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類起源探秘?(下)(1 / 3)

第五章 人類起源探秘?(下)

上帝“創造”人類之謎

《聖經》稱:上帝用泥土造人,取名亞當,並以亞當的肋骨造出其妻夏娃,同置於伊甸園中,由於他們的繁衍生息便出現了人類。誰是我們的父母雙親,這種“上帝造人”的說法,在達爾文創造生物進化論學說之後本已被人視為無稽之談。但在十多年前,美國加州大學一科學家卻提出了一種與此相關的新見解。因為,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了細胞質中的線粒體也含有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現代生殖學業已證實,在高等動物的受精過程中,精子中的線粒體DNA是不能進人受精卵的,人類細胞的線粒體DNA都來自母親,因此,線粒體DNA屬於嚴格的母係遺傳。這樣一來,如果人們能證實同一人種的線粒體DNA是相同的,則說明他們來源於同一個母係。

據此,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威爾遜遺傳小組,選擇了來自非洲、歐洲、中東、亞洲以及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土著婦女147人,利用她們生產嬰兒時的胎盤,進行不同種族嬰兒胎盤的線粒體DNA研究,發現全人類線粒體DNA基本相同,差異很小,平均歧異率隻有032%左右。因此,從邏輯上說,現代各民族居民的線粒體DNA,最終都是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遺傳下來的。那就是大約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這個婦女就是全世界現代人的祖先。

威爾遜說:“我們可以將這位幸運的女性稱為‘夏娃’,她的世係一直延續至今。”這一理論也就被稱為“夏娃理論”。

“夏娃理論”還認為,當時也許有幾千男女同“夏娃”生活在一起,但其他女性都沒能留下後裔,因此,她們的線粒體DNA譜係便斷絕了。“夏娃”的後代在9萬~13萬年前遷徙世界各地時,各地已有許多古人類在生息,如歐洲的尼人,中國的北京人等,但“夏娃”不同的線粒體DNA遺傳下來,現代人中就會有多種線粒體DNA,而事實上現代各種族居民的線粒體DNA卻是高度一致的,這說明他們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夏娃”。

現代人的男性祖先是否便是“亞當”?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都認為,世界各地的男性基因源於同一種基因。如上所述,分析女性祖先的基因比較容易,因為線粒體DNA隻通過女性遺傳。而分析男性祖先的基因則複雜得多,為此,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均把突破口選在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上。美國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分析了8名現代非洲男性、2名澳大利亞男姓、3名日本男性和2名歐洲男性以及4隻大猩猩的基因,結果發現,從基因角度看,世界各地的現代男性源於同一副Y染色體。通過與人類最近的近親大猩猩比較後,美國研究人員認為,非洲一個部落的Y染色體是現代男性Y染色體的祖先。同樣,人們也可以將這位幸運的男性稱為“亞當”,自然也應該可以稱這一觀點為“亞當觀點”。如果這兩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說明400萬~600萬年前,從猿分化出來的原始人類大都沒有留下後代,隻有非洲的一個部落生存下來,然後向世界各地遷徙,形成了現代人。

“夏娃理論”提出以後,在科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而“亞當觀點”使這場爭論更為激烈。

例如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的科學家對此種看法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現代人的確進化自非洲的一個部落,但其進化過程並非是20萬年,而至少是100萬年。他們說,如果夏娃之說可以成立的話,那麼,世界上一切與夏娃無關的人類祖先就都已絕種了。但從對古人類化石的分析結果看,事實並非如此,科學家們在對1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研究後發現,它們的特征與亞洲現代人極其相似,這就意味著今天的亞洲人是百萬年前非洲祖先的後裔。

爭論還在熱烈地進行。但是,不管爭論的結果如何,“亞當觀點”、“夏娃理論”都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神創論”的翻版。

我們幾乎都聽說過“八卦”。八卦學說始見於殷周時代的《易經》。據說,它是我們祖先伏羲氏創造的。它含有極深奧的內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

我們從八卦圖上可以看到兩條魚尾相抱而合的圓形圖案,它一黑一白,代表了一陽一陰。凡了解人類生理解剖學的人都會知道,人在母體中的早期胚胎極像魚形。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呢?這是不是說明,地球陸地上的一切動物(也包括人類)都是由水中的魚類進化而來呢?如果不是,為什麼人類胚胎與魚相似?並且連古代的八卦圖上也用魚形來表示呢?

人類與猿是近親嗎

進化論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之一,但它有不完備的地方看根據進化論列出的人類起源時間表:

古猿:生活於800萬~1400萬年前;

南猿:生活於90萬~400萬年前;

猿人:生活於20萬~120萬年前。

這裏有兩個空白期:古猿與南猿(相當於類人猿)與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所謂“空白期”,就是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化石。

相比而言,400萬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有的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來解釋這一段時間的化石空白,這個學說就是“海猿”說。

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400萬~8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它們是人類的祖先,在水中生活進化出兩足直立、控製呼吸等本領,為以後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發展語言交流等重大進化步驟創造了條件。

提出海猿說是根據人的許多生理學方麵的特征,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作為這一論斷的根據,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一出生就能遊泳,而且遊泳是孕婦妊娠期內惟一能進行的安全運動。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魚”)有眼淚。人類是惟一能以含鹽分的淚液來表達某種感情的靈長類動物,這可能和人類早期在海洋中的經曆有關。再從身體的結構上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動物相同,隻有頭部長有毛發,這可能和遊泳時頭露出水麵有關,正如“美人魚”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卻沒有;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合於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後彎的。人類喜歡吃魚、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則不。最令人矚目的是,雄性猿猴與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於背部進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是麵對麵進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產時也像人那樣,是由充當“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兒,這和猿猴也不一樣。綜合這種特性,所以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在研究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控製體內鹽分平衡的生理機製後發現,在這一方麵人類與所有陸生哺乳動物不同,而與水獸相似。缺鹽時,動物食欲銳減,對食鹽的渴求抑製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滿足了它們對食鹽的需要,多餘的食鹽就再也不能引起它們的興趣,動物對自身食鹽的需要量有精確的感覺,它們攝入食鹽也極有分寸。

然而,人類對食鹽的需求量是沒有感覺的。攝入食鹽毫無分寸。例如,生活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人生來就厭惡食鹽。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國家,人們攝入的食鹽量超過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達到了危害心血管係統的地步。人類不具備別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那種對食鹽攝入的精細的調節本領,體內缺鹽不產生渴求,攝入食鹽過多也不能自我控製,而這一特性與生活在海洋中鹽分充足的水獸相似。

專家指出,人類的潛水生理反應也很有說服力。人潛水中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稱為“潛水反應”的現象。人潛入水中,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此時,還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髒上,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鍾的時間內不致死亡。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

倫敦動物園的營養生物化學權威克勞福特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指出:“人類進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腦容量大的動物,主要得益於所食的魚。”

魚和貝類體內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成分對大腦的發育有益。而身體其他部分的生長則需要大量的蛋白質。

巨大的食草類動物,用蛋白質構成了它們巨大的身軀而沒有使腦容量增加。而腦力僅次於人類的海豚在陸地上生活時,其食譜和當時沿海地區的人類沒什麼區別。由此可見,人腦是靠食魚進化而來的,而不是通過生育時的自然選擇。

實際上,這也為“人類是從海洋進化來的”論點提供了新的論據。

科學家還認為,從海猿到人這一進化過程,大致可以這樣設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體,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陸地,成為人類祖先。甚至還可以進行更大膽的設想:在幾百萬年中的某個時期,分成了兩支,一支上了陸地,進化成現在的人類,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於適應環境,進化較快,成了高於陸地文明的“海底人”。

這是否能充填“空白期”呢?

人類確實有許多性狀與其他陸生靈長類動物不一致,而這些性狀隻發現在水生生物中。獲得這些特性,除了下海以外,難道就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嗎?所以,有科學家認為這些性狀是其他水生生物傳遞給人類的,生物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種組合形成的,物種是“雜交”的產物。他們不讚成海猿假說。因為第一,古猿下海約400萬年的時間,獲得了一些適應於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特性,在距今400萬年前又重返陸地,為了適應陸地生活,它也應該丟掉一些適應於海水生活而不適合於陸地生活的特性,如人類不能對體內所需食鹽進行精確控製這樣的特性。第二,400萬年的化石缺環,海猿說仍沒有很好地解釋。在海洋生活就沒有化石可找了嗎?我們現在不也發現大量的海中生物的化石嗎?第三,根據近十多年來分子人類學研究所得的結果,人和猿開始分化的時間是距今400萬~500萬年前,與原先單純根據化石所測的年代(距今1500萬年)要晚得多,這一點也不支持海猿說。

也許人類的祖先並未經曆過下海這一階段。這段400萬年的化石空白較合理的解釋是古猿與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於400萬年前產生了南方古猿。組合產生新種所需的時間很短,短到相對於地質時間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以在十幾代到幾代的時間便可形成新種,從而可以說過渡階段的化石是沒有的。這樣既可以說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說明人類為什麼具有一些發生的事情,就是說人類是組合的必然結果,就像生物登陸事件一樣,在沒有上岸之前,肺已產生,為登陸做了準備。

在日本發現了一種人麵鯉魚,它的頭部生得很像人類的麵孔,有眼,有鼻,有嘴巴。這種人麵鯉魚屬於錦鯉的一種,大約有10條左右,已被列為保護動物。

這個例子也許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還不能作出確切的結論,但很有可能是接受了人類的某些基因而造成的。

人類有兩個祖先:一個是古猿,另一個是海洋生物。當然,關於人類的雙祖先複合起源的說法僅是一個假說,還沒有絕對的證據。

人類會滅絕嗎

生物考古學家在考古中發現了許多至今都無法解釋的古代文明:美國科學家多次在岩石中發現約有25億年曆史的類人猿動物腳印,特別是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岩石中還發現了穿鞋子的人類足跡,而三葉蟲存在的時間是6億年前至28億年前,那時根本沒有我們人類!

科學家在加蓬奧克洛鈾礦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在古埃及金字塔內發現那些裹著的屍體放射著的粒子和光子射線。在發掘愛爾蘭棟拉雷和恩尼斯古城堡時,發現了隻有核爆炸才能留下的遺跡;在古印度遺跡中發現了佩服所含放射能是正常情況下的50倍,這兩條都表明是核襲擊的結果。而人類近幾十年才開始掌握核技術,那以前的核技術是誰發明和用的呢?

考古在南美洲發現了一個描繪27萬年前的古代星空圖,圖上的符號記述的是極其深奧的天文知識,這些知識是現代人類所未掌握的。在秘魯珍藏著一塊3萬年前的石刻,石刻描繪一位古印第安學者手持一個跟現代望遠鏡非常相似的管狀物貼近眼前觀測天象。而人類第一架望遠鏡是在十七世紀中期才發明的,至今不過300年,3萬年前的望遠鏡又是從何而來?

對於上述古代文明,許多考古學家都深感蹊蹺,謎題難解。他們認為,除非外星人所為(可至今也未找到外星人),絕非近代人類或古代某一個時期的人類所能做到。

瑞典學者丹尼肯在其代表作《眾神之車》中把這一切不可思議的謎一概歸之於“神”,他認為是“神來到了地球,把人猿變化為人,並教會人識字,吃熟食,穿衣服,建築等等之後,才離開地球”。並且他預言,“神”將在不久的將來還會重來。

許多比較嚴肅的科學家,並沒有輕信丹尼肯的理論。因為,雖然經過長期、大量的工作至今未能發現外星人存在或來過地球的有力證據。對丹尼肯理論,目前在世界上依然是毀譽對半,褒貶不一。

人類進化至今是不是隻是30萬~40萬年曆史呢?很多人肯定地回答不是。人類進化至現在,已經有上百萬年曆史,通過碳14已經精確地估算出某種高度文明的產物遠在3萬~4萬年前,人類有一個活躍、鼎盛時期。

我們的地球曾經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災難的侵襲,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毀再毀,古人類也死而複生。

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曆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僅視之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以前就有“曆史”,而且較4000年前甚至比今天更發達。

也許在12萬年前,人類對宇宙的知識已經超過了今日;也許在幾萬年或10多萬年以前,人類已經有了數次這種文明的高峰。我們僅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類創造的,但無法得知人類文明的進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河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遊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看,他們是在打核戰爭!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恒河上遊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岸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麵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隻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裏,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由此而論,國外物理學家弗裏德裏克·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幹次文明。人類在那時已熟悉原子能,但由於誤用,使他們遭到了毀滅。”

這可能嗎?大部分科學家們認為這僅是一種附會,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是另有一些人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我們的地球早已存在50多億年了,而人類僅僅有5000多年曆史有些“說不過去”。

於是有人推測,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曆史中,曾數度誕生過生命。主要經曆了五次大滅絕,第一次在5億年前,第二次在35億年前,第三次在23億年前,第四次在18億年前,滅後生,生後滅,周而複始,最後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也有人根據考古發現的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推斷,可能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特大的自然災害。總之,當太陽係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會周期性地出現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如地球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地球磁場的周期性消失等,前一屆高度文明便會遭到滅絕,隨後又會導致高級智慧生物的周期性起源和進化。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便是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