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眺望(二)(1 / 3)

第九章 眺望(二)

黃昏,天邊那朵彩霞

秋天的黃昏,原來是如此的美麗。

一個女孩子和她的外公,站在一座破敗的小橋上,橋下淌著清澈的河水,兩岸斜坡上,

三三兩兩坐著一些楊柳。還有茵茵的野草和各種顏色的小花,雜花撒在草叢中,宛若天上的星星鑲嵌在碧藍的天空。落日很圓很大,在那小女孩和她外公的身後,在破敗的小橋的身後,慢慢地墜落,那個小女孩和她外公,變成了兩個剪影。 流水潺潺的河水中,一縷縷翠綠的荇草,被緩緩流淌的溪水扯得很遠很遠,很長很長,柔柔深情地不停地擺動。不時有小魚喋起一個個水花,它們靠了荇草,隱蔽著自己白亮的身子,和水中的晚霞挑逗嘻戲。 靜立遠望,暮雲晚山暗影重合,水田邈遠,白煙迷離。 收割完莊稼的田野,在淡淡的夕照下,坦露著無邊無際的空曠。在颯颯秋風中,一隻迷途的孤鴻,把幾聲長長的哀鳴,丟在了曠野,越飛越遠,漸漸融進燃燒的晚霞。 不遠處,幾縷淡紫色嫋嫋的炊煙,慢慢上升,上升,直到變成了天上的彩雲。 太陽完全隱入了地平線,夜色漸濃。那山、那樹、那水、那橋頃刻間染上了一層玫瑰色,那顏色越來越淡,漸漸地隻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 沒有人語,沒有雜聲,唯有蒼蒼茫茫,茫茫蒼蒼。多麼幽寂的夜晚。寂靜蕩漾著,漂遊著,漂蕩的寂靜不再使人感到無形的重壓,它似乎在裹挾更大範圍,一步一步地籠罩著環宇,每一步都撥動了一個和諧美妙的天籟之音,靜穆的弦越繃越緊,似乎到了是大限度,隨時都有可能被抻斷。 一股難以名狀的感受湧上心頭,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是感動還是思念?是追悔還是自責?連自己也說不明白。

肩膀

豐子愷先生有一幅漫畫:一個行人,微弓著腰,擔著沉甸甸的行囊,獨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擔盡古今愁”,這是畫的題目。 亙古以來,因人類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噴發的火山熔岩,層層堆疊,凝住,冷卻.. 人世間,有人肯一肩擔盡古今愁,這是何等的氣概!又是何等的悲壯!也許還有些許的無奈.. 曆史的長河翻滾著,是李白吧,“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但他愁的是遭貶的不幸,來這岸邊借酒消愁。是李煜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他愁的隻是小家園的悲哀,最後南唐後主隻能結束於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但她隻是愁思念的綿綿無期! 有誰愁的是曠世的悲哀?有誰愁的是古今的災難?他們在這岸邊徘徊、沉吟、揮淚,曆史在岸邊的礁石上刻下了他們不朽的名字。 三閭大夫停留過,思考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他情懷的寫照吧!舉身赴汨羅,這是他愁緒的延續吧!我看見了他的悲哀,看盡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開,卻留給後世以悲壯!

魯迅先生停留過,他用鐵一樣的筆杆批判著,棄醫從文的選擇是因為他在憂愁,他的肩

上有著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會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籲是他發出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留給後人的思索。因為他無所畏懼,所以他會承擔這無盡的愁,給世界一個解釋!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時空,綿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啟後,亙古不衰?是啊!他們還活著,他們仍然在愁著。 一肩擔盡古今愁,擔起曠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啟示,留給後人啟迪。是責任還是義務?是責任! 一肩擔盡古今愁,擔起民族的興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他們曾在民族的崛起時留下名字,不朽於史冊,名垂千古! 一肩擔盡古今愁,需要勇氣也需要力量,但這是每個熱血沸騰的中華兒女都應擔起的重任,誰都不能退縮,誰也不能退縮! 一肩擔盡古今愁需要堅實的肩膀啊!

眺望

人類在創生之初,就有貪婪的好奇,人們總是不斷追尋,不斷探索,遇到一座高山,就想翻過去看看山的另一麵有什麼,遇到一層薄紗,就想掀開來,瞅一眼隱藏的秘密。而在無盡的探索中,我們常關注的是什麼,是否已經丟失了一些東西?直直地緊盯眼下的雙目,可曾在遠方眺望過美麗? 牛頓在探索了一生之後,終於歇下腳步,他將精力轉向了似乎與科學背道而馳的神學,人們都在歎息,甚至拋棄了他,然而,他真的失去了本真了嗎?真的所謂精神失常了嗎?不!我們不會相信這些隻看重成果獎項的人的話,我知道,牛頓在窮其一生的科學研究之後,已經頓悟,宇宙之大,不會在乎人生自鳴得意的小智慧,越是深入地探索,越是能體會到造物主的深奧與不可窺探,隻有膚淺的人才會拿著一點點小發明高喊:“我看清了世界!”牛頓探究上帝,更不是祈求通往天國的路,他隻是在山腳下,眺望山頂美麗的風光。 周敦頤有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是中國人關於距離美的含蓄表達,難道稱不上精辟嗎?絕世的美人難道非要將毛孔放大到清晰可見才看得見美?五彩的油畫難道必須被肢解為一塊塊的色斑才能體味?精妙的詩句一定要把一個字擴展成一段話才能欣賞?這個世界已經夠繁瑣了,一定要將細節一一展現嗎? 滾滾紅塵,不盡愛恨情愁,芸芸眾生,誰能乘雲歸去?與其在俗世間滾爬,不如暢遊山巔,共紅日之沉浮。南山下的雛菊,映著一張滄桑而同樣有花般笑容的臉,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汙濁的塵世,無盡的誘惑,金錢,地位,聲名,然而,這些海市蜃樓般的期盼,誰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時,回頭不顧,在青山外眺望著似雲似霧的一切,也是一種勇氣。

人都會有追求,也都會有一探究竟的渴望,然而有時努力追求的是一種殘缺、遺憾,而

在遠處眺望時,你收獲的卻是完美。

窗欞邊的梔子花

生命中我們常常忽略窗欞邊的梔子花,而去徒然想象鄰家花園中的花一定更為馥鬱芬芳,就如同我們明明就住在一個星星上,卻總以為夜空中的星辰如同寶石般晶瑩透亮。漫漫人生中,我們不也總認為自己的生命總是坎坷荊棘不斷,而別人的生命總充滿花兒般的芬芳?!然而,沒有誰可以拒絕痛苦,沒有哪個生命不烙刻苦痛的傷痕。別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隱藏深深的痛楚,隻是在寂靜的暗夜,你未曾聽過他嗚咽的哭泣。 你是否羨慕過東坡的人生?是啊,他樂遊赤壁,醉飲山林,寫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內心的累累傷痕?作為一個人,他肩負著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期許,卻接連慘遭貶謫。他的不平,他的鬱悶,他的痛苦,他的無奈,你看到了嗎? 是啊,你把蘇軾生命中的傷痛忽略了,隻看到了他的光環,看到了世人對他的敬重與讚揚,於是羨慕他的生命,於是恨自己生命的蒼白乏味。你何時才懂得去欣賞自己,去嗅一下窗欞旁梔子花的芬芳? 你是否羨慕過陶淵明的人生?是啊,他歸隱田園,品鄉間淡酒,觀風中寒菊,活得多麼瀟灑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內心的無奈?他也有濟事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一錚錚的魏晉風骨,於是他在無盡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的無奈,他的焦灼,他的傷痛,你懂嗎?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隻顧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隻顧陶醉於南山的山水,於是你羨慕他們的生命,同時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與勞累。你何時才懂得正視自己生命的歡樂,嗅一下窗欞邊梔子花的芬芳? 不要總認為自己的生命苦難重重,而別人的生命充滿陽光,生命中的苦難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而在不順的生命裏你也會有歡樂的蹤影。 正視自己的生命,欣賞自己的命運,縱然命途多舛也要淡然、坦然。曆史的河流中,沒有不受傷的船。多希望明早醒來,你可以麵帶微笑,去嗅一嗅窗欞上的梔子花,人麵與梔子花交相輝映,或許會構成這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

美 距離的憂傷

從倉頡造字開始,中國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僅融會了字的靈動美觀,更糅合進了字的喜怒哀樂。一個字是一幅圖畫,那麼一個詞便是視感極強的世界了。比如“距離”,透過這複雜的橫橫豎豎,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氣的氤氳上行,伴隨著古典的美感漸行漸遠,若即若離,忽明忽暗。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古典美正是構建在距離上的亭台池榭。我們大可想象,這距離是“君住長江頭,妾住長江尾”的遙遠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離更加遙遠的門第觀念與等級尊

卑,或又是“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與“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歎息。 有人說“詩是痛苦的結晶”,而文學則爆發於強烈的情感,而距離則是橫亙在現實與美之間的通途。而當今這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卻大大縮短了本應天水相隔的距離。手機、網絡隨時將信息迅速傳遞,火車飛機將相愛的人立刻送到對方身邊,網絡上各種體驗讓愛情、閱讀這本應嚴肅而投入的內容“快餐化”、“泡麵化”,並黯淡化,讓本應結集於心,奔突於胸的塊壘並非用酒或詩澆灌,而是自行崩潰,永遠不再。 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強烈的情感,沒有了尖銳的鋒芒,所有人都是鵝卵石,在互相促進更為圓滑中失去了古典美麗,隻留下現代的憂傷。 沒有了征人送行,又怎會有為良人縫寒衣的怨婦在七月流火中的歎息?沒有了君臣相隔,怎會有“文死諫,武死戰”激昂正氣和《出師表》的赤子忠心?沒有了父親去無所侍的小兒女“清輝之臂”的月下守望,沒有了朋友遠離塞外風寒的痛苦,又怎會有一出出《陽光三疊》,一枝枝折柳贈別,一漣漣十裏長亭的淚,一句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說“由山脈相隔的遙遠是一種絕望,由水道相通的遙遠是一種憂傷”,現代剝離了“山脈”,“水道”,黯淡了“遙遠”,“憂傷”,在文學與美的領域,我們隻能淡淡絕望點點悲哀,願距離還在,人情還在,美,還在。

遙望晶瑩 近觀纖瑕

在夜的懷抱中,我仰望星空,把星星的晶瑩寫進心扉,然後,靜靜地感受那份美。 .. 好像,我收藏的是一種遠觀的美。海風拂過我的麵頰,我聽見耳畔的低吟:遙望晶瑩,近觀纖瑕。 晶瑩的心,晶瑩的淚,晶瑩的江水.. 我把屈子說成是晶瑩的,遠觀他著朝搴之木蘭,遠觀他夕飲州之宿莽。何為晶瑩?遠遠望去,他的赤子之心,那顆“來客道府先路也”的剔透之心。那,他的纖瑕呢?我寧願把他的纖瑕比作與常人一樣的複雜而飽受折磨的靈魂近觀,看他的纖瑕,上官大人的爭寵,楚王的昏庸使其心靈苦痛,然而,幾人能看到他的纖瑕? 晶瑩,是一種赤子之心,纖瑕是一種苦難之果,可是,晶瑩的同樣是一種信仰,纖瑕的又是一種信仰之後的艱辛。 似乎,我還能聽到那汽笛的鳴響,一個追夢者的倒伏,我似乎同樣看到他那顆為著自己信仰而隨車輪遠去的晶瑩之心。他——海子,一個追求者,信仰著的詩者,一顆遠望晶瑩的星。 可是,他的纖瑕呢?是否是他那執著至死的艱辛?靜靜地,走進海子,我能看到他滿是寂寞與苦澀的靈魂,其實他情感的纖瑕與你我一樣。

此刻,我想站在向日葵下,我想靜靜地凝望著《星空》,我不恐怖那聲槍響,因為,我知道那是梵·高晶瑩的心,晶瑩的靈魂。 他的畫,他的信仰在當時無人問津。於是,他晶瑩地離開了;他的情,他的追求在星空下如星般熠熠生輝,那是他晶瑩的描繪..然而,他的纖瑕正浮上水麵,像一條渴求空氣的魚,但,終究是一種艱辛,他那份獨有的纖瑕。 我是一個仰望星空的人,我知道星星的晶瑩,遙望,遠遠地思索;晶瑩的是心,是靈魂,是追求,同樣是信仰與成就。 我未飛上過星星,但我心曾知,那兒同樣有纖瑕,近觀之中有灰塵,有石渣。於是,我閉目沉思:纖瑕是近觀時那份孤寂,那份抑鬱,如屈子一般;纖瑕是近觀時的那份落寞,那份傷感,那份執著的艱辛.. 遙望星空,真的,真的很美;近觀星空,的確,的確很是複雜。 .. 一顆心,思索人生;一份情,回報生活。遙望會是晶瑩,而近觀同樣有纖瑕。 海風拂人,我想起遙望時星星的晶瑩。我在遙望與近觀中慢慢長大..

相遇在夢想與現實的軌跡中

古往今來,人類生生世世在編織著夢想與希冀。遙望蒼穹,星空閃爍著訴說著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誠的禱告;那夢想是如此真實,又如此遙遠,因為那是心中不滅的追求,是浮於現實的繁華與幻想。 穴鳩的現實是“決起而飛,槍榆方而止”;溪流的現實是在石縫間淺吟低唱著“靡靡之音”;老馬的現實是“眼前飄過一陣鞭影,我隻低頭瞧著腳下”。它們早已身陷於現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靈早已放棄了擁有夢想遙望天邊的權利。於是夢想的翅膀飄然遠去,現實的枷鎖架在脖項。 收回遐想的思緒,我才發現夢想就是天邊的星辰,永不熄滅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現實就是腳下的土地,踏實而厚重地記錄行路的足跡。人,既不能活於華而不實的夢想裏,也不要沉湎於現實的喧囂中。在人生的道路中,應是左邊種植夢想,右邊種植真實,隨時采擷,收獲希望。 尋著古人的來路,我聽到了杜工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喚,這是憂國憂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夢想。收回目光,我聽到了魯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歎:“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是先生“用筆救國”的夢想,他縱然對現實失望,但沒有絕望,彷徨中的呐喊喚起了國人的奮起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