦了一遍又一遍,都濕透了。“真是昏天暗地,哭天搶地,感天動地。”我彎下腰,對上奶奶的臉,看到底有什麼苦或怎樣的思念讓她如此動情,要知道,老人一向是很含蓄的,這讓我疑惑。 不知過了多久,奶奶終於哭完了,長長地抽了口氣,表示終結。看著她桃子似的眼,我感到又好笑又可悲,可笑有如此愚昧的人,可悲竟真有如此愚昧的人。“終於可以回家了,這是唯一讓我欣慰的事。”我想。奶奶說:“慢點,來,給爺爺上個香,叫他保佑你考上好大學,我剛才和爺爺說了,他會保佑你的,現在你得親口說說。”“我,我,”我支吾著,遲遲不肯去,仿佛辱沒了讀書人,半晌,奶奶才歎了口氣,慢慢地走到墳前,說:“小孩不懂事,你要好好保佑她才是。”然後轉過身說:“給爺爺鞠個躬。”不知為何,我竟真的走過去,彎下腰,虔誠地鞠了個躬,但我知道,那決不是因為所謂的爺爺的保佑。 回家的路上,奶奶給我講述了她在哭時對爺爺講的話。她說我鞠了躬就一定會受保佑,她說爺爺一定會聽到她在講什麼,她說…… 看著奶奶真誠的神態,我想起了《項脊軒誌》中的歸有光的祖母,我有股想哭的衝動,那種哽在心頭的艱難幾乎讓我窒息,原來人間的情感並不因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在這個物欲橫流,親情日益淡薄的世界呆久了,漸漸學會了麻木,而回到那最原始的世界中,也許還會有讓你刻骨銘心的情感讓你難以釋懷,讓你感動。卑微的東西一經人們虔誠的膜拜,它也會莫名的崇高起來,於奶奶,於奶奶的哭聲,於我的感動——至真至誠。

愛無證據

生活是一種過程,生命是一種永恒。在人生的坐標軸上,每一條曲線後麵都隱藏著一道痕跡,成為你活在世上的證據。 一道痕跡,是曆史遺落在人間的證據。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痕跡依存。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躍動著多少忠奸賢愚之人,演繹著多少回腸蕩氣之舉。翻開蜀漢曆史,諸葛亮躍然紙上。他的睿智,他的忠誠,都為烽火歲月的三國增添了一頁亮麗的色彩。還有少年英雄周瑜,還有褒貶不一的曹操,還有……但也留下了多少餓殍千裏的慘象,隻有殘垣斷壁在默默地訴說。在倉促而過的曆史麵前,我們深情地凝視,千般感慨,萬種無奈,但我們依然一次次根據祖先遺留的線索,去尋找曾經的輝煌與悲哀,看曆史給今天留下了怎樣的痕跡,我們如何沿著這痕跡去開拓未來的路。

一道痕跡。是生命遺落在人間的證據。雪萊死了,帶著他的浪漫,帶著他對生命的詮

釋,帶著他所說的:“在人類麵前,王朝的興衰,日月的更替又算得了什麼”而長眠於地下。我們為他的語言而深深震撼,我們為他的離去而深深惋惜,但誰也無法乞求死神給予他重生。這讓人感到寒顫。不過,十分慶幸,我們還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理念,我們還會在雪萊倒下的那個冬季裏憧憬著櫻花浪漫的春天,如同他還在一般,如同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一顆生命之星隕落,我們看到了他在天際劃過的痕跡,狹長而醒目,時刻提醒著活著的人。其實故事並沒有結束,有些東西仍在延續,因為要充當曾經生存過的證據——比如雪萊的痕跡。 是的,什麼都在前進,什麼也都在回頭,曆史過去了,但現實難道不會重蹈覆轍?生命終結了,但精神難道不會再次奮起?沒有太多牽強附會的原因,因為真理隻有一個,痕跡是所有生存過的,存在過的,輝煌過的,衰敗過的,歡笑過的,痛苦過的證據。 我們可以不知道曹雪芹是誰,但是我們可以觀看金陵十二釵演繹的那場戲;我們可以不知道昆德拉是誰,但是我們可以陪他一起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我們可以不知道普魯特斯是誰,但是我們可以和他一起《追憶似水年華》。 我們可以遺忘世界,遺忘時間,遺忘一切,但我們無法遺忘在時間背後的那抹痕跡——曾經存在過的隱含著人類辛酸苦辣的證據。

美夢無痕

安妮寶貝說,即使在深切的熱愛裏麵,我們也是孤獨的,繁華落盡,如夢無痕。

1 對於生活,我已經無力再去要求什麼,它們會一再地落空。 對於我的挫敗,我沒有感到絲毫的恥辱,因為努力與成功永遠不可能成正比。我聽天由命地耷拉著腦袋,聽天由命地站在時光的下遊,任憑現實自作主張地以它特有的方式殘忍將我蹂躪。 2 現在是午夜,牆上的鍾聲剛響過零點。 我的文字在午夜飛行…… 3 肆無忌憚的電燈深深刺痛了眼睛,我不停地揉著,揉啊揉。我的手指粗暴地壓迫眼球,我擔心它們會突然掉下來。然後我不停地往眼球灌“珍視明”,那種冰冷得沒有溫度的液體不停的滲漏,繼而像眼淚一樣縱橫在我臉上。我懷疑我哭了。 我把一直抱在手裏的英語題典狠狠的摔到地上,然後跑到窗戶那邊,用力地拉開窗簾,然後有很清澈的月光滲進來,打在我的眸子裏。我看到月亮那張明亮而驕傲的臉。我想我總是拚命追趕那些已逝的黑色虛無,卻忘記了在窗外一夜又一夜守候的月光。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因我而斷送的繁華。 我懺悔。而月光依然不依不饒的停落在我房間的地板上。

我告訴自己,這不是奢望,整個夜晚都是屬於我的,包括那見光就分解的黑夜,還有

優雅而沉默的月。我體會到心被一點一點的幸福漸次塞滿的快意,可是它們又倉促消失,不作停留。 我的目光滑過玻璃窗,落在牆角的穿衣鏡上,它在一絲不苟地反複我的動作,那是被禁錮的我的影子。鏡子在它周圍產生一種磁場,它牽扯著我的目光,我看到那裏麵的人,他單薄得像個紙人,我發現他的容顏正在老去,皺紋在他臉上盤根錯節地蔓延。十七歲開始蒼老,我想起這麼一句話。 我莫名其妙地感覺害怕,而且莫名其妙地堅持著一場清醒的幻覺。我在自己一手製造的寂寞裏流著浪。 繼而,我逃到屋頂平台,站在月亮的腳下,仰頭看天,我發現天的盡頭是暗玫瑰色的,很內斂的那種。我的背後是恢宏的黑暗,月光難以企及。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一行行地穿越我的記憶,糾結出沒有來由的憂傷。我想,我的記憶終有一天會摧枯拉朽地斷裂,在風裏遺落成一片廢墟。 空氣中有種很陳舊的味道,是時間開始腐朽了,那頭黯淡的稍縱即逝的鳥,它長滿了斑駁的黴菌。 穿堂而過的風,總是從不可捉摸的方向洶湧而至,張牙舞爪地灌滿我整個風衣,使之獵獵如旗。

4 一直到星星閉上眼睛/一直到黑夜又哄睡了愛情/一直到和天欲說又遠行/一直到忽然間你驚醒 ——高曉鬆《月亮》 5 是誰,在沉默的六月唱起黑色的挽歌。 誰都聽到了,歲月開始剝落的聲音。 誰都看到了,夢絕然而去的倉皇背影。

理解萬歲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地球村時代,信息爆炸,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快捷,在這樣的一個多元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社會製度。因此我們需要理解,隻有理解,才能消除隔閡、歧見,才能走向溝通、團結。 “泰山不辭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我們要有泰山一樣的沉穩,有江海一樣的胸襟。要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那樣去理解別人,什麼狡猾、自私、陰險、虛偽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承愛,這樣才顯得我們的偉大、寬闊、堅毅、剛強。 春秋時鮑叔牙理解了管仲的自私,也理解了管仲的貪生怕死,向齊恒公舉薦管仲做了自已的上司,在曆史上傳為美談。

因為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解,才有了戰國時代文學的繁榮。 因為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猜忌,才有了漢以後時代文化的衰頹。 因為理解,才有了連戰的“破冰之旅”,才有了宋楚瑜的“搭橋之旅”,才有了兩岸黨主席的親切會談,才有了兩岸關係新時代的到來。盡管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我們都是中國人,在這個前提下,什麼都可以理解。 社會是紛繁複雜、多姿多彩的。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經曆的人都要相互理解。父母要理解子女,才能消除代溝;老師要理解學生,才能消除隔寞;上司要理解下屬,才能凝聚人心。 但在曆史上也有很多反麵的例子 : 因為慈禧太後不理解康梁的戊戌變化,才導致外族入侵,內亂紛乘的局麵的出現。 因為蔣介奇不理解共產黨的合平建國的方案,才能三年殘酷的解放戰爭的發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時期,社會充滿了猜忌,全然不知理解,種幾分自留地,上街賣一擔蔬菜被斥責為自私自利;穿一件花衣服,唱幾曲民歌,被批評為有資產階級情調。當時,生產、生活方式極端單一化,因為不能理解而導致朋友疏遠、親人反目的悲劇比比皆是。 深邃的天空,能理解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能理解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 當今時代,人們更習慣於追求生活的個性化、自由化,這更要求我們加強理解,用理解消除仇恨,用理解加深友情。隻要我們人人都能理解,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沒有猜忌,沒有怨恨,沒有戰爭的美好人間。 位置與價值 社會這個巨大的綜合體,是由千千萬萬個性格各異、能力懸殊的人組成的。各人的位置不同,體現的價值就更有巨大的差異,可以說,一個人所處的位置,是他實現價值的條件和基礎。 漢初有一個韓信將兵的傳說,一天漢高祖劉邦問韓信他們君臣帶後的情況,韓信不假思索地回答:“吾將兵多多益善,汝僅十萬爾。”劉邦不高興了,韓信又說:“汝不善將兵,但善將將。”說得多妙,韓信的價值體現在帶兵,所以隻能處在大將軍這個位置上,,劉邦善於將將,所以做了皇帝。如果把他們掉換一下,那漢代打江山不僅還要費多少周折。 一個人的能力,性格,愛好,都有其特殊性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隻有把他們放在最適合的位置,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光和熱。 可以這麼說,位置決定價值。你看,如果要諸葛亮衝鋒陷陣、斬將奪旗,要張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這外的話,那蜀國的江山就危在旦夕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什麼這麼說,原因那一夫處於一個得天獨厚的位置,所以他能夠萬夫莫敵,具備了萬夫的價值。如果他不在那個位置,他就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