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財富故事(一)(1 / 3)

第一章、財富故事(一)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能夠教會人們掌握生活技能,並克服種種困難,從而使人們充滿自信的力量。同樣,知識也是財富的源泉,它直接引導人們如何獲取財富,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它更是商海的一盞長明之燈,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

激活沉睡網絡的奇才

E時代,網絡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更小的村莊,資本更快地流動,財富更快地聚集。E時代是高速發展的,誰能順應時代,誰就是時代的寵兒。楊致遠,一個視網絡如生命、視工作成就為人生最大享受的人,他和他的Yahoo,可以說是E時代最神奇的神話之一。

1994年初,網絡界最大的兩個議題就是:一、如何做出真正實用的瀏覽器軟件;二、如何讓全世界知道一些優秀站點的URL(即網址)。議題即商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係的幾個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很快擺弄出一個叫“馬賽克”的瀏覽器,但沒過幾個月,這款新品就在撲天蓋地的“導航者瀏覽器”炒作中敗下陣來,銷聲匿跡;而第二個議題卻因過於虛無縹緲而少有問津,即使有少數站點號稱“完全搜索”、“全麵跟蹤”,其實都是些過於主觀華而不實的主頁鏈接列表而已,根本經不起全方位更新需求的考驗。整個因特網陷入沉睡之中。

一天,楊致遠和戴維·菲樂兩人無意中登錄了一個叫“梅爾玫瑰”的搜索站點,盡管該站點內容空洞貧乏,缺少新意,但整個站點采用的分類目錄的作法吸引了他倆。為什麼不組織一個像這樣可供登錄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詢內容的站點?這種創新的思路導致了Yahoo的誕生,並成為後來Yahoo建立網站的技術方向。同時由於關鍵字技術的使用,查詢速度更快,遠非從前那些僅供上網者誤衝誤撞的搜索引擎可比。這兩位高才生這時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他們挖掘到的這座金礦中的藏金量,倆人受“梅爾玫瑰”的啟發編製了“萬維網使用手冊”,不久便已被眾多網蟲視為查找網址的最佳編目表,到1994年底,用戶對手冊的訪問每天達100萬次以上,連續不斷的電話和Email,也叫他們應接不暇,但這一切都沒有帶來一點點收益。楊致遠與菲樂開始琢磨這個寶貝發明除去純消費性的嗜好之外,是否還有別的用途。有沒有商家對每天有成百萬用戶訪問的“網頁總覽”感興趣呢?

1994年底,楊致遠聘請哈佛商學院的朋友蒂姆·希拉迪為他們準備一個可以出示給投資家們看的創業計劃書。在這個計劃書中,Yahoo這個名詞正式誕生。

幸運的兩個年輕人很快就引起了Sequoia投資集團的注意,該集團曾在許多著名電腦公司的創業階段給予援助,這些公司中有蘋果、康柏、阿塔裏、奧拉克和西斯科。

盡管Sequoia的重要合夥人莫茲拉懷疑這麼年輕的兩個人是否有能力辦一個公司;“手冊”運行以來還沒賺到一分錢;以及它那怪異的公司名稱,莫茲拉仍決定投資100萬美元。在這前後,美國聯機公司(AOL)——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性聯機服務公司,也找上門來威脅:如果Yahoo不同意簽約隸屬該公司名下,就將被視為競爭對手!

這意味著擁有幾百萬AOL服務器用戶的聯機公司,將有可能把用戶選擇Yahoo的機會奪去大半。

殘酷的競爭麵前,兩位年輕人沒有退縮,他們如期在4月宣布公司成立,合作資金一到位,他倆即招聘了最需要的管理專家,包括現任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蒂姆·庫格爾。時隔數月,一係列成功的商業策劃加上機遇,Yahoo一躍成為最熱門的高技術電腦企業。首先,最佳網絡瀏覽器製造公司“網景”,在它的產品上設置了一個“網址指南”鍵,幫助用戶與Yahoo建立聯係;接著,廣告商找上門來,8月,Yahoo開始接受廣告,此舉起初曾引來不少非議,有些用戶甚至攻擊他們“賣身投靠”。但這些非議沒有維持多久,廣告在因特網上很快變得司空見慣起來。更重要的是,Yahoo的主要使命——給用戶提供方便而免費的網絡指南始終未變,並且,一係列革新使它的用途更廣了。

這些革新包括:同月,Yahoo和Reuters——倫敦一家向報紙和其他媒體提供新聞故事的公司建立了聯係,從此,Yahoo用戶能夠方便地訪問Reuters發布的新聞。不久,天氣預報、股票指數、地圖和航班的訪問也成為了可能;接著,增設了一個被稱為“My Yahoo”的功能部件,用戶可用來編製自己特別感興趣的Yahoo網頁,如籃球比賽積分、紐約天氣預報、美國政壇新聞等;1996年初,他們增加運行了Yahoo-Ligans(Yahoo小子)——一個麵向8~14歲孩子的“手冊”版本;隨後,又分別運行了日本、韓國、法國和德國版本,以滿足外國用戶的語言需要;此外“地區版本”,也開始麵向美國各大都市區,包括當地公眾特別感興趣的條目。多樣化的功能和版本,導致用戶樂此不疲在Yahoo網址上花更多時間,而不是馬上轉到聯機網址上去,從而使Yahoo對廣告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Yahoo的股票也從1996年4月上市始,便引起了搶購狂潮,每股價格由13美元飛躥到43美元,當晚收盤時,在“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表”上仍顯示33美元一股的高價,公司的市場價值達到848億美元,比Sequoia集團一年前給它估的價(400萬美元)整整高出了200倍。

1997年Yahoo營業額為6741萬美元,並首次實現了網絡公司的年度贏利——220萬美元。1998年Yahoo的總收入已經達到了203億美元,利潤總額為2500萬美元。進入1999年後,Yahoo的股票市值已經接近了380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飛機製造業的“老牌巨人”——波音公司。

邱虹雲等四學子“全力”打天下

邱虹雲、王科、李益斌、徐中正是憑著一股合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不同的分工合作,創造了一個不小的神話。

22歲的邱虹雲是四川威遠人,他主要負責產品開發,策劃、營銷、公關都是王科他們的事。他因喜歡搞科研發明而被老師和同學視為“發明天才”。他是在1997年寒假期間著手研製現在成為公司惟一產品的科學發明的,經過幾個月的搗鼓之後,他終於拿出了樣品。由於這一發明,他決定參加學校的“挑戰杯”發明大賽,之後他又準備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業大賽。同年4月,邱虹雲與王科等組成了創業團隊,他們的產品在大賽上引起各方強烈關注並獲大賽第一名,成為清華參加全國創業大賽的五個項目之一。

在王科等人的鼓動下,邱虹雲決定自己開發研製這個產品,大家一起創業辦公司共同把它推向市場。

王科是浙江寧波人,清華大學自動化四年級學生,英語非常好,從大三起就先後在麥肯錫管理公司、法國巴黎國民銀行等20多家公司實習或工作過,其間他有不少機會可以出國或進入外企工作,但自己創業的念頭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邱虹雲的發明給他提供了靈感和契機。他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在投資資金沒有落實的情況下,給他寄來了一筆錢,這筆錢成了他們開始共同創建視美樂公司的重要資金來源。5月底,他拿下了營業執照,自己當了老板。

24歲的李益斌是在一所民辦學校——新東方上學而認識同樣也是24歲的王科的。王科在那裏教GRE,是李益斌的老師。因為李益斌曾在很多公司幹過,並曾在加拿大一家公司從普通職員幹到辦公室主任。王科很欣賞他在財務方麵的能力及他的為人,所以力邀李益斌加盟。

徐中,四川內江人,清華大學96MBA班班長,29歲,曾在一家規模很大的公司擔任過團委書記,有5年的工作經驗,進入清華後,又曾在一些大公司工作過。王科很看重徐中的工商管理知識背景和他的工作經驗,而且他認為徐中的“能量很大”。

徐中加入王科的創業團隊很偶然,在一次創業大賽時,徐中是一個參賽團隊的顧問,王科印象很深,雙方逐漸熟悉起來。

1997年4月的一天,正為邱虹雲的產品激動著的王科在食堂遇到徐中,王科希望徐中給他推薦一個人,結果徐中毛遂自薦。當下兩個人就擬定了一個方案。晚上,王科帶徐中去看產品。看完產品,徐中當即作出決定,要全身心地去做這件事。他和王科共同決定選擇風險投資方式來做這件事,他們希望自己至少也能像張朝陽的搜狐公司那樣成功。

王科意外得到人材,很興奮,他說:“我這個人衝勁比較足,但容易頭腦發昏,而徐中社會經驗非常豐富,比我沉穩,我們在一起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

後來的事情很具體、很瑣碎、很累人,跑執照、搞市場調查。寫商業計劃、跟投資管理公司打交道、跟投資方談判合作事宜,選擇產品生產廠家、選擇零部件、選擇專家和校內外人才,王科看到,徐中確實是把全身心投入進去了。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優勢,邱虹雲負責技術攻關,王科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李益斌、徐中用王科的話來說,是視美樂的兩大設計師,視美樂缺少他們哪都不行。

經過不斷的努力,他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現場演示會上,視美樂公司的技術核心人士邱虹雲展示了他發明的投影儀獨特的功能。通過這個一尺見方的鐵盒子,觀眾從大投影屏幕上可以看DVD、錄像帶以及電腦多媒體圖像,圖像非常清晰,不僅是普通投影儀不可比擬的,甚至超過了電視圖像的清晰度。

據這位清華大學材料係三年級學生講,他研製的這個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超越了現有的電視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家庭、教育、商業等眾多領域。因為邱虹雲一套超越傳統的技術設計,讓這個性能先進的產品價格隻是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1/3,因而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前景。

因為這個產品的魅力,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吸引了十五六家投資商的關注,最終吸引了上海第一百貨的總經理張引琪。

張引琪聽了這個產品的介紹後,立刻就被這個項目“鎖定”了。周日聽到消息,周三就到北京向“視美樂”表示了投資意向。上報董事會後,董事會開了半個小時就全麵通過了。前後僅3周,“上海一百”就成了“視美樂”的風險投資商,一期投資250萬,隻占項目收益的20%股份,待產品完成中試後,二期投入5000萬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誰能想到這四個尚在求學的學子,能創造出這樣非凡的成就,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善於合作的見證,我們有理由相信,邱虹雲等四學子,會擁有比這更大的輝煌。

林煒一項專利轉讓700萬天價

知識是財富的源泉,它直接引導人們如何獲取財富。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竟在又髒又臭的皮革中闖出一個新天地,她的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1991年,林煒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在的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命運之手悄悄撥轉了她的航向,林煒考大學的時候,填報誌願是電信專業,不知道怎麼陰差陽錯,卻被錄取進了皮革係。“這個專業學出來不就是做皮鞋嗎?我不幹。”林煒心裏嘀咕著,非常懊惱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媽媽。媽媽開導她說,專業並不重要,一個人隻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後來林煒了解到了,科大在這個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學術地位在全國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來投入了學習。特別是大三時開始接觸皮革專業實踐,所學的專業知識能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她越發對這個專業感興趣。

真正使林煒立誌在皮革工程中做出一番成績來的,是她後來的研究生導師張銘讓教授。1995年3月,林煒在四川彭州炬星皮革廠的一個鄉下河壩上的分廠裏實習,正好張教授帶著兩名研究生也住在廠裏搞“三個廢液的循環利用”研究。勤奮好學的林煒,自然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對張銘讓教授,她早已慕其大名。此人是中國皮革學會的副理事長,學識淵博,思維新穎,治學態度認真嚴謹,而且對學生也是關愛有加,在皮革工程係口碑極佳。所以林煒一有空閑,便往張老師那裏跑,張老師雖和林煒是第一次接觸,但已感到她好學、有事業心,悟性好。於是張老師常在工作和學習上給予林煒許多鼓勵和啟迪,一些研究生做的項目也讓林煒參與做。經過張老師的指點,林煒開始找到了做實驗的樂趣,並真正對搞科研產生了“感情”。也正是這個時期,林煒從張老師那裏了解到了一些我國皮革製造業的情況。

1994年以來,我國皮革製造業創彙量一直居輕工業首位。但是我國皮革製造業又是僅次於造紙業的環境汙染大戶。在一些皮革業製造發達地區,地下水汙染嚴重,老百姓不吃本地產的雞蛋。目前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徹底解決製革終端汙水;我國全部的製革終端汙水,即便達到日本和韓國目前的處理水平,就需要投資一萬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