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斑斕一季----成長的過程(三)(1 / 3)

第九章 斑斕一季----成長的過程(三)

境界

芸芸眾生,千姿百態,有人醉心於達官顯位,一心鑽營;有人沉迷於清山綠水,流連忘返。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一定是境界使然。 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它決定著一個人做人準則,處世態度。 陶淵明“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追求的是一份淡泊,一份超脫,一份自然。他的理想境界是南野開荒、園田守拙。 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安能摧眉折腰示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追求的是一份放蕩,一份飄逸,一份孤傲。他的理想境界是恣情山水,鬥酒吟詩。 嶽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追求的是一份進取,一份固執,一份壯懷激烈。他的理想境界是刀光劍影,殺敵建功。 這些人境界,是我們的典範,他們在曆史的長河中激勵著一代一代的仁人誌士棄私利而存大義,舍身為國。 但是到了當代,世風日下,人欲橫流,一些人想的不是道德情操,不是民族大義,而是一已私利,而是功名利祿。在他們的心裏,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才是人生的全部,君不見:有人沉湎於歡場,醉生夢死;有人陶醉於官場,孜孜以求;有人逐利於商界,視錢如命。雖然這隻是生活小節,但防微杜漸也是必要的。須知“禍患常積於忽微,智能多困於所溺”,長此以往,就可能成為胡長清、成克傑那樣的滔天世貪。 因此我覺得,人生在世,還是清心一點好,恬淡一點好,要耐用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正如陶淵明所說的“寓形宇內複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也好,名利也好,都是過眼雲煙,何必苦苦留戀呢,如果能做到這些,那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於人於已都問心無愧的人。

議“深沉”

我經常關注中央台主持一個家庭教育節目,每期節目都會邀請一些現場觀眾,我發現一個規律,在現場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愛踴躍提問發言,稍微大點的孩子就傾向於作出深不可測的矜持狀,就這樣有時候帶隊老師還會提醒:“大家說話要注意,要代表學校形象!” 這就是說要孩子們保持“深沉”,不要隨便表達自已的觀點。哪怕心裏想歡呼,臉上也要做出冷靜從容的表情,尤其在外人麵前,舉手投足要保持矜持的氣質,顯露出故做高深狀。

我想這其中有很深刻的曆中原因和社會原因。如同達爾文的理論,在我國曆史幾千年封建專製的環境下,深沉的人如同尺蠖、變色龍和枯葉碟一樣,善於掩護自己和用周圍的

環境融為一體,於是經曆曆朝曆代,無數大風大浪、嚴酷的鬥爭而生存下來,並出於關愛把這種生存技巧傳授給下一代,就這樣深沉成為了一種文化基因,在中國人的血液裏一代代被積累。這些深沉的孩子長大以後大多數不是變成唯唯諾諾的人,就是成為玩弄權術和政治的好手。 一個人無論天生的性格多麼開朗、灑脫。如果他親身經曆或者目睹身邊的因為表達自我而遭受打擊。出於生存和保護自己的天性,他就為了適應環境,用一層殼把自己包裹起來,掩飾自己的態度,盡可能不讓別人窺伺自己的心理活動,於是就喜怒不形於色地深沉起來。而深沉也成了一門生存技能,他伴隨著隱忍克製,韜光養晦藏鋒養晦,藏鋒守拙的東方哲學,要求人把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作為習慣,以免過早暴露自己的態度和實力。 當你想得到一樣東西,一定要表現的好象並不在乎,在這樣的掩護之下,你的手段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展露喜怒哀樂,會在敵人麵前暴露你的弱點和把柄;而把自己掩飾得像一個木頭人,會使你的敵人以為你胸有成竹,不敢輕易對你下手。 更可悲的是在我們精致的文化氛圍中,這種生存技巧,甚至成為了一項藝術,被賦予了人格審美的含義,《世說新語》裏有大量的詞語讚美剛毅林訥的深沉之士,什麼“意色自若”,“穆然清恬”,“處驚不變”, “神態閑暢”,‘“喜怒不形於色”等等應有盡有。 在這種風氣之下,袖手旁者有之,明哲保身者有之,袖手旁者有之, 人雲亦雲者有之,遇事繞著走,該出手時不出手。古代那種見義勇為、兩脅插刀的壯舉已經成過眼雲煙了。於是假話大話可以塵囂甚上,奸詐醜惡可以大行其道。 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們,要少一點深沉,多一點直率、坦蕩、淺薄、甚至肆無忌憚,以此來促進這個社會風氣的改良, 這樣他們的人格才能健全,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

潛力

有一個美國的教育專家考察中國一所內地的小學,專家指定了五個學生回答一些問題,然後這專家說,這五位同學很有潛力,將來一定有出息。20年後,專家再次來到這個地方, 發現這五個學生果然都有很好的前途,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同學。 這說明,潛力是可以激發出來的,自信、壓力、毅力都是激發潛力的條件。 前麵所說的那個美國專家,他並不是真的發現那五個小孩不同凡響,他隻是在做一個試驗,就是給孩子們信心,看他們是否有潛力爆發。他成功了,信心是激發潛力的必要條件。“我行”,“我一定行”,隻有這樣才有使不完的勁,才有不達目上不罷休的勇氣。

除信心外,壓力也能產生無比的力量,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潛力。楚漢相爭時,項羽

與劉邦決戰於巨鹿,項羽率領軍隊渡過漢水之後,砸爛了炊具,沉下了渡船,這就是曆史了有名的“破釜沉舟”,昭示士兵,沒有退路了,隻有決一死戰,消滅敵人,才有生的希望。在這種壓力之下,士兵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殺敵,最後奪取了巨鹿之戰的巨大勝利。 俗語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說把他放在最危險、最有壓力的地方他才有可能激發潛力東山再起。狗急跳牆,狗平時是跳不過牆的,隻有在危急關頭,在壓力當前,才能超越過去,爆發潛力,跳過牆來。 毅力也有助於潛力的產生。齊白石原是一個木匠,“二十七,始發奮”,他並沒有超人的天賦,但對於花草鳥蟲都是上百次乃至千次的觀察,又經過幾十、幾百、幾千次的反複揣摩,反複練習,方正式作畫,公之於世。他是靠毅力來激發潛力才成力名揚中外的青妙手。 現在流行的挑戰極項運動,實際就是對潛力的檢驗。極項就是最大潛力的爆發,這種運動有利訓練參與者的意誌與信心,但也要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不能想當然。 隻有我們樹立信心,訓練自已的毅力,在一定的壓力環境下,就會產生超越常人的潛力。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就會有利於我們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