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類起源探秘 2
人類無性繁殖之謎
幾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文化在解釋人類的起源時,都說是神創造了人,那麼,就有了一個純技術的問題:人是可以被製造的嗎?
創造與發明是現代人的拿手好戲,從60萬年以前,那個想吃果子的原始人製造第一塊石器開始,人類就步上了製造業的道路,這種方式使我們培育出了一代物質文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製造的本領越來越高,我們不但可以製造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像一張床,一部電話,一台機器,一輛汽車等,我們還可以在生命的基礎上再造新的生命。
前不久,美國的研究者莫尼卡·博諾其與羅·卡諾成功地從一隻被包裹在琥珀中的蜜蜂身上使4000萬年左右的細菌複活。1994年,北京大學的生物研究者們從尚未完全石化的恐龍蛋化石中分離出了6000萬年以前的恐龍基因片斷,使人們真正看到了恐龍複活的希望。
我們不知道高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是喜還是憂,也不知道隨意改變自然規律是好還是壞。從哲學的意義上講,每一種生物都有維護自己遺傳基因,以本來麵目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權力,更有權力拒絕進入人類的實驗室。但這個世界從它產生以來就不是公平的。
現在遺傳工程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可怕的地步,有人不但要幹涉植物和動物的生命過程,而且已經在打人的主意。前蘇聯的科學家將一個人的受精卵,移人一隻母猩猩的子宮內,讓猩猩代人育兒,9個月以後,這隻母猩猩順利產下了一個人類嬰兒,體重3600克。1987年,有報道說,新加坡遺傳工程專家正在進行讓母牛或母羊替人類懷胎的試驗。據意大利佛羅倫薩遺傳學教授查利裏博士說,有一些人正在做另一項實驗:將人類的精子與黑猩猩的卵子結合,然後培育出一種非猿非人的東西。他說:“進行這樣的試驗,從技術上來說是毫無困難的。”試想這個胎兒一旦出生,必定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難怪有些國家,甚至聯合國都要下令限製遺傳學的某些發展。他們擔心什麼呢?大約是擔心有一天,突然從遺傳工程實驗室裏跑出一個比人還聰明,比猴子還敏捷,比大象還力大,比狼還凶殘,既能在陸地上行走如飛,也能在水中自由來去,更能像鳥一樣在空中飛舞的怪物,這絕不是嚇唬人。
既然植物和動物可以被製造,那麼人是否也可以被製造呢?
雖然有許多生物學家站在維護人類尊嚴的立場上否定製造人的可能,但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人也是可以被製造的。
如果以是否可以造人來衡量傳說裏的神,那麼,人類馬上就要成為神了。可要知道,人類的文明史不超過6000年,而在廣大的宇宙之中,比我們曆史長的生命是否存在呢?按道理他們是存在的,比如,現在天空中飛行的UFO的製造者,他們能穿行於漫長的宇宙星空,表現出目前我們尚無法企及的技術,那麼,像製造我們人這種生物技術,對他們而言,就像是玩一樣簡單。
如果按我們對神話的解釋,即我們先民崇拜的神就是來自於宇宙的高級生命,那麼神話中造人的記載恐怕就不再是神話,而是某種真實的記錄。請按照我們的這個思路假設一下:
數萬年前,地球正像神話中最早描繪的那樣,是一個沒有人類但勃勃生機的藍色星球,陸地上長滿了各種植物,叢林裏自由自在生存著各種動物,鳥兒在空中飛翔,在枝頭鳴叫;海洋生物在大海中嬉遊,猿猴類靈長目動物安然自得地生兒育女。突然,來自某個宇宙空間的高級生命,駕著他們的宇宙飛船降落到這個有趣的行星上,出於某種目的,他們采用先進的遺傳基因科學,從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遺傳基因,將這些基因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拚接後創造出一個既具有海洋生物特點,又具有陸地生物特點的新物種,那便是人類。
在世界造人的神話裏,還普遍存在無性生殖的思想。所謂無性生殖就是單性生殖,即精子和卵子不結合的生殖。
1902年,奧地利的生物學家哈布蘭特曾預言: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成功地實現無性生殖。二十世紀6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高登,成功地實現了非洲青蛙的無性生殖。據最近的有關報道,人體無性生殖的技術已經突破,從技術上講,目前複製一個人已不再是幻想。美國就有一位大富翁要求“複製”一個自我,以補償幼年的不幸。
1994年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剛剛評出的“1993年科學之最”項目,其中“克隆人胚胎”一項震驚了全世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霍爾博士與斯蒂爾曼教授合作共同研究人類遺傳技術,他們在實驗室裏利用17個人類顯微胚胎進行“克隆化”(即無性繁殖)實驗,總共複製出48個新的人類胚胎。做父母的可以要求將這些胚胎冷藏起來,一旦他們的孩子發生不測。馬上可以得到一個相貌、智力、性格等方麵分毫不差的複製人。當1993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首次報道這一研究時,整個世界為之一震,法國總統密特朗看完這則報道後聲稱對此“頗感驚詫”。據《時代》周刊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人反對類似的科學實驗。
同樣,複製人的技術現正引起科學界的極大爭議,它涉及人類道德及有關社會管理方麵的問題。不少科學家認為,複製人體技術不利於人類總進化。諾貝爾獎得主、遺傳學家列德·波克也指出,人類的無性生殖技術不僅可能,而且會“將人類驅逐到進化道路上的混亂邊沿”。
所有的學術性爭議留給科學家、社會學家和法律學家去解決,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無性生殖這一高科技思想怎麼會出現在上古神話當中?如果我們將無性生殖這類神話,與女媧和伏羲用高科技造人的傳說聯係起來,不難發現神話內在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它們反映了同一個內藏著的主題:神用高科技創造了人,無性生殖的遺傳學成果隻是造人過程當中的一個細節而已。因此,我們認為,上古神話中無性生殖的思想來自於人類被創造的記憶。人類的未來之謎
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消耗,能源的不足,汙染的蔓延,這一切使得我們這個星球顯得太狹小、太擁擠了。展望未來,人類的衣、食、住、行將越來越困難。到下一世紀,人類就將麵臨這樣一項震撼宇宙的偉大任務:擴大人類活動的舞台,創造一個新世界。
這個新世界的目標是改造太陽係,建立太陽城。太陽係的確需要改造,因為它的能量分布太不合理了:有生命而需要能量的地球,僅僅獲得太陽能量的五千億分之一,太陽的其餘能量都白白彌散到茫茫太空中。一方麵是節衣縮食,另一方麵卻在驚人地浪費,人類顯然有權提出“均富濟貧”的口號,為自己,也為生命爭得更舒適的空間。
這是一場革命:重新組構太陽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這個膽大包天的思想也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早在1893年,俄羅斯航空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在他的《地球與天空的“夢想”》一書中提到過這個思想。英國物理學家怕那爾發展了這個思想。1929年他預測說,將來,大多數人可能會居住在空中的天體上。
今天,空間科學家已為此勾畫出三種獨具匠心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未來的世界比地球大100萬倍。建築這樣一個新世界,材料從何而來?科學家們想到了木星,這個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朱庇特、太陽係中最大的行星將成為新世界的礦山。
讓我們逐一瀏覽一下這些方案,或許能把我們的思路拓寬。
第一個方案:迪森球。這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迪森提出的方案。未來的人類世界是半徑1億5千萬公裏的中空球體,將太陽囊括在其中。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能可以說是點滴不漏了;在中空球的內球麵上用綠色植物或光電池把太陽能截留住。迪森球的外表麵積是地球的10億倍。人類就居住在球內,這裏有地球、類地球、小行星,或人造行星。也有成千上萬個形形色色的生命點。這一切都得靠木星解囊相助。迪森的取料設想是用離心力把木星拉散架。木星是個氣態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為10小時。在木星周圍修建一個碩大無朋的金屬網,用太陽能發電的能力使網帶電,從而產生電衝擊力,此衝擊力便可逐漸加速木星的自轉速度,到最終離心力將其解體。取自木星的材料即可用於建造迪森球球殼和人造行星及形形色色的生命點。這樣龐大的世界可供幾萬億人居住得舒舒服服。
這個規劃與其說是實踐性的,勿寧說是可行性的。因為有的科學家認為,這個設想也許需4萬年才能實現。然而也有一些科學家不這麼看。他們認為,隻要在下一世紀人類能研製出一種核彈而把木星炸毀,改造世界的工程便可開始。有人甚至說,迪森球工程業已破土,據說就是人造衛星、星際探測船已經上天,第一個空間站也表明人類的設計比大自然的創造更高效。
第二方案:環形世界。這是一個像水平轉動著的無輻條車輪一樣的環形世界;太陽位於輪殼中央,球半徑也是1億5千萬公裏,環的厚度不到1公裏,轉速達每秒1200公裏。為了防止大氣逃逸,可能需在環邊建築一道高達1600公裏高的山脈或牆壁。為了模擬生命已習慣了的白天與黑夜的周期交替,在靠近太陽的周圍將另建一道環,環上交替地出現透光帶和不透光帶,這樣在外環上投下陰影的區域便是黑夜了。人類在這方麵還可以玩點新花樣,比如改變陰影帶的大小即可隨心所欲地創造出白天長短;改變環相對太陽的傾角,又可創造出各種季節變化。這個方案比起第一個方案來的優點是用料較省,因而不用過多地麻煩朱庇特。此外,迪森球內可能沒有重力,需創造出模擬重力,而環形世界由於環的自旋則不需模擬重力,盡管這個世界中的重力是指向環外的。
第三個方案:阿爾德森盤。這是美國噴氣推進器試驗室的D·阿爾德森構思的方案。盤形世界的外觀就像是個留聲機唱片,太陽位於其中心,重力垂直於盤的表麵(除開盤邊之外)。盤的內緣處也需修築一道1600公裏高的牆,以防太陽把新世界的大氣吸走。今天看來,這些方案太像是神話。說真的,構思這類方案的人都是未來學家。問題是,人類是否真的需要擴大自己的世界?還要看怎麼說了。當今世界人口增長率為3%,每35年即翻一番,若能將增長率控製到1%,翻番的時間將延到69年,按現在燃料消耗率計算,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尚可維持100年。從這個角度看,上述方案就不是天方夜譚。
也許人類將來能夠用巨大的激光炮把太陽改造成可控的超新星,讓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加速,為地球收獲更多的能量。也許人類有更宏偉的進展,創造出一個超球體世界,將銀河係的中心包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