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曆史名人事跡追蹤(1 / 3)

第一章古代曆史名人事跡追蹤

當我們以驚歎的目光回望這段遙遠的曆史時光時,我們發現,這裏有高貴優雅的漢謨拉比王,正以恢宏的氣勢寫就人類史上的第一部法典;這裏有從容安詳的釋迦牟尼佛祖,正端坐在菩提樹下凝思;這裏有聰明睿智的阿基米德,用纖細的杠杆撬起地球;這裏有睥睨萬物的愷撒大帝,橫戈躍馬,指點江心……

摩西的身世之謎

猶太民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他們曾有過昌盛輝煌的時代,也有過令人沒齒不忘的屈辱。在這驕傲與屈辱交融的曆史中,有一個人是永遠不會被猶太人所忘記的,那就是摩西。

《聖經》在記載猶太人的曆史時,給人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千多年前,一支弱小的牧羊人部落,在他們的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離開了故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來到了迦南(巴勒斯坦),迦南是一個富饒的地方,這支遊牧部落就在此定居下來,繁衍子孫。這一支牧羊人部族通稱為希伯來人,也就是後來的猶太人。

王位傳到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時,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雅各共有12個兒子,其中小兒子約瑟最受雅各寵愛,這使他的哥哥們很嫉妒,經過預謀,哥哥們決定報複約瑟。於是,有一次他們趁著外出放羊的機會,把約瑟賣給了一位商人,帶到埃及去。然後,哥哥們宰了一隻公山羊,用山羊的血染紅了約瑟的衣服,回去騙他們的父親說:約瑟在放羊時可能被野獸吃掉了,衣服都被撕爛了。雅各為痛失愛子而大哭一場。被賣到埃及的約瑟長大成人了,當時埃及是被異族人希克索統治著,約瑟以他的聰明才智取得了希克索法老的賞識,被委派管理整個埃及。埃及在約瑟的管理下,在豐年時積極備糧,在長達七年的災荒時,使埃及成為惟一一個可以靠儲糧度日的國家,約瑟在當時名震一時。備受饑荒折磨的約瑟的老父親和哥哥們為了活命,也從故鄉迦南投奔到了埃及,尋找弟弟約瑟。約瑟原諒了哥哥們,並收留他們住在了埃及,從此這些猶太人在埃及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命運又一次向猶太人發難,在長期的獨立戰爭之後,埃及人把希克索人趕出了尼羅河穀,從此猶太人的厄運就降臨了,他們降級為下賤的奴隸,被強迫去建金字塔,修築公路,開挖河渠。由於邊境有埃及士兵把守,幾次想越境逃跑的猶太人都被抓了回來,就這樣,猶太人在埃及度過了四百年的屈辱曆史。就在猶太人飽受奴役之苦,渴望重獲自由時,一個猶太青年——摩西出現了,他猶如一盞燈塔,使苦難中的猶太人看到了自由的方向。

正如曆史上許多偉人一樣,摩西的誕生也充滿了神話色彩:因為猶太人的後代逐漸強大,對埃及統治者法老構成威脅,埃及人為了阻止猶太人口的增加,規定隻有猶太人生的女孩才可以生存下來,所有猶太男孩一生下來都要被扔到尼羅河中淹死。摩西出生後,他的母親也隻有含著眼淚,把摩西放在了一隻籃子中,偷偷地藏在了一片蘆葦叢中。然而在上帝的保佑下,摩西居然活了下來,正好被前去河邊洗澡的法老女兒發現了,這個心地善良的公主偷偷地撫養了這個猶太男孩,並為他取名摩西,意思是“從河裏拉上來”的孩子。在王宮中長大的摩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對猶太兄弟的遭遇十分同情。有一次,摩西在外出時正好看見一個埃及人毆打一個猶太人,他氣憤之下痛打了那個埃及人,不料卻把他打死了。摩西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便逃到了猶太人部落中尋求避難。在猶太人部落中,摩西感受到猶太人迫切回故鄉的願望,他便向法老請求放猶太人回故鄉,但法老拒絕了。上帝為了懲罰埃及人,讓災難降臨整個埃及:埃及的河水突然全變成了鮮血;冰雹毀掉了所有的莊稼;天空的太陽也不知躲哪兒去了,一片黑暗,死神正逼近埃及人。可是這種殘酷的懲罰也沒有使埃及法老回心轉意,上帝又使出了最後一招:一夜之間讓埃及人所有的長子,不論貧賤,以及所有的頭胎牲畜,都死掉了。隻有猶太人因為事先得到了上帝旨意,在門上塗了羊血記號,才幸免於難。最終,埃及新法老被迫同意猶太人返鄉。這一天是1月14日,被稱為“逾越節”。苦難中的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踏上了返回故鄉的征途。

猶太人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他們逃避了前來追趕的埃及軍隊,在摩西的率領下進入了西奈地區,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了四十年後,抵達西奈山下。摩西在這漫長而孤獨的沙漠生活期間,深深地感受到了雷電和暴風雨之神的力量。他認為,此神統治著七重天,牧羊人的生活、取火和呼吸都要依賴於他,此神是廣受西亞各地崇拜的許多神靈之一,名叫耶和華。相傳有一天,摩西離開猶太人營地不見了,有人低聲私語說他是攜帶兩塊毛石出去的。當天下午,一場可怕的暴風雨來臨。隻見烏雲蔽空,山頂都看不見了,整個天空如同黑夜,人們都嚇得躲在營地,不敢出來。可是摩西從暴風雨中安全歸來,向人們展示了他手中的兩塊毛石,隻見上麵刻有耶和華在雷鳴和眩目的閃電中講給以色列人的話。從那時起,耶和華便被所有的猶太人認為是他們命運的最高主宰,是惟一的真神,他教給猶太人怎樣遵守他的明訓“十戒”,去過那神聖的生活。“十戒”又稱摩西律法,成為猶太教的宗教基礎。從此猶太人接受了“十戒”,逐漸形成了猶太民族。

圖為猶太人使用的“聖具”。猶太人跟隨摩西繼續跋涉,在多年的顛沛流離之後,到了摩押地,這時的摩西已是120歲的老人了,他從遠處看到了故鄉巴勒斯坦的山脊,然後永遠閉上了自己疲倦的眼睛,離開了他所領導的民族。摩西被葬在了摩押地,墳墓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猶太人在其繼承人約書亞的率領下繼續前進,終於到達了迦南,並在此定居下來。此後200年間,以色列征服了迦南的大部分土地,放棄了遊牧生活,依靠農耕和手工藝生活。從此,以色列人經曆了一段相對和平時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摩西率領猶太人曆經千辛萬苦重返故鄉迦南的壯舉,被後人賦予“向自由進軍”的寓意。可是曆史上到底有沒有此事呢?因為隻有《聖經》上記錄了猶太人返鄉的事,而且神話色彩濃厚,所以有人認為它隻是一個傳說而已;另一些人認為曆史上確有此事,隻不過摩西率領猶太人逃出埃及的具體時間有待商榷,有人認為是公元前13世紀,有人認為是公元前15世紀。有人還對猶太人領袖摩西的身份持有懷疑態度:傳說中當時在淪為埃及人奴隸的猶太人中爆發了一次瘟疫,一個名叫摩西的埃及祭司被派往猶太人部落,處理瘟疫的事,並帶領猶太人遷出埃及,所以摩西極有可能是埃及人。更有人認為,摩西是一位埃及公主,她被埃及曆史上最偉大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收養,並深受女王寵愛,可是女王的政敵圖特摩斯三世上台後,她隻得逃離埃及。

所羅門王“寶藏”之謎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965年的一個晚上,年幼的以色列新繼位的國王所羅門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耶和華一副慈善的樣子,對所羅門說:“你需要什麼,盡管說出來,我會滿足你的要求。”所羅門說:“耶和華,我的神啊!如今你使我繼承王位,但我是幼童,根本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請您賜給我智慧,讓我可以判別是非。”耶和華對他說:“我應允你的要求,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與你相比的。你若效法你父親大衛,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律例、誡命,我必使你長壽。”耶和華的允諾果真都實現了,所羅門統治下的王國,達到了王國時期的巔峰,多國之夢終於完全實現在迦南的大地上,他本人亦成為以色列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國王,特別以他的智慧和財富著稱於世。所羅門的這種智慧和財富,為曆史上留下了兩大謎團。

所羅門的智慧遠近聞名,曾引起了許多人的愛慕,愛慕的人群中有一位來自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王國的女王,她名為示巴。示巴女王不僅漂亮,而且也是聰穎過人,她一直沒有找到與自己相配的意中人。當她聽說所羅門的威名後,決定帶著大量黃金、珠寶和香料去拜訪這位以智慧聞名的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設盛宴招待,熱烈歡迎這位來自遠方的女王。宴會期間,示巴女王用各種刁鑽古怪的問題難為所羅門王,所羅門都—一做了完美的回答。示巴女王佩服極了,不僅把自己帶來的禮物全部贈給了所羅門,而且還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也奉獻給了這位智慧的國王,聰穎的女王和智慧的國王同居了。在耶路撒冷居住了六個月以後,示巴女王要回自己的國家了。兩人難舍難分,所羅門送給示巴女王一枚戒指,深情地對她說:“如果你回到故鄉後生下一個兒子,就讓他戴著這枚戒指見我。”示巴女王回到故鄉後,果然生下一名男嬰,取名為埃布納·哈基姆(繼位後改為孟尼裏克),意思是智慧之王的兒子。十幾年後,埃布納·哈基姆已經長成一名英俊聰明的青年。示巴女王讓他戴上那枚戒指,在一批隨從的護送下,去見所羅門王。

所羅門王看到他這個帶有黑人血統的兒子後,非常高興。他希望埃布納·哈基姆能留在自己的身邊。可是埃布納·哈基姆已經習慣家鄉的生活,他希望回到故鄉去,所羅門雖然舍不得兒子離開,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給他塗上象征王權的聖油,宣布從此以後埃塞俄比亞的國王隻能由埃布納·哈基姆和他的後代來擔任。從那以後,每一位埃塞俄比亞國王都認為他們是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後代,並以此為榮,號稱自己是“猶太之獅”,並把這一事件寫在了憲法中。這就是一向堅持自己的特性、拒絕同化民族的猶太人中為什麼出現了黑人的原因。

這個帶有浪漫色彩的傳說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呢?有人認為《聖經》中確實記載有一位示巴女王從南方來到耶路撒冷覲見所羅門王,但這位女王是阿拉伯半島的也門人,還是埃塞俄比亞人,或是別的地方的人,至今很難定論。還有人認為埃塞俄比亞的猶太黑人確實是猶太人的一支,但他們和那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毫不相幹,可能是一些猶太商人來到埃塞俄比亞經商,逐漸定居下來;也有可能是當年猶太人躲避饑荒來到埃及,其中一部分人逐漸遷徙到埃塞俄比亞一帶;還有人認為在猶太人浪跡天涯的時候,有一部分人來到了埃塞俄比亞,和當地的黑人和睦相處,逐漸形成這一支獨特的黑皮膚的猶太人。不論原因如何,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從來沒有忘記他們這一批黑皮膚的兄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建立了自己新的家園——以色列,為了把猶太黑人兄弟從苦難、貧困、戰火不斷的非洲國家中解救出來,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曾組織了一次名為“摩西行動”的營救活動。在短短的一天之內,當地八千多名猶太黑人奇跡般地被轉移到了以色列。

所羅門的智慧引發出一段浪漫的異國情緣,這段異國情緣竟神秘地和猶太黑人的曆史連接起來;耶和華賜給所羅門巨大的財富,這批財富又引出了曆史上更大的一個謎團,那就是所羅門財寶之謎。猶太人在所羅門統治期間,以他的非凡才智贏得了四方的尊敬和朝拜,鄰國的國王每年都會派遣使臣來進貢金銀財寶和名貴香料;同時,所羅門時期,猶太人的手工業、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都達到了鼎盛時期,所羅門在當時是富甲天下,被人們稱為“黃金時代”。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修建了一座宏偉的猶太教聖殿——耶和華神廟,並在神殿中央的“亞伯拉罕神岩”下修建了地下室和秘密隧道。那些數不清的金銀財寶都被存放在這裏。從此以後,人們都知道所羅門有一個藏寶之地,都為了尋找這個秘密之地而煞費苦心。所羅門王之後,猶太王國日漸衰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曾在“亞伯拉罕神岩”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中尋找所羅門財寶,但因地下室和隧道曲折幽深,結構複雜,無法真正找到財寶而放棄計劃,聖殿也因此被付之一炬。

因為所羅門財寶對世人的誘惑確實太大了,所以尋寶行動至今仍未間斷過。但這些財寶究竟藏在哪兒呢?有人認為這些財寶還藏在地下室和隧道中,隻是人們無法接近;還有人認為在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以前,這些財寶已經被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更有一種說法認為所羅門根本就沒有把財寶藏在“亞伯拉罕神岩”下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中,而是藏在其他地方。相信後一種說法的人進一步猜測,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所羅門王統治時期,他常常派船隻出海遠航,而且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所以,在茫茫的大海中,必有一處寶島是所羅門儲藏黃金的寶庫,那些滿載而歸的金銀財寶就是從這個寶庫中運出的。久而久之,人們相信,在南太平洋某處有一群島嶼,甚或有一個蘊藏大量財寶的大陸。一些冒險家紛紛去尋找這個島嶼或大陸。1568年,一個名叫門德納的西班牙航海家率領一支船隊踏上了一座島嶼。當他看到當地人都佩帶著金光閃閃的各種首飾時,竟興奮地認為自己發現了所羅門藏寶之地,並給當地取名為“所羅門群島”,開始在島上做起了他的發財之夢,結果卻是一無所獲,美夢破滅。

擁有智慧的所羅門,擁有財富的所羅門,留給了後人太多的謎團。

荷馬與《荷馬史詩》之謎

提及古希臘,人們自然會想到特洛伊戰爭中“木馬計”的故事,這是一部詩歌與曆史交融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與美麗女神的神話傳說。其作者就是古希臘賣唱藝人——盲人荷馬。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還處在朦朦朧朧的童年時期,由於對自然威力的無法理解,許多曆史真相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因此,一首感人肺腑的古老詩歌,一個美麗的傳說或是一則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都蘊藏著人類的一段曆史,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類成長的經曆,《荷馬史詩》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的小亞細亞沿岸,常常有一個名叫荷馬的雙目失明的藝人,以賣唱為生。他彈著一把七弦豎琴,吟唱著一首首動人的詩篇。人們從他那略帶悲傷的歌聲和琴聲中,聽到了美麗的金蘋果的故事:有一天,古希臘王古希臘的著名盲詩人荷馬,正在吟唱自己編撰的希臘英雄史詩。帕琉斯和愛琴海海神的女兒西蒂斯舉行婚禮,他們邀請了奧林帕斯山的眾神,但惟獨不敢邀請爭吵女神厄裏斯。為了報複,這位女神偷偷來到了婚禮現場,丟下了一隻金蘋果,上麵刻著一行字:送給最美麗的女神。結果來參加婚禮的天後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愛情女神維納斯都認為自己最美,眾神之神宙斯便要她們去特洛伊,請一個名叫帕裏斯的人來評判。三個女神分別代表了權利、智慧和美麗,對帕裏斯都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美女,將金蘋果遞給了愛情女神維納斯。時隔多年後,已成特洛伊國王子的帕裏斯果然為了得到斯巴達美女海倫的愛情,給特洛伊城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斯巴達和特洛伊為了海倫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最後斯巴達人用奧德塞的“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伊城,海倫也回到了斯巴達身邊。荷馬經常還用他那琴聲和歌聲向人們敘說著英雄奧德塞的故事,時而琴聲激昂,那是在歌唱奧德塞與各種海神戰鬥的場景;時特洛伊國王帕裏斯和美女海倫是

《荷馬史詩》中的人物。而琴聲悠悠,那是在吟誦著奧德塞在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最後那完滿的結局也讓揪著心的聽眾大鬆一口氣。由於荷馬所吟唱的詩篇太美麗動聽了,所以他所到之處都圍著眾多的聽眾,有些聽眾也禁不住把荷馬的詩篇背誦下來,就這樣,這些詩篇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經過後人的整理和補充,到公元前6世紀寫成文字時,便被整理成了一部偉大的抒情詩篇——《荷馬史詩》。《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塞》兩部長篇敘事詩,上麵所述就是這兩篇詩的主要內容。

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千百年來,引起了不少人的豐富遐想。《荷馬史詩》是否是毫無根據的憑空捏造?曆史上是否存在過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到底有沒有美麗的海倫?甚至有的人對荷馬是否確有其人還提出了質疑。直到19世紀,一個名叫謝裏曼的德國考古學家的偉大發現,才使《荷馬史詩》真正具有了它的曆史價值,從而也使盲藝人荷馬的曆史地位遽然提高。

這是《荷馬史詩》“木馬屠城計”中的木馬。

那是1829年的聖誕之夜,7歲的謝裏曼得到了父親送給他的一份特殊的聖誕禮物——一本圖文並茂的《伊利亞特》通俗讀物。書中那神奇曲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年幼的謝裏曼。他發誓要找到那神秘的“伊利亞特”——特洛伊城。由於家境貧寒,謝裏曼從小就中斷了學業。他25歲時開始了商業活動,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冒險精神,不到十年,便成了一名擁有百萬家產的富翁。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孩提時的夢想,在經商的同時,自學了希臘文、拉丁文、古典文學和考古學知識。36歲那年,謝裏曼毅然停止了商業活動,開始尋找特洛伊城遺址,他曾對朋友說;“我在特洛伊發掘上如能獲得成功,與我一生中那些最幸運的經商相比,將1000倍地令我感到高興。”當謝裏曼為尋找特洛伊城而將近破產之時,幸運之神降臨在這位執著的學者身上。1870年,位於土耳其的希沙立克山丘的特洛伊古城牆遺址出現在了謝裏曼麵前,這就是斯巴達人用“木馬計”攻陷的特洛伊城,那大火焚燒的痕跡依稀可見,分明是向人們無聲地敘述著3000前這裏發生的一切。特洛伊城遺址的發現大大鼓舞了已經很貧困的謝裏曼,他繼續尋找著更大的奇跡,時隔3年後,他又意外地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頂由一萬六千塊金片、金箔綴連而成的、玲瓏剔透的王後之冠。謝裏曼手捧金冠,激動地大聲嚷道:“這說不定是美麗的海倫皇後當年戴的那頂金冠!”謝裏曼還發現了和《荷馬史詩》記載中相符的金酒杯。《荷馬史詩》中記載:涅斯托爾王在招待特洛伊戰爭中受傷的勇士時,描寫他手中舉著的酒杯是這樣的:杯的提耳一共有四隻,每個提耳上麵站著一雙黃金鴿子,好像正在啄飲;提耳下麵有兩條長柄支持。而謝裏曼在遺址中發現的鴿子杯就是一種雙把手高腳杯。兩個把手上端裝飾著兩隻黃金鴿子。激動不已的謝裏曼當時就命名這杯子為“涅斯托爾王杯”。

金冠是否是海倫皇後的?海倫是否確有其人?黃金鴿子杯是否是涅斯托爾王的?涅斯托爾王是否確有其人?這些都無從證明,但謝裏曼的發現,至少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荷馬史詩》和它的作者荷馬。

釋迦牟尼真人之謎

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智慧通達,無所罟圭礙;此時大地有18種瑞相顯現,天鼓自然發出美妙的聲音,香風緩緩吹拂,雜色瑞雲降下甘露雨,園林中的花果不等季節到來競相開放,天地之間一片祥和。

在大梵天王勸說之下,釋迦牟尼佛首先前往鹿野苑演講佛法,度化數位比丘。

由於年代久遠,今天的人們對於釋迦牟尼是否真實存在已經產生了懷疑。

佛經中寫道,釋迦牟尼(約前566~前486)原名喬答摩·悉達多,是釋迦族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母親摩耶夫人是天臂國王的女兒,生下他剛剛七天就去世了。相傳,釋迦牟尼在最後一次降臨這個世界前,早已投生過五百五十次,先後成為過各種動物、人和神,已經功德圓滿。當他最後一次轉生時,就變成一頭白象,趁摩耶夫人熟睡時鑽入其腹中。摩耶夫人懷孕後按照當地習俗要回娘家去,但當走到藍毗尼園的一棵婆羅樹下時,中途生下了他。

釋迦牟尼從8歲起學習寫字,並習練武藝。16歲時,父親淨飯王為他娶了漂亮的耶輸陀羅,很快他們就有了一個兒子。

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那年出家了。為什麼呢?據說一天,當他出宮遊玩時,出東門,看見一位滿頭白發的駝背老人,衰老得可怕;出南門,看到一個垂死的病人,痛苦地捶著胸膛,在地上滾來滾去,並發出絕望的呻吟;出西門,看到許多人圍著一具屍體失聲痛哭;出北門,卻看到一群沙門(出家人),個個臉上洋溢著自得其樂的神情。釋迦牟尼悟到世間一切事物都變化無常,人的一生也充滿煩惱痛苦,生老病死不可抗拒,惟有出家才能徹底擺脫這些苦惱。

釋迦牟尼出家後,他的父親淨飯王見多次勸說都不能使他回心轉意,隻好派跋堤、跋波、摩訶男和阿說示幾人去照顧他。他們一行六人拜訪當地著名學者,尋求人生真諦,卻始終找不到答案;來到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苦修六年也終無所獲。釋迦牟尼放棄苦修,在尼連禪河中洗去六年的汙垢,又吃了牧羊女獻上的乳糜。在一棵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之後,終於大徹大悟而成佛。

盡管佛教徒堅稱釋迦牟尼是一位真實存在過的人,很多習慣於把佛經作為理論甚至哲學範疇的東西加以研究的人,卻覺得釋迦牟尼是虛構出來的神。由於釋迦牟尼成佛與傳法是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距今已經2750年左右,不少人都懷疑曆史上是否真有釋迦牟尼其人了。

但是考古發現卻常常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奇。1898年,人們在迦毗羅衛遺址附近一座古墓中挖掘出一把舍利壺,上麵用公元前的古代文字刻寫著如下的句子:“此為佛陀世尊之舍利壺,為知名釋迦族人與其妹妹、妻子所共奉祀。”在吠舍離遺址,人們也發現了舍利瓶。人們現在對舍利還研究不透,它光潔堅硬,隻有得道的高僧圓寂肉身焚化時才會有。就是在我們中國,佛舍利也接連被發現:北京西山的佛牙舍利塔內,就珍藏著佛牙舍利;1981年11月,在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內發現兩顆佛舍利;1987年5月,在重修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時,又發現了佛指舍利。

圖為唐代的佛祖像,傳說他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

佛舍利數千年不朽的存在,證明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有的學者認為,他是在傳教過程中慢慢被人神化的。當然還有學者認為,釋迦牟尼出家並不是因為他對人生的領悟,而是由於痛感祖國迦毗羅衛國的弱小,因迦毗羅衛國長期以來一直是鄰國拘薩羅國的附屬國,一直處於被其吞並的陰影之下,釋迦牟尼放棄王位是出於對這種政治現實的逃避。但有句話我們不該忘記:人各有誌。釋迦牟尼修煉開悟之後傳法四十九年,使佛教在印度發揚光大,並遠播東南亞、東亞等地,甚至傳入我們中國。而按照佛教的解釋,佛即“覺者”,覺悟了的人,並沒有什麼神秘色彩。

斐力庇第斯與“馬拉鬆”之謎

馬拉鬆是人們熟悉的一項體育運動,但對它的起源是希波戰爭引起的,卻鮮為人知,而與它有關的英雄人物斐力庇第斯,更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位於現在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當政時期,對外不斷擴張。大約在公元前514年,大流士一世侵占了愛琴海北岸的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半島的各城邦。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帝國派出大批戰艦入侵希臘,曆史上著名的希波戰爭爆發。不料波斯艦隊在途中遇到了颶風的襲擊,三百艘戰艦全部沉入海底,兩萬餘名士兵葬身魚腹。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臘的軍事行動就這樣失敗了。

不甘心失敗的波斯國王在第二年春天又派出使者來到希臘各城邦,揚言要希臘各城邦的“土和水”,言外之意是讓這些城邦向波斯帝國俯首稱臣。有些城邦迫於壓力,隻得獻上“土和水”,表示屈服。但是希臘兩個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和雅典卻堅決拒絕,雅典人把波斯的使者扔下了懸崖,斯巴達人則把波斯的使者帶到了一口井旁邊,對他說:“這裏麵有土又有水,你盡管下去拿吧!”說完,就把波斯使者推到了井裏麵。斯巴達和雅典的態度大大激怒了波斯國王,他決定對希臘進行第二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