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勤奮工作體察世情(二)(1 / 3)

第九章 勤奮工作體察世情(二)

大力發展以圖穩固

李嘉誠在香港塑膠花市場搶灘成功後,他“獨具慧眼”又盯上了歐美市場,在他多方努力之下,這一計劃又取得了成功,自此他的塑膠事業邁向了快速發展且非常穩固的時期。

就在香港塑膠花市場搶灘成功之後,李嘉誠又將目光瞄準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歐美市場。

當時香港的對外貿易基本上還是由洋行所壟斷著,而華人商行的優勢,則在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當中。50年代,西方國家對華實行壟斷,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因,香港的華人商行的出口途徑,僅僅限製在了東南亞。

歐美市場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啊!歐洲北美占世界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對於一個商人來說,歐美市場是一個多大的誘惑呀!李嘉誠無時無刻不渴望著進入到裏麵去,把自己的產品打入歐美市場。他透過《塑膠》雜誌,得知香港的塑膠花還風靡在歐美市場。

當時進入歐美市場,隻有通過香港洋行,他們在歐美設有分支機構,擁有穩固的客戶,雙方建有多年的信用。香港的塑膠花正是這樣進入歐美市場的,李嘉誠也接受過不少本地洋行的訂單。他不甚滿意這種交易方式,一切都缺乏透明度——塑膠花具體銷往何國何地?代理商是誰?離岸價、批發價、零售價是多少?銷路如何?消費者有何反饋?都不甚清楚。

一家洋行提出包銷長江公司的全部塑料花。如果這一條件是發生在了別的商業家的身上,他或許以為這是最好的福音,是天上落下的餡餅,因為有了這個,產品從此之後的銷路再也不成問題,用不著發愁尋找市場了。但李嘉誠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謝絕了對方的“好意”,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一件事:如果自己這個時候接受了這家洋行的包銷條件,那從此以後他就會被這家洋行給牽著鼻子走了,不論是在價格上,還是在產量上,一切都得是對方說了算,自己則完全沒有了控製的權力,作了人家的機器,這怎麼行呢?於是他決定一定要拋開這些中間商,直接地與歐美的客商交易,自己采取主動地位,同時李嘉誠也了解到了,就是境外的批發商們也同他的想法一樣,隻是彼此都沒有接上線,沒有建立起交易關係罷了,因為雙方都明白,這樣做的話對彼此都大有好處,免去了被中間商賺去的那一部分。

於是李嘉誠一方麵派出得力的營銷幹將徑赴歐美積極地聯絡歐美市場中的批發商來港與自己合作。另一方麵,對境外來港的批發商采用搶先接待的辦法溝通合作。

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李嘉誠終於把中間商給拋到了腦後,他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動權。直接從歐美批發商的手裏取得訂單,在價格上,依據雙方的利益達成了一致,重要的一點是李嘉誠從此之後將徹底擺脫洋行的控製。

“事業有了,但不能停而不前,要勇於向前看,積極地令其發展”這又是李嘉誠經商的一大經驗。

事業有了,但不能停而不前,要勇於向前看,積極地令其發展。

——李嘉誠

統籌規劃贏得機遇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付諸於努力就想贏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同樣,如果人們沒有充足的準備是把握不住機遇的,機遇也隻會從人們的手邊“溜走”,留給人們的隻是無盡的歎息。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地占領了歐洲市場。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

在李嘉誠30歲這一年,塑膠花為他掘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等到穩固了歐洲的市場之後,李嘉誠又要轉向北美地區了。

李嘉誠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他設計印刷了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了解到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分寄出去。

一家銷售網遍布美國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S公司有意於到香港實地考察。李嘉誠得之這一消息,立即果斷拍板:一定要拚盡全力抓住這個大客商!他看準了,隻有抓住這個大客商,才有可能進入到北美地區的市場中去。依照他與歐洲批發商做交易的經驗,李嘉誠在公司高層會議上宣布了這樣一項讓人聽了石破天驚的大決定:一周之內,要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因為他知道,這是吸引住這位大客商最大的引力所在。由此看來,李嘉誠果真是一個果斷而又富有氣魄之人。

就這件事,可能是李嘉誠在一生當中,冒得最大最倉促的險。他完全孤注一擲,全力以赴,幾乎是用他自己多年來辛辛苦苦地營建的事業來賭一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