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黃金國都的神秘 2
玉米形的基石
他再度出發勘探整個地區,一直走到勢帶森林的邊緣,希望能找到一點線索,證實他的推論。但到了“幽靈草原”,勘探過部分地區後,他就放棄了原定計劃。
假如丙海姆知道而又完全信賴早期西班牙人征服秘魯時留下的大事記,就可能認出何處是維爾卡班巴了。原因是這些早期記載(有些隻在丙海姆初有發現後才麵世),說在1572年時,總督達托萊多派往維爾卡班巴的西班牙軍隊,沒有可能會到達瑪殊彼殊。達托萊多的軍隊從丘基查卡那座橋越過了烏魯巴姆巴河,進入支流維爾卡班巴河的峽穀,循著一條繞過了瑪殊彼殊而且越走離瑪殊彼殊越遠的路線前進。
再說,現今還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證明異族軍隊到過丙海姆所發現那個惹人注目的要塞,但西班牙軍隊就確曾占領過維爾卡班巴城。這一切間接地表明西班牙人從未到過瑪殊彼殊,因此不可能是印加帝國那個失落了的古城。
1964年,在安第斯山中有了前所未見的考古發現後,印加王朝最後的神秘避難所這個問題忽然又提出來了。一批農民到秘魯北部去尋找可耕種的土地,途中發現了一些不明來曆的廢墟,就取名為大帕哈頓。
這座新發現的失落的城市,位於海拔約9500英尺的新月形峭壁上,偏瞰瀑聲如雷的幾處深淵。城中建築物結構特殊,廟宇和宮殿都是圓形的,好像巨形的圓鼓。一條條鋪平的小徑,一層層短石階,和一些中央豎有一塊石頭的小廣場,都互相貫通。
蒂圖·庫西說,他父親曼科曾一度離開維科斯,原因是察察波雅地區幾名酋長告訴他,說拉班圖有座上好的堡壘,可以抵禦敵人的侵襲。拉班圖是強悍的察察波雅人的首府。印加人從來無法征服察察波雅人,又不得不忐忑不安地把他們當做盟友看待。雖然如此,曼科對此建議深感興趣,便出發去找那個北方的堡壘了。但是不久他就打消了遷移的念頭。
自本世界初,丙海姆恢複找尋那失落的印加古城以來,另有幾個探險隊分別由平民或軍人組織起來參加找尋工作。1964至1965年間,另一位美國人吉恩·薩沃則繼續丙海姆未完的工作。
薩沃根據幾項證據推斷,丙海姆在幽靈草原發現的遺跡,就是維爾卡班巴。首先,他考察過附近樹林中的一些遺跡,包括按照印加人風格放置的石塊。那裏還有水泉裝置,由很精巧的來水管和去水溝係統供水,盡頭處有出水的滴水嘴,與庫斯科的相似。
其次,他注意到幽靈草原的大石建築物牆上都塗上“像紅色陶器似的灰墁或赤土”。他還發掘出不少屋瓦(很多是一種以前在美洲沒見過的樣式),依歐洲的樣式製造,但是表麵有一層印加陶器特有的黏土,上麵還有印加特有的蛇、鳥等紋飾。
這些發現和西班牙修道士巴丁·達穆魯亞的一項報告相符合。報告中說“曼科在維爾卡班巴建造了一所兩層高的房子,頂上鋪了瓦。門都用香味濃鬱的雪鬆木造成,整座巨邸用各式各樣的圖畫裝飾,大有可觀。”
最後,薩沃見到了一塊馬蹄鐵,和西班牙征服者用的一樣。要不是馬奇綸加斯印第安人掠奪過幽靈草原,薩沃大概會找到更多那個時代的遺物。丙海姆也是受到這一族印第安人的阻擋而無法深入勘探。薩沃在馬奇綸加斯族的小屋中,見到金造的大玉米,據他們說在廢墟中發現很多這種金玉米,還有繡上金禿鷹的鬥篷,青銅工具和陶器等。
薩沃就此鑒定幽靈草原為維爾卡班巴,是否太草率呢?其後的發現使很多研究人士對他的結論表示懷疑。
舉例來說,薩沃的一名向導最近發現另一座失落了的小城,麵積是一平方公裏多一點。小城的門口是從一整塊大石鑿出來的。形狀竟像個半月形,而不是印加傳統的梯形。很可能原來本想造個拱門,由此可見當時是受了西班牙的影響。這個山穀裏的印第安人管這些廢墟叫哈頓維爾卡班巴,意即偉大或者崇高的維爾卡班巴。
有一回,一隊秘魯陸軍在橫過阿普裏馬克河和烏魯巴姆巴河之間的地帶,遇到一件不尋常的事,又有人認為另一批廢墟才可能是維爾卡班巴的真正所在。當時滿懷敵意的保卡普裏斯族人把守著各水陸通路的進口,不準他們走近許多宏偉莊嚴的古跡。這些印第安人自稱是印加的合法繼承人,自從印加帝國覆滅後,就守護著維爾卡班巴。據他們說,印加的珍寶藏在湖底,隻有他們才可以去。
朔克基勞、瑪殊彼殊、大帕哈頓、幽靈草原……這些地方都可能是失落了的古城維爾卡班巴。然而秘魯的考古學家仍未作出定論。他們這樣慎重,理由很明顯,因為還有六七個遺址有待研究。如果有人真知道印加人最後避難所的秘密,也會像幾百年前的印第安人一樣,保守秘密,守口如瓶。最早迎接朝陽的古城
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南段群山環抱的庫斯科盆地中,有一座氣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庫斯科,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這裏曾是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
庫斯科,印第安語的意思是“離太陽最近的城市”,海拔3400米。有關庫斯科的起源,印第安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很久以前,至高無上的創造神比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心太陽島上創造了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瑪瑪·沃利奧,兩情依依,終成眷屬。創造神傳授給他們各種技藝,賜給他們神奇的金杖,曉諭他們尋找金杖沉沒之地並在那兒定居。這對年輕夫婦,遵照神的旨意,帶著金杖,浪跡天涯。有一天,他們來到了庫斯科盆地,像往常一樣,將金杖插入地裏,頃刻之間,金杖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異常興奮,終於找到了神靈指引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裏安居樂業,生息繁衍,建立起庫斯科城。此後,曆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至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公元1438—1471年在位)時代,庫斯科規模空前,名揚天下,被印第安人視為神聖之地。
隨著南美考古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揭開了古老印加文明的神秘麵紗。這個曾輝煌一時的文明中心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長期農業文明發展的結晶和升華。
公元6世紀時,安第斯山區和沿海地帶大約共生活著100多個部落,其中最主要的有4個:艾馬拉、莫契卡、普基那和克丘亞。普基那和艾馬拉部落活躍在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莫契卡部落則占據了秘魯沿海北部地區。與它們相比,居住在庫斯科穀地的克丘亞部落無疑是十分原始的,然而這個不甘落後的部族很快就吸收了其他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從而迅速發展起來,萌生了印加文化之源。
到了公元13世紀,克丘亞部落群中的印加部落開始崛起,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印加國家由大酋長統治,它與周圍的部落和國家進行著和平的產品互換和社會交往。隨著國勢日益強大,印加國家開始譜寫自己的征服史。
據傳說,印加王國大酋長曼科·卡帕克帶領軍隊,穿過利利奧高原,征服了科利亞人,最先占有了庫斯科穀地;邁塔·卡帕克率軍渡過阿普裏馬克河,到達了今天秘魯的莫克瓜和阿雷帕;此後的卡帕克·尤潘基是個英勇的武士,他率眾到達了今天的玻利維亞,控製了沿海的納斯卡人。
印加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的各個部落,建立了幅員遼闊的中央集權帝國。16世紀初的印加帝國以秘魯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爾的大部分、玻利維亞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達智利中部的毛萊河,東達亞馬遜河叢林地區,西瀕太平洋,麵積200多平方公裏,人口600萬以上。由於印加帝國是美洲空前強大的帝國,被後人稱之為“新世界的羅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羅馬人”。
印加帝國的社會製度是早期奴隸製,國王是統治全國的專製君主,不僅立法、行政大權獨攬,還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和首都庫斯科太陽神的祭司長。除了國王的姐妹和妻子外,沒有人敢正視他。臣民在覲見時,必須背負木柴、腳不著鞋,行走時兩眼注視地麵以示恭順。印加王的特權和高貴有兩個標誌:短發和象牙權杖。他出外時必須乘坐華麗的轎子,穿最精美的衣服,佩戴象征特權的頭飾。駕崩之後,要以妻妾和奴仆獻祭或殉葬,有時多達好幾百人。在決定王位繼承人時,國王要聽取貴族理事會的意見,合法繼承人必須“血統”純潔,即隻能是印加王與王後所生的兒子。王後稱做“科利亞”,是印加王從自己的姐妹們中挑選出來的最漂亮、最豐滿的一位。除王後外,後宮粉黛很多,可謂妻妾成群。
印加帝國分為四個行政區(蘇尤),北部是欽查蘇尤,包括今天的秘魯中部、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南部是最大的科利亞蘇尤,包括今天的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南部是孔德蘇尤,地處秘魯南部;東北部是安蒂蘇尤,占據安第斯山脈中段地帶。這四個行政區合稱“塔萬蒂蘇尤”,即“大地的四方”。行政區最高長官叫“蘇尤約克阿普”,由貴族世襲充任。同時組成貴族理事院,附屬於國王之下,負責王位繼承人的挑選。蘇尤以下統轄四萬戶的軍區,長官叫“馬誌尼”。軍區以下是“村社”,這種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約有100戶左右的人家,共同住在一個村莊內,或者散居在許多鄰近的小村落裏。村長叫“帕查卡橫線卡馬約克”,村社成員都屬同一血統親屬,受同一族神的保護。
陶瓶,約公元前1990年。高27厘米。印加奴隸製文明是南美各玉米文明的集大成者,這個美洲古代最發達的文明,不僅有比較發達的農藝,而且在建築、道路、冶金、紡織、製陶、醫學、天文曆法等各方麵都取得了偉大成就。印加文明深遠地影響了南美近現代文明的發展。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同歐洲、亞洲古代奴隸製文明不同。舊大陸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麥類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農作物則是玉米。印加玉米農業經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它獨特的生態環境、耕作方法和技術裝備。玉米生產對文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學者甚至認為“秘魯”一詞在克丘亞語裏就是“玉米之倉”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農業文明是在極為艱難的自然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從今天秘魯沿海中部安第斯山麓延伸到智利北部,主要是沙漠地帶。這裏的氣候十分幹燥,隻有烏魯巴姆巴河、阿普裏馬克河、盧林河、馬臘尼翁河、裏馬克河和其他幾條河的河穀地帶。
印加人發展農業的地區主要是安第斯山脈的各個穀地,特別是庫斯科穀地,這是印加農業文明不同於舊大陸各個古代文明的生態環境特征。古代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是埃及文明的“母親”;蘇美爾文明發源於美索不達米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印度文明發源於恒河流域;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些大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安第斯山的山穀深而狹窄,山坡較陡,土層貧瘠。到了雨季,山水順坡而下,衝刷土層,旱季則幹旱缺水。然而正是在這種不利的自然條件下,印加人繼承了前人修築梯田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農業耕作技術。他們栽培了大約40多種農作物,比如;根萊類的芋、珍珠樹、番薯、木薯、馬鈴薯;瓜果類的南瓜、木瓜、胡瓜,還有番茄、花生、菜豆、可可、菠蘿、草莓、辣椒;此外,還有玉米、濱藜稻、栗棒、胭脂、龍舌蘭等植物。這些植物在當時都是其他大陸沒有的,可見,印加人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