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掙脫變態人格的煩擾(一)
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或者在陌生的城市突然失去和周圍的聯係;或者自己麵對醫學上的不治之症,甚至如唐山大地震,整個生活世界都毀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辦?你又應該怎麼辦?不要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君不見,古往今來流傳多少鬼故事:從《宋定伯捉鬼》到《午夜凶鈴》,每一個鬼故事的每一次流傳,都表示著一次恐怖心理的展開。
麵對突發事件怎麼做心理準備,看完之後,一切就了然於胸了。
一、應急狀態下的變態人格
應激障礙中的心理創傷
姓名:狄某,男,17周歲,高中應屆畢業生,未婚,外在表現不詳,企圖自殺。
患者父母均為國家幹部,本有一個哥哥,但已歿。狄某的父母工作忙碌,常年出差在外,因此他和他的哥哥都由爺爺奶奶帶大。到了狄某上小學二年級時(哥哥上小學三年級),他們才回到父母身邊。一家四口團聚一起,關係卻並不和諧。不知為什麼,母親對狄某比較喜愛,而對他的哥哥卻很不喜歡。哥哥曾私下裏對狄某說:“難道我不是媽媽親生的嗎?”他哥哥常遭母親訓斥和責打,絲毫得不到母愛的溫暖。哥哥讀五年級時,逆反心理加重,常與母親頂撞,為了抗議母親的打罵訓斥,哥哥竟外出不歸,流浪到了外地。
一天,公安局的人找上門來了,通知他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在某城市遭了車禍,雙腿都撞斷了。他和父母便前往該市探視他的哥哥。在病房裏,狄某摟著哥哥痛哭,父親也十分痛心,而母親卻大罵哥哥:“你這個小赤佬,從小就是害人精,跑出了家門都還要害我們,你還不如死了的好!我不認你這個孽種!”當時,哥哥一言未發,隻是憤怒地注視著母親,但是當天晚上,哥哥竟憑著兩手拖著殘損的身軀爬上了窗台,從那裏跳了下去!那是九層的高樓,哥哥粉身碎骨!……從此,他、他爸爸,都與母親在感情上產生了很深很深的隔閡。不久,整天鬱鬱不樂的父親患上了肝癌,入院數月便去世了。家中隻剩下他和母親二人,他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在心中對她有著怨恨,表麵雖然是尊重她,也聽她的話,可是他很不想和她待在同一個空間裏。
母親是愛他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愛他,可他覺得就是這褊狹的母愛使哥哥喪了命,他不僅覺得媽媽是有罪的,就連他自己也有負罪感。他覺得如果媽媽當初隻生了哥哥而不生他,媽媽肯定不會不喜歡哥哥,哥哥當然也就不會死去。還有,媽媽雖然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卻並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情都要他按她的意願行事。回想起來,他從小一直都是聽她的話的,哥哥則較有主見,可能正是因此,母親才喜歡他而不喜歡哥哥。意識到這一點以後,他與母親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隻要能不回家,他就盡量不回家,反正他也有充足理由,因為他是住校生,不是走讀生,平常時候學校也不讓他們回家。
高中即將畢業時,他與媽媽又發生了激烈衝突,填寫高考誌願時她要他全填本市的大學,他一心想遠離她,當然盡填外地大學。爭執不下,母親就下了最後通牒:“你若要填那些大學,將來我是不會給你生活費的!看你怎麼讀書!”他也火了,說:“隻要考得上,我不要你的一分錢!也不會再回家!”母親大哭了一場,當天母子倆沒再說一句話。第二天,他回到了學校,埋頭於複習之中,一連兩周沒回家。不料母親卻節外生枝,托人在本市聯係了一家獨資企業,讓他放棄高考到那裏去做事。她來到學校,找校長、找班主任、找各科的老師,向他們“宣布”說:“我兒子不參加高考了,高中畢業後就工作。希望老師們不要給他太多的作業,讓他多些社會實踐倒是可以的。”狄某急壞了,對母親說:“我年紀還小,應當多讀些書,這麼早就參加工作不利於將來的發展。”她母親就說:“你隻要報考本市的大學,我就同意你參加高考,否則你就得放棄高考。”
兒子一言不發,以示對母親意見的否定。母親十分惱火,竟當著校長、老師和同學的麵狠狠打了兒子一記耳光。兒子當時幾乎呆住了,稍頃,爆發出一聲哭號:“你不是我媽!”母親也是呆了一呆,然後捂著臉奔出了學校。狄某是一個聰慧、上進、自尊心極強的高中生,已經要畢業要高考了,卻當著眾多老師和同學的麵,挨母親的耳光,他感到是蒙受了奇恥大辱!認為她雖然是他的母親,但對兒子人格的踐踏同樣令人不能容忍!他怨恨至極,決心以死來表示對母親粗暴行為的抗議,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他賣掉了飯菜票和手表,買了車票乘車去到了五百公裏外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想尋找一個適當的結束生命的手段,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最後他又返回了學校,準備絕食而亡。同學發現以後,把情況報告了老師。老師和學校的領導想盡了辦法、磨破了嘴唇,也沒能說服他放棄絕食。他的母親也趕來哭勸兒子不要輕生,但他根本不理母親,始終一言不發。學校隻好請來了公安人員,公安人員建議請心理醫生幫助,一起來做他的工作。
專家分析、評估與治療過程
這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案例,對這一企圖自殺同學的挽救,已經超出了心理谘詢治療的範疇,須由學校、醫院、心理谘詢人員、家屬和公安人員共同參與救助和施治。
對於已經開始絕食的自殺者,救助的關鍵是怎樣使他開始進食。一日三餐對於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必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對於已經開始絕食的自殺者來說,從絕食到進食之間卻有一條天河般的界限橫亙在其間。進食就意味著停止原有的自殺企圖,意味著妥協。邁不邁這一步,在他心理上會發生極為劇烈的衝突,自尊心在這裏起著特殊的作用。
對他來說,終止自殺行動是不體麵的,是一種“貪生怕死”的怯懦表現,同時他也害怕別人譏笑他,說他“本來就不想死”或“以死作要挾的手段”……等等。當然可用強製的手段使他不致脫水而死,但那不是治本的辦法,因為隻要他思想上未能轉過彎來,以後他隨時都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尋死。所以,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從心理上予以救治。心理上的救治,宜采用認知領悟療法和疏導療法,還必須有其家庭、親友的密切配合。
首先是為他創造一個宣泄內心痛苦體驗的機會,誘導他盡情傾吐心中的積鬱。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向他指出:
“選擇絕食或任何一種形式進行自殺、自戕,都是對社會和家庭不負責任的表現,不珍惜自己前途和生命,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辜負了親人和老師對你的厚愛和期望。國家培養你到了高中畢業階段,你即將進入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或踏入社會作貢獻,此時你卻選擇死,是一種逃避。”他回答說:“我知道如果死了是很對不起一些人的,但至少可以對得起我的哥哥……”
心理醫生說:“你哥哥的死是是非非我們現在不忙討論。但是你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你的哥哥決不希望你步他的後塵!他是很愛你的嗎?”狄某含淚點頭。
心理醫生又說:“既然他是愛你的,他肯定希望你在人世間有一番作為,或是考上大學學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識,或是踏上社會成為社會的棟梁。現在,你母親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她的過錯,你難道就不能原諒母親的過失,給她一個改正的機會?還有,你媽媽的許多思想行為都表明,她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很可能與你哥哥的死不無關聯,很可能是深深的內疚、自責造成了某種病態心理。也就是說,一方麵她確實是有著自責的,一方麵她是不正常的,這兩點都是令人同情和可以原諒的吧?”
這些道理得到了他的認同,但他還是“羞”於開口進食。心理醫生在與他深入的交談中了解到,他最愛戴的人是他的祖父,便建議盡快安排其祖父前來配合救助。最後,當他的祖父從千裏之外趕到他的病床前,他在這最具權威的長輩麵前,終於停止絕食。開始進食以後,安排他暫時離開了學生宿舍,去到叔父家中暫住。
狄某暫住叔父家中時,心理醫生定期前去為他做心理谘詢治療,他的母親也每周三次前往探望兒子,向兒子誠懇地承認了錯誤(附帶說明一下,其母在此期間內也接受著心理治療),三個月後,狄某基本恢複了正常心態,渡過了心理危機。當年的高考他未能參加,但第二年他順利地通過了高考,進入了本省的一所師範大學就讀。
專家點評或綜述:
由於自殺的心理行為過程一般為:挫折→虛無感→對現實的普遍冷淡曲解而心懷報複→絕望→自殺強迫意念產生→自殺行為。因此,要防止自殺的發生,應分別根據患者自殺的心理問題而分別進行針對性治療。但治療的第一步應是消除自殺衝動,也就是解除自殺強迫意念,主要以心理谘詢為主,然後進行心理治療,並可根據患者是否表現出狂躁予以藥物處理。這一切都必須在醫生的直接指導下進行。與此同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解除家庭方麵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可導致青少年發生情緒危機。如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等。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員應經常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及時給予開導,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如穩定情緒或誘導宣泄等,從而排除憂患。還可到心理谘詢機構進行心理谘詢。
其次,社會各方麵要進行危機幹預。自殺者從遭受挫折、產生絕望到實施自殺通常有一個心理過程,即自殺先兆。因此社會各方麵要成立心理谘詢小組,幫助有自殺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還應組織人力對自殺行為進行預測,從而加以防範。據統計,從自殺預警到行為實施,曆時半年以上者達81.3%,故有充分的時間來預防。
最後,青少年應提高心理受挫力。青少年自殺多與個體的性格有關。性格嚴重內向或抑鬱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強,易受到事情消極麵的影響,從而產生自殺心理;性格執拗者,一旦受挫便易產生輕生念頭。因此青少年必須糾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禦機製。一旦遭受了挫折,可以改善策略,或降低目標,或重新選擇手段,再作嚐試;可以暫放棄當前目標,從別的方麵獲得成功來予以補償;可以采取妥協折中的辦法,找理由進行自我安慰。
應激障礙的人格分析
十五歲的女孩子崔某,品學兼優,是某學校中師班一年級新生。在入校後第一次上體育課時,因其“報數”聲音較小,被教師叫出隊外,並讓她向同學們說明原因。隨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隻見她嘴唇發紫,兩腿打顫,邊哭邊喊:“我不想活了,這次我真的不想活了。”她這一來,把老師嚇壞了,趕快讓幾位學生把她攙扶到辦公室,給以濕毛巾敷麵、飲水和言語安慰。
五分鍾後,她的情緒完全恢複正常。
課後,體育教師找到我,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又一起找到這個學生。通過祥細的詢問才知道,她想自殺的念頭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有了。
小學一二年級時,教她這個複式班老師學識淵博,教法得當,很受學生歡迎,她的學習成績比較優秀,性格開朗,並且一直擔任班長。可到五年級時,新的任課老師技不如人,教學缺乏藝術,學生作業特多,而且大都是機械重複抄寫,導致她的學習興趣減退,成績下降,也不大願意主動與人交往,開始出現厭學情緒和輕度的異常情緒反應,並且覺得她活得太累了。
在一次觀看鄰居出殯時,突發奇想:死人躺在棺材裏,不用學習,不用做作業,多舒服呀,從此,“死”、“自殺”的意識就潛伏到了大腦裏。升至初中三年級,來自升學競爭的壓力加大,班上留級生增多,而且留級生大多成為老師培養的重點,她這個昔日的班長,威風不再,備受忽視和冷落,感到考學無望,遂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沮喪情緒,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進而消沉、厭世。
一旦自己的需要受到阻礙和幹擾,得不到滿足時,就產生消極、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有意無意地就想到了自殺。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情緒、行為如果與某種情境、刺激經常聯係在一起,經一定的強化後就很容易形成習慣,以後,隻要有性質接近的刺激的出現,就會“自然”產生有關情緒和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刺激——反應模式,這種反應的出現,會使人感到宣泄和放鬆,而要改變這種習慣,則會感到十分的困難和不適。
任何一點小小的刺激和挫折,都可能成為引發崔某產生自殺念頭的誘因,我們初步推斷她患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後經Beck抑鬱自評量表測試,得分25分,屬較為嚴重的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