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破譯近代世界政壇懸案之謎(下)
巴頓將軍為什麼會慘遭車禍
巴頓將軍是威名赫赫的美國將軍,號稱“血膽老將”。他於1885年出生於美國一個軍人世家,先後在弗吉尼亞軍校、西點軍校、頓利堡騎兵學院及輕裝甲部隊學院接受軍事訓練,可謂經綸滿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再奔赴歐洲參與作戰,積累了經驗;二戰時期,他更是馳騁沙場,威名遠揚。1942年11月,他以美國裝甲軍團司令的身份參加了北非戰役;1943年7月,他率領的第七集團軍在38天內就攻下西西裏島,創下輝煌戰績;1944年8月,他又率軍橫掃法國德軍占領區。在戰場上他最有特點的話語是“混蛋,你們的刺刀應毫不猶豫地刺向那些雜種的胸膛”。正是由於他的勇猛神武,1945年8月,美國軍方授予他四星上將的軍銜。
本該躺在戰功簿上安享成果的巴頓將軍,卻在被授予軍銜的四個月後遭遇了一場有蓄謀的車禍。
1945年12月9日早晨,住在德國曼海姆的巴頓將軍要和蓋伊上將去養雉場打獵,明天一早,他將搭乘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專機離開這裏。他的司機霍雷斯·伍德莫開了一輛超長豪華卡迪拉克送他們去,沿途他們還參觀了山頂的一座城堡。
當轎車駛入曼海姆郊區的38號公路後,在一個憲兵檢查站停了下來。巴頓將軍上了右後方的座位。蓋伊少將坐在了左後座上。
經過軍需倉庫時,將軍讓車停下來,觀察並講述了一番。司機注意到離火車道隻600碼處停著兩輛大卡車。當他把車發動時,發現一輛卡車從路邊開過來,向著巴頓將軍的轎車慢慢駛來,同時另一輛卡車也由相反方向駛近。情急之下,巴頓將軍的司機迅速踩了刹車。但是事故還是發生了。卡迪拉克車重重地撞在了卡車右邊的底盤上,被撞出10英尺開外。巴頓將軍被慣性向前甩去,頭部重重地撞在司機席後麵的圍欄上,脊柱完全裂開,眉骨上方的頭皮也被隔板玻璃撞成3英寸的傷口,當時的時間是11時45分。巴頓將軍那時還有知覺,咒罵了幾句。
1個小時後,巴頓將軍躺在海德堡醫院的病床上,他的頭腦還比較清醒,但是四肢不能動,脖子以下沒有知覺。醫生診斷說,他脊柱嚴重錯位,頭骨也受了重傷。
巴頓將軍發生車禍的消息傳開後,問候的電報、信件和卡片從四麵八方雪片似地飛來,報紙和電台也長篇累牘地報道他的病況。猶太戰區、愛爾蘭戰區、國外戰區和美國地區的老兵都真誠地祝願這位“美國最偉大的戰鬥英雄”早日康複。
經過精心救治,巴頓將軍的病情開始好轉,他的一條胳膊變得有力,另一條腿也有了些微弱的知覺。醫生們認為他已經脫離了危險,但是巴頓夫人卻擔心他會出現血栓。因為15年前巴頓將軍曾因腿骨折,差點死於血栓。
12月20日下午,可怕的血栓還是發生了,巴頓將軍的病情急轉直下。12月21日清晨5時55分,他終因重傷搶救無效而停止了呼吸,死因是血栓和心肌梗塞。
人們唱著讚美詩,將巴頓將軍的靈棺送到盧森堡哈姆的大型美軍公墓。在葬禮的最後一刻,為巴頓將軍服務多年的勤務兵威廉·喬治·米克斯將覆蓋過靈棺的旗幟交給巴頓夫人。12名士兵組成的槍隊舉起步槍,齊射3響,為他們所愛戴的將軍送行。
在巴頓將軍死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謎。車禍發生時轎車裏坐的共有3人,為什麼隻有巴頓將軍受重傷,而其他二人則毫發無損呢?案發後肇事司機竟能溜掉,也令人不可思議。車禍後趕來的憲兵們對現場進行的例行調查也極為草率,甚至沒有留下任何官方記錄。那兩輛卡車是幹什麼的?為什麼早早停在那裏,等巴頓將軍的車到來後又同時向它駛近?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
巴頓將軍在視察部隊。
有人認為,巴頓將軍的死與“奧吉的黃金案”有關。“奧吉的黃金”是二戰中納粹埋藏的一批黃金,被美軍一些將領發現並據為已有。巴頓將軍奉命調查此案,進展迅速,案情就要大白。也許有些人怕事情敗露而下了毒手。
也有人說,巴頓之死與艾森豪威爾將軍有關。二戰以後,巴頓一直有親德傾向,他曾公開批評盟軍的“非納粹化政策”,並把納粹分子和非納粹分子的鬥爭比喻成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爭,甚至要扶植德國幾個未受損失的黨衛軍部隊。這些行為無疑與艾森豪威爾的主張大相徑庭。艾森豪威爾對此不滿,派人除掉巴頓也未可知。
究竟是哪種原因,恐怕隻能等車禍策劃者本人坦白才能弄清吧!
丘吉爾生日宴會遇險之謎
溫斯頓·丘吉爾是本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多次擔任內閣大臣職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了抗擊德國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被人們推崇為英國的拯救者。丘吉爾的一生坎坷曲折。在大戰期間,他的非凡魄力和出眾人格得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更遭到了他的敵人的仇視。他在一次生日宴會上安全脫險的故事,更讓人津津樂道。
1943年11月30日,正值丘吉爾69歲的生日。當時,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正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主要討論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為了隆重地慶祝自己的生日,丘吉爾邀請了斯大林、羅斯福以及各方代表34位客人參加宴會。席間,正當人們舉杯祝賀之時,大廳內燈光突然熄滅,接著響起了一陣槍聲,隻聽得碗碟碎裂聲、客人們的騷亂聲混成一片。這場槍擊案使一位盟國領導人的私人秘書倒在血泊中,還有一個侍者被一根毒針刺進喉嚨,當場死亡。值得慶幸的是,丘吉爾隻受了一場虛驚,毫發未損,而在場的斯大林、羅斯福及其他客人都安然無恙。
事件發生後,人們不禁提出許多疑問,究竟是誰借生日宴會之機企圖謀殺丘吉爾?又是誰在關健時刻使丘吉爾轉危為安?長期以來,這一事件在世界曆史上成為一樁令人費解的懸案。
後來,據二戰期間曾擔任丘吉爾侍衛長的英·湯普森的回憶,當時的情況是這樣:
“德黑蘭會議”在蘇聯使館舉行。敵人在會議期間企圖製造混亂,但被挫敗了。那個倒在血泊中的私人秘書被納粹用幾十萬英鎊的現金所收買,準備在會議室內安放定時炸彈,可是,當時別說攜帶定時炸彈進不了會議室,就連一根小小的針未經檢查也帶不進去,因此,那個私人秘書在等待時機。
宴會要開始了,丘吉爾以主人的身份領著客人們朝餐廳走去。那個私人秘書猶豫了片刻,轉身從口袋裏取出一個精致的小包放在桌上,然後若無其事地步入了餐廳。湯普森警覺地注視這一切,隨後取走小包,帶到另一間屋子,輕輕地打開小包一看,裏麵隻有一隻十分昂貴的鍾表。他又仔細地把小包和鍾表檢查了幾遍,也沒有發現有什麼可疑的地方。於是,他放心地走進了餐廳,來到了丘吉爾的身邊,但是,他的腦海中已經存有疑慮,兩眼更加警覺地注視著周圍的動向。
此刻,餐廳中正在進行切割蛋糕的儀式,一隻精致的大蛋糕擺在餐桌上,上麵點燃著69隻蠟燭,在客人們祝賀聲中,丘吉爾完成了這個值得紀念的儀式,然後,他十分高興地致詞說:“我衷心感謝諸位光臨我的慶壽儀式。尤其是,兩位偉大的朋友斯大林元帥和羅斯福總統抽出寶貴的時間出席這個聚會,我深表感謝。”席間,賓主頻頻舉杯,鼓掌聲、碰杯聲不時響起,大廳內洋溢著一片祥和、喜慶、熱鬧的氣氛。
突然,餐廳的南門打開了,一個驚慌失措的侍者托著一隻盛著冷飲杯子的大盤子,踉踉蹌蹌地闖入了餐廳。緊接著,這個侍者連人帶盤栽倒在斯大林的譯員鮑羅克的身上,盤子中的布丁和冰淇淋濺的鮑羅克滿身都是,望著鮑羅克尷尬的模樣,人們不禁哄堂大笑。正在此時,餐廳的燈突然全部熄滅了,一片漆黑中,隻聽有人大聲嚷道:“抓住侍者!”接著立即響起了槍聲、碗碟的碎裂聲和人們的騷亂聲。當人們剛剛反應出來這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突然,四周亮起了手電筒。這時,人們發現私人秘書的頭部已經中彈,被擊斃,一隻手槍掉落在一張椅子底下。那個侍者則倒臥在地,身體早已變得冰涼,他的喉嚨裏刺進了一根半寸長的細針。經過檢查,發現侍者的托盤的底部有個按鈕,啟開後,裏麵裝有一枚微型定時炸彈和一隻袖珍時鍾,指針離12點僅差了3分鍾。湯普森急忙拔掉定時炸彈的引信,避免了一場大的慘案,使三國首腦幸免於難。事後,想起這件驚心動魄的事件來,湯普森還心有餘悸。
事發之後,人們隻知道當時德國的密探和間諜千方百計跟蹤丘吉爾的行跡。希特勒曾下過一道死令:“無論如何要幹掉丘吉爾。”大批的納粹特務已彙集到德黑蘭。然而,那個被納粹收買的私人秘書與攜帶定時炸彈的侍者是什麼關係?是誰幕後指使侍者將定時炸彈帶進餐廳的?尤其令人難解的是,誰在關鍵時刻打死了私人秘書並刺死了侍者,使丘吉爾逢凶化吉、安全脫險?
事情過去半個世紀了,可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之謎。看來,這一懸案還要由其他知情者提供進一步的情況,方能有望解開。
戴高樂曾是盟軍的暗殺對象嗎
1970年11月12日,來自世界各國的63位當時在任的和已離任的國家元首和國家領導人雲集巴黎,憑吊法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曾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的夏爾·戴高樂,一位兩次從危機中挽救了法國,並將法國引向一條獨立自主之路的偉大的政治家。
戴高樂從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而躍升至法國最高統治者,他的個性和統治的曆史可以用下麵幾個詞來加以概括,那就是:無畏、尊嚴、愛國、頑強、獨立、穩定。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所作所為,令他的敵人深感頭疼,暗殺他的陰謀屢見不鮮,但他都奇跡般地化險為夷了。而他在二戰中的一次遇險,竟成為留給後世的未解之謎。
那還是在1943年的4月21日,戴高樂作為流亡在英國的自由法國政府首腦,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發生激烈的衝突幾周後,他抵達距倫敦不遠的海頓機場,準備飛往英格蘭,視察自由法國的海軍部隊。這次出行,戴高樂將乘坐他的私人飛機一架4引擎的威靈頓轟炸機。這架飛機一直受他本人調度而由英國負責保管。
海頓機場的跑道很短,盡頭還有一道大堤。飛行員駕機從這兒起飛需要十分小心,必須先將引擎加速到極限,然後刹住輪子,再用起降控製器將機身升高,接著才可以放開刹閘讓飛機離開跑道,如同火箭點火後衝出火箭筒一樣。該機的駕駛員是皇家空軍的彼德·魯特上尉,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魯特上尉像往常一樣,按照正常的路線,朝著跑道頂端駛去,突然,機尾垂了下來,他急忙操縱起降控製器,可是,起降控製器失靈了,他無法調整好飛機,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魯特機智果斷地停住了飛機,避免了一場機毀人亡的慘禍。再一看飛機,已經要衝出跑道,離堤防不遠了。
這之後,英國方麵給戴高樂換了一架輕巧的飛機,仍由魯特駕駛,將他送到了格拉斯哥。由於戴高樂對英國人有懷疑,所以他返回倫敦的時候,乘坐的是火車。他認為謹慎勝過蠻勇。
事後,在事故現場,機械師們檢查了戴高樂這架威靈頓式轟炸機,發現飛機的起降控製杆斷了。經過實驗室檢查,受損的關鍵部位的金屬杆被用濃硫酸腐蝕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