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先做人後做事(三)
隻說三分話,點到為止
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細察那些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倘對方不是深相知的人,你就暢所欲言,以快一時,但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麼?彼此關係淺,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大事,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隻知高談闊論,孰不知輕言更易招憂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要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光明正大,並不是必須盡情地向別人宣布。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好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做長談,這才叫通達世故的人。
說話應把握分寸,不能一吐為快,點到為止是智者的表現!
伸是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
深諳做人藝術的人深知屈是拉開的弓,伸是射出的箭,隻有拉得緊,才能射得遠。屈是伸的前奏,伸以屈作鋪墊,伸是屈的目的,屈是伸的手段。伸是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複伸屈的狀態中走過來的。
能屈能伸大丈夫
人生的道路如同音樂,充滿節奏,有時激昂,有時低沉,有時順暢,有時沉滯。低穀時,就要平和地接受現實,踏實積累,不能隻躺在昔日的榮光裏停滯不前;高峰時,亦不要沾沾自喜、趾高氣揚。總之,要學會大度處世,屈伸應變。
三國時期劉備曆盡艱辛終於擁有了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然而由於關羽的失誤,荊州被東吳奪了過去,關羽也被殺害。劉備聽說之後,悲憤交加,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要起兵伐吳。劉備的這一決定是建立在冷靜的心態之上嗎?不是。此時,他完全被自己悲傷和憤怒的心態所控製。趙雲勸劉備說:“現在的國賊是曹操,並不是東吳。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卻篡漢自立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應該討伐曹丕,而不應該討伐東吳。倘若一旦與東吳開戰,戰爭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別的計劃就不能實施。望陛下明察。”趙雲的這番話頗有道理,確實是審時度勢之言,然而,此時的劉備已徹底向心態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時勢了。他對趙雲說:“孫權殺害了我的義弟,還有其他忠良之士,這是切齒之恨,隻有食其肉而滅其族,才能夠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諸葛亮也勸劉備要以天下為重。劉備答道:“我不為義弟報仇,縱然有萬裏江山,又有什麼意思?”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審時度勢的能力。最後他感情用事的結果就是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裏,大敗而歸。
一個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應該的,這也是人之為人的特征。然而,事情是複雜多變的,感情常常左右人們的理智,使人們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做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們又說:“一個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此時的劉備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這一點上,曹操就要比他成熟得多。
曹操平定了青州黃巾軍後,聲勢大振,有一塊穩定的根據地,於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親曹嵩。曹嵩帶著一家老小四十餘人途經徐州時,徐州太守陶謙出於一片好心,同時也想借此結交曹操,便親自出境歡迎曹嵩一家,並連續兩日大設宴席熱情招待,他還派兵五百護送曹嵩。誰知這樣一來,好心卻辦成了壞事。原來護送曹嵩的這批人原本是黃巾軍餘黨,他們隻是勉強歸順陶謙,而陶謙並未給他們任何好處。如今他們看見曹家裝載財物的車輛無數,便起了歹心,於是在半夜殺了曹嵩一家,搶光了所有財產跑掉了。曹操聽說之後,咬牙切齒道:“陶謙放縱士兵殺死了我父親,此仇不共戴天!我要盡起大軍,洗劫徐州。”
將曹操的遭遇與劉備的情況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劉備僅僅死了一個義弟關羽,而曹操卻死了一家老小四十餘人,曹操的恨應該更大更強烈。然而,當曹操率軍攻打徐州報仇雪恨之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呂布率兵攻打兗州,占領了濮陽。怎麼辦?這邊大仇未報,那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如果曹操被複仇的心態所左右,那麼,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發展趨勢,也察覺不出情況的危急,就如同劉備伐吳一樣。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是一個十分冷靜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會控製自己心態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況的嚴重性,他說:“兗州失去,這就等於讓我們沒有了歸路,不可不早作打算。”於是,曹操便放棄了複仇的計劃,拔營退兵,去收複兗州了。曹操的這個決定是否正確?當然正確,因為,這個決定沒有受他複仇心態的任何影響,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靜的分析之上。因此,曹操能夠擺脫這次危機,保住了自己的地盤和勢力。
劉備與曹操截然相反,劉備伐吳的計劃完全建立在複仇心態之上。這一心態使他不可能對局勢做出客觀準確的認識。他沒有認識到東吳已經經營很長時間,孫權善用賢人,上下團結一心,絕對不像劉璋之輩那樣柔弱;與此同時,北邊曹丕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向他的蜀漢政權發動攻擊,而自己的政權才建立不久,還需要進一步穩定人心。從大局來看,三國鼎立,魏國強大,蜀吳弱小,隻有聯吳抗魏,才能長治久安。然而,劉備根本就顧不得這一切,隻憑自己複仇的心態而製定實施了伐吳的計劃。因此,其失敗是注定的。
從某種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人能夠成為雲中龍還是草中蟲,是大龍還是小龍,不僅僅看你有無誌氣,還由你胸懷是否寬廣、度量大小決定的。胸襟寬廣之人能看清形勢,形勢不利於己時可以做條隱忍的小蟲,形勢大好時再顯露本事做條伸展的龍。
先當孫子後當爺
刺蝟可以說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處順境時拱著小腦袋,憑借著滿身的硬刺,橫衝直撞;當它身處險境時,則縮回腦袋,把自己滾成一個刺球,讓敵人無隙可擊。能伸能屈,與其說是生物界的一種智慧,不如說是一種生存本能。
在生活事業處於困難、低潮或逆境、失敗時,若懂得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去伸,必然會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那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春秋時,越王勾踐夫婦曾被抓做人質,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麼大的羞辱。但勾踐忍了。是他甘心為奴嗎?當然不是,他是在伺機複國報仇。
到吳國之後,他們住在山洞石屋裏,夫差外出時,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很馴服。
有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於是勾踐去探望夫差,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夫差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就問他為什麼。勾踐就順口說道:“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的,請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依舊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百姓,一是因為國力太弱,為養精蓄銳,報仇雪恥。他睡覺時連褥子都不鋪,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嚐一口,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吳王夫差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複國力,厲兵秣馬,終於可以一戰了。兩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勾踐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後成為霸主,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所受之辱,所嚐之苦,可以說達到極點了。但他熬了過來,不僅報了仇,雪了恥,還成了當時的霸主。正是“先當孫子後當爺”最好事例,如果勾踐當時不屈,當“孫子”時就死了,還能成“爺”嗎?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來說,當人處於逆境的時候,或者說,在倒黴的時候就應該委曲求全、收起鋒芒,從而以屈求伸,等待時機,再創生命的輝煌。這就是屈的功能。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和理想,受寂寞、遭白眼,甚至被社會、被親人誤解,都應該在所不惜。
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周易》提出“潛龍勿用”的思想,指的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尋找時機,再創功業。
孔子在《易·係辭》中,則以尺蠖爬行與龍蛇冬眠作比喻,進一步解釋什麼叫“潛龍勿用”。他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宋代的朱熹則進一步發掘這一思想,認為“屈伸消長”是“萬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時機未到之際,要“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要學會“遵養時晦”,即隱居待時。
縱觀曆史,有多少像勾踐一樣的人物,為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了屈伸之術,從而保存自己,待時機一到,便東山再起。曆史同時也說明,善於使用屈伸之術,該屈則屈,該伸則伸,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許多曆史人物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徑。
薄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必須要做到羽翼未豐時,懂得讓步。《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等待並不是消極,而是在尋找機會。許多人一味莽撞,永遠沒有掌握等待的奧妙。等待不是怯懦,而是尋找更好的機會。等待機會的來臨,並緊緊抓住,就是為成功奠基。
時機沒有成熟,要耐心等待
地中海東岸的沙漠裏生長著一種蒲公英,它並不按季節來規劃生命。因為在幹燥的沙漠地區,如果沒有雨,它一生一世都不開花。但是隻要有一場雨,哪怕雨極小,而且不論這場雨什麼時候落下,它們都會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迅速開出花朵,並搶在雨水蒸發掉之前,做完受孕、結籽、傳播等所有的事情。
猶太人在向別人表示感激時,會贈送一株沙漠蒲公英作為禮物。他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就像沙漠中的雨水一樣少,但是人一旦擁有了沙漠蒲公英的品性,堅韌生長,默默等待,機會來臨時,就果敢地抓住,利用一切條件向上努力,就一定能成為了不起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力不足,基礎不穩固之時,燕子銜泥般地努力積累,不動聲色地等待時機成熟也是一種智慧。一隻小鷹,羽翼未豐時,一次次飛向矮牆,是在為有朝一日搏擊長空努力,而一旦它羽翼豐滿,定會一飛衝天的。
孟子早就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關於為明天、為未來而忍耐,古時已有聖人之言。人必須學會在今日努力,為明天等待。
急功近利的人常常庸人自擾,他們期待一夜成名,一夕暴富,卻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就如同沙漠裏的蒲公英,轉瞬即逝的機會就是沙漠裏珍貴稀少的落雨,隻有在每一個幹旱惡劣的日子裏默默累積力量,才能在得來不易的甘霖中綻放生命。
每個人都有願望和理想,而所有今天的付出和汗水正是在為未來努力。今天和未來之間也許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為縮短這差距,除了努力之外,唯有等待,未來畢竟是將來時態,隻有時間才能證明我們今天的努力所孕育的力量。努力和等待,都是在為成功奠基。
為人做事,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
明智的人知道等待的好處,他相信,隻要堅持不懈,就會像種子一樣,始終努力地生長,終究有一天,種子就會破土而出。那小小的種子,生長得好不艱難,也極緩慢,但它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吧欲速則不達。力量就在一日日的積累之後,爆發出來,衝破土層,驕傲地挺起柔嫩的身子,迎接陽光。
厚積薄發,不變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