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代曆史名人事跡追蹤(下)(2 / 3)

拜倫為何憤世嫉俗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英國19世紀上半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由於他的卓越的詩歌創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國大革命後席卷全歐的民主民族革命運動,並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恩格斯對他詩中對現實社會的辛辣諷刺表示高度的讚賞。

1788年1月23日,拜倫出生於倫敦一個蘇格蘭破落貴族家庭。由於他先天跛足,形成他非常敏感的性格。他幼年喪父,母親性情暴躁,使他處於一種陰鬱的家庭氛圍之中。這導致了拜倫抑鬱孤傲的性格形成。還使他繼承了母親那衝動、乖戾與狂暴的性情基因,同時還受父係祖先半瘋的家族病的陰雲籠罩。因而,衝動、狂暴與感傷、抑鬱在拜倫身上形成了一種奇異的混合,鑄就成了一種獨特的“拜倫式的性格”。衝動與暴烈使他常采取過激的言行,語出辛辣,決不饒人,從而獲得了憤世嫉俗、辛辣諷刺詩人的美名。而抑鬱傷感的性格傾向又使他在情緒低落時對自己的過激予以否定,加以責怪。兩者互為因果地連鎖反應,使得拜倫在走向憤世嫉俗的同時,內心陷入孤僻與寂寞。憤世嫉俗愈烈,孤寂感傷愈深。

10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拜倫成為第六世勳爵。1805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主修文學和曆史,他很少聽課,卻在上學期間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曆史名著,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遊泳等各種活動。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l807年他的第二部詩集《閑暇的時刻》出版後受到《愛丁堡評論》的攻擊,詩人以《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一詩答之,初次顯露了他卓越的才華和諷刺的鋒芒。l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雖然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每一次的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他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l809年,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隻從書本上讀到他們”,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和其他詩篇,並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他開始頻繁出現在倫敦的社交界,從1811—1816年,拜倫一直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輕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律樂道。

1815年1月,拜倫和一位叫安娜·密爾班克的小姐結了婚。這是他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偏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複,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1816年,拜倫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憤而移居意大利。當時社會上盛傳拜倫與他同母異父的妹妹有不倫之戀。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袋和心靈都破了產,他離去了,永不再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離開意大利後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反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共同愛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故事詩《錫雍的囚徒》(1816)、曆史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這一時期最重要作品。《唐璜》的故事內容如下:在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維爾,居住著一位名叫唐·何塞的大貴族。他十分富有,名聲很好。唐·何塞的夫人也出身名門,不僅美麗賢淑,還很有學問,能說多種外國語,在上流社會婦女中受到普遍尊敬。他倆十分恩愛,可是中年才生下一子,取名唐璜。不幸唐·何塞過早病死。他的夫人決心把兒子培養成大人物,教給他軍事、藝術、自然科學等等方麵的知識,尤其是教育他要注重封建倫理道德。

唐璜小時候就活潑可愛,長大成人是一表人才,在貴族子弟中非常少見。他生性風流,喜歡同姑娘們胡攪蠻纏,道德規範對他一點不起作用。16歲時,他就同貴婦唐娜·朱麗亞發生性關係,使得上流社會輿論嘩然。唐璜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安全,隻得把他送到歐洲去旅行。

航船在駛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了大風暴的襲擊,船隻破損,逐漸下沉。一些水手覺得沒有得救的希望,要求唐璜給他們大量的酒喝,以便醉昏後沉入大海中時少受痛苦。唐璜拒絕他們的要求,痛罵他們連畜生都不如,說男子漢應該像個男子漢一樣地死掉。他強迫並且監督水手們修理船艙,排除積水,在他的指揮和努力下,船終於沒有沉沒。他還奮力救起了落水的侍從,以及他父親遺留的小狗。

得救後的航船在海上漂流12天後,船上再也沒有可吃的東西了,水手們便開始吃人,老弱者成了首先被吃的對象,唐璜不忍心吃他的老師,被迫跳海離開了航船。

他在海水中奮力掙紮,遊到了西克拉提茲群島(通譯基克拉迪),被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救上了岸,把他藏在海邊一個山洞中。這姑娘叫海甸(或譯為海黛),是希臘大海盜蘭布洛的女兒,她平常見著的男子,都是海盜或者漁民,十分醜陋粗野,而如今眼前獲得的是一個年輕美貌的男子,這使她簡直像著了迷一樣。很快,他倆同居了。

不久,傳來了蘭布洛在海上搶劫時出事身亡的消息。父親一死,再無什麼顧慮,於是,海甸就決定公開同唐璜結婚。海甸同唐璜舉行隆重的婚禮。海盜和民眾熱烈祝賀,狂飲通宵。

正當他倆攜手進洞房的時候,蘭布洛突然出現。他命令侍從把唐璜打倒,捆綁上船,押送到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通譯伊斯坦布爾,當時是首都)出售。君士坦丁堡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奴隸市場,每天從早到晚拍賣來自歐、亞、非三洲的奴隸。所謂奴隸,全是海盜、殖民者、部落酋長和軍官們從各地抓來的平民、戰爭俘虜、旅客等等。

第二十二王朝時期的繪彩粉刷的木製華表其中樂師彈著豎琴來表達對國王(神的象征)的尊敬。

詩中通過唐璜的種種浪漫奇遇,描寫了歐洲社會的人物百態,山水名城和社會風情。詩歌所描繪的畫麵廣闊,內容豐富,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鬆而諷刺的筆調。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麵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麵、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讚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像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聖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

《唐璜》寫完第16章,拜倫已準備獻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在他寫給奧古斯塔的信中,他說,“你問我為什麼到希臘人中來,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他們的利益。”拜倫確實在呼喚各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同時,也不排除拜倫投身到行動中去的選擇,客觀上使他獲得了心靈的依附,他後期所獲得的這種支持,使他的心靈變得平靜了些,憤世嫉俗也有所減弱,他在朝著一個活動家的方向發展。盡管如此,漂泊的拜倫那多變的情緒,使他擁有的注定是一顆飄忽不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