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四)(1 / 3)

第九章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四)

最長壽的葉

幾百年以前,一位名叫喬治的歐洲探險家來到非洲西南部沿海一個叫鯨灣的地方。他在鯨灣附近的納米布沙漠見到了一片極為荒涼的景色:眼前一片黃沙和碎石,一絲綠意也沒有。喬治感到十分失望,正準備返回去,忽然,他的眼睛一亮,發現沙地上居然有幾隻“大蘿卜”!

那“蘿卜”生長在寬而淺的穀地中,莖粗一米左右,高僅20厘米~30厘米,頂部像個大木盆。“木盆”邊緣是兩片厚厚的帶狀葉,寬約三十厘米,長2米~3米,彎彎地垂向兩側。“蘿卜”的生長雖然緩慢,但卻可以連續生長一百年以上。因此,被人稱做“百歲蘭”。

冬去春來,百歲蘭的莖年年在加粗,到了開花季節,莖的頂部抽出鮮紅色的穗狀花序。這種花主要靠風力傳粉,種子則生有“翅膀”,憑借著大風,飛到別處生根發芽。

終生生活在納米布沙漠上的百歲蘭,不僅不怕幹旱,而且還能長出巨大的葉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百歲蘭的根紮得很深,能吸到地下水;納米布沙漠瀕臨大海,來自海上的霧氣落在百歲蘭的葉子上也能成為露水滋潤植株。

最粗的植物

相傳,古時有一位名叫亞妮的王後,一次興致勃勃地到地中海中的西西裏島遊玩。當她帶了一隊人馬來到埃特納火山附近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隨從們抬頭四望,見四周並無地方可以躲雨,心裏不由犯了愁。正在這時,他們發現了坡前一棵高大無比的栗樹。那栗樹濃陰似傘,遮住了好大一塊地麵。王後及其一百名隨從走了進去,卻絲毫不覺擁擠。栗樹為一百餘人擋住了風雨,因而被王後親切地稱為“百騎大栗樹”。

“百騎大栗樹”到底有多粗呢?經過實地測量,它的直徑有175米,周長有55米。北美的巨衫和非洲的猴麵包村可算是世界級的粗樹了,但巨衫的直徑最粗的也不過十二米左右,猴麵包樹呢,也僅僅十米左右粗。

除了可供遊客觀瞻以外,“百騎大栗樹”的經濟價值極為珍貴。它的堅果含有大量的澱粉、糖、脂肪和蛋白質,既可炒食,又可加工成罐頭。產量高,質量也好,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如今,這棵“百騎大栗樹”雖然經曆了滄桑磨難,但仍然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每年開花結果時,都引來大批采栗子的人。

最長的植物

20世紀20年代,一位植物學家深入我國雲南地區的原始森林。在那裏,他看到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現象:一個個藤圈密密匝匝地繞在樹木之間,像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玩著莫名其妙的遊戲!

植物學家想:這地方人跡罕至,是誰有那麼好的興致繞出那麼多的藤圈?

他走近仔細觀察,這才知道造成藤圈奇觀的不是別人,正是大自然本身。

原來,這種藤條叫白藤,屬棕櫚科,莖隻有四五厘米粗,但長度卻達二三百米,有的甚至達四五百米,堪稱世界之最。

白藤十分纖細,它們又是怎樣爬上樹梢的呢?奧秘在於白藤的渾身上下長滿小刺。風吹著細細的白藤在林間晃晃悠悠。一旦碰到了大樹,倒長的鉤刺就緊緊紮住不放。以後,白藤就一邊爬,一邊長出新的鉤刺刺進大樹表皮。爬呀爬呀,待白藤爬到樹梢盡頭,它就折轉身子向下爬,接近地麵時又翻轉身子,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了天然的藤圈。

白藤生活在密林之中,隻有頂端才可能接近陽光,所以,它的莖幹下部全是光禿禿的。

我國的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地都盛產白藤,它的莖幹又軟又韌,可以做藤椅、藤榻和藤籃等藤製品。在醫學上,白藤還具有解毒的功能,它的全株都可以入藥。

最大的花

1818年5月20日,英國探險家萊佛士當時正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叢林裏考察。忽然,他聞到了一種難聞的臭氣。循奧一路尋去,萊佛士發現,臭氣是一種巨大無比的花朵散發出來的。它的直徑達到1米,中央長著一個口小肚大的“壇子”,6片肉質的花瓣從“壇口”的邊緣伸出。這些花瓣,顏色呈暗紅色,上麵綴有白斑。萊佛士將這怪花稱做大花草。以後,人們便將萊佛士這一姓氏作為大花草的學名。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弄清楚了,大花草是靠寄生生活的植物,它既無根,又無葉,也無莖,而僅僅將花莖寄生在白粉藤的身上。初時,隻能看到寄生部位的開裂,後來便可見到一個小包。以後,小包慢慢長大,9個月後竟變成一朵大的“卷心菜”。突然有一天,“卷心菜”開放了,它的緊緊包裹著的“葉子”向空中舒展開來,散發出一種如同腐肉發出的臭氣,招引了許多蒼蠅和甲蟲前來吮吸花蜜。

印尼雨林中的大王花

數天以後,大花草的花瓣顏色開始變暗,變黑,最後便爛成一堆“稀泥”。然而,正是這堆“稀泥”,又孕育著未來的花中之王。

植物學家告訴我們,大花草的重量雖然可達十多千克,但種子卻出奇的輕。這些種子常常黏附在大象的腳底,到各地去安家落戶。

大花草一共有12種,它們全都生活在南亞一帶的熱帶雨林中。由於環境的變化,它們的生存正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最小的開花植物

春天到了,在我國的南方,池塘中的水慢慢地變綠了。

取一些池水,滴幾滴在載玻片上做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一粒粒圓滾滾的綠色小球布滿了整個視野。

早先人們弄不明白,這綠球到底是什麼東酉。後來才知道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開花植物。

這些小球的學名叫微萍,它們不僅沒有根,而且也不長葉,整個植物體隻是一小片扁平的莖。

微萍的長度隻有一毫米左右,寬度還不到一毫米。當它們生長最旺盛時,每平方米的水麵上竟然可以繁殖到百萬個個體。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此小的微萍,居然還會開花結果,微萍的花很小,樣子有些像燈泡,表麵布滿鱗片。它長在微萍的表麵,比針尖還小,卻由一朵雌花和一朵雄花構成。

微萍開花以後,很快就結好光滑的球狀果實。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微萍並不用果實和種子繁殖後代。在適宜的條件下,微萍莖的表麵就慢慢長出一個個突起,突起慢慢長大,最後和莖脫離,成為獨立的個體。

微萍含有豐富的營養,是喂養魚苗的好飼料。

最輕的樹

挪威航海家海爾達爾,在製作“康—提基”號木筏橫渡大洋時,曾多次派人到南美叢林中去尋找一種叫“巴爾沙”的木頭。“巴爾沙”是什麼植物?海爾達爾為什麼對它那麼感興趣?

植物學家告訴我們,巴爾沙就是輕木,木棉科輕本屬中唯一的一種常綠喬木。輕木的浮力特別大,很適合做筏子,所以西班牙人幹脆叫它“巴爾沙”(西班牙語“筏子”的意思)。

輕木的比重隻有製作軟木塞的栓皮株比重的一半,一根又粗又長的木材,兩個人抬起來健步如飛,真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輕的樹木。

輕木為什麼輕呢?這是因為輕木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樹種之一,一年就可以長到五六米高。由於體內的細胞比較疏鬆,細胞之間的空隙又比較大,所以整棵植株顯得鬆軟而又有彈性。

十年生的輕木可長到16米高,樹於直徑可達50~60厘米。輕木的葉呈心髒形,交互生長在枝條上,開的花很大,根黃,生在樹幹的上層。輕木的果實有幾分像棉桃,種子呈咖啡色。

輕木曬幹以後,比重隻有01~025,它既可隔音,又可隔熱,是製造救生用品、隔音設備和絕緣材料的極好原料。

目前,我國的廣西、福建、雲南、海南島和台灣等省區已經大麵積引種輕木,預計輕木在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重的木材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植物學家在廣西南部石灰岩地區,發現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植物。這種植物最高可達三十米以上,樹皮灰色光滑,葉呈橢圓形,木質極硬,入水即沉。

這種植物就是有名的蜆木,一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蜆木的比重達1128,是我國最重的木材之一。

蜆本又名“鋼鐵樹”、刀砍不入,釘子釘不進,砍伐和加工都很不容易。它的木材又密又韌,不彎不裂,既耐磨又耐腐,確實是一種建築業、造船業和其他行業的良村。

蜆木得名於它的年輪。將蜆木樹幹截開,就可以看到蜆木的年輪一邊寬、一邊窄,好像蜆殼外麵的紋理,因而被稱做蜆木。

蜆木的年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這是因為蜆木生長在我國廣西和雲南的岩溶地區。那兒山峰林立,盡是石灰岩。蜆水把根紮進石灰岩縫中,由於受到岩石的限製,根係不能正常發育,長成了中心偏向一邊的畸形。同時,由於蜆木生長的地區鈣質較多,這些鈣質進入了木材,蜆木便長得其硬無比,其重無比。

蜆木生長的環境較為惡劣,所以它們一般長得並不高,但在廣西龍州縣,有一棵四五百歲的大蜆木,卻長到了四十多米高,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蜆木了。

蜆木和格木、金絲李、紫荊合稱為廣西的四大鐵木。

樹中的“壽星”

公元19世紀,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曆山大·馮·洪德堡,來到了位於非洲西北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島。

在那裏,洪德堡看見了一棵被風刮倒的大樹。這棵大樹樹高約十五米,主幹的直徑將近五米。大風將它從離地三米處吹折,吹折處的直徑超過了一米。

看到如此好的一棵大樹被風吹倒,洪德堡心中大呼可借。不過,他又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何不乘此機會測量一下年輪的數目,看看它到底活了多少年。

可是,樹幹的內部已經被蛀空了,根本無法研究這棵大樹的準確年齡。也隻好數了一下樹幹外圈的年輪。嘿,還真不少!竟有兩千多圈。加上蛀去部分的年輪,洪德堡估計,大樹的年輪約有八千多圈,換句話說,它已經活了八千多年!

這棵大樹就是赫赫有名的龍血樹,一種屬於單子葉百合科的常綠喬木。在一般情況下,龍血樹可長到20米高,它的主幹的直徑常超過一米。為什麼普通的單子葉植物,比如玉米、小麥等植物,莖於不能無限製加粗,而龍血樹卻能不斷長鈕呢?原來,這是因為龍血樹莖裏的薄壁細胞終生都能分裂,莖的直徑因此就逐年增加。

龍血樹的形體非常美觀,它樹形婀娜,呈“Y”型。葉略帶白色,似根根小劍倒插在枝條的頂端。全世界共有一百五十多種龍血樹,它們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

龍血樹因能分泌紫紅色樹脂而得名,這種樹脂俗稱“血竭”,有異香,可止血,也可治療跌打損傷。正因為“血竭”有如此大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國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龍血樹。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我國植物學家終於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石灰岩上,發現了大片的野生龍血樹。從此,依賴進口“血竭”治病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龍血樹是樹中的“壽星”。因為在植物界中能活到八千多歲的除了龍血樹,實在找不出第二種樹。但最近有消息傳出,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山中,有人發現了已經生活了15000年的一種蘇鐵科植物。是真是假,還有待進一步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