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商素質論 1
創造奇跡的基本前提
提高需要層次和強化優勢動機必須有具體方法。清醒地意識到激勵因素在自己心理活動中的作用,並嚐試運用自我激勵的手段,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個人爬樓梯,分別以六層為目標和以十二層為目標,其疲勞狀態出現的早晚是不一樣的。卡耐基總結了人們生活的經驗,認為:把目標定在十二層,疲勞狀態就會晚出現些,當爬到六層時,你的潛意識便會暗示自己:還有一半呢,現在可不能累,於是就鼓起勇氣繼續上行……在這裏,目標高低帶來的自我暗示幾乎直接決定了你行為動力的大小。其實,在我們成功過程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爬樓”,或許你會意識到其中起作用的不隻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作用將占極大的比重。再往深說一些,就是一個把期望放在怎樣實現自我激勵的問題上。
提高需要層次和強化優勢動機必須有具體方法。清醒地意識到激勵因素在自己心理活動中的作用,並嚐試運用自我激勵的手段,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拙於運用時間的人,總是為時間的快如閃電而大發牢騷。
——[英]布律耶爾卡耐基講,在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科學中,激勵理論受到格外的青睞不是沒有道理的。人的需要結構和動機體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起來的,環境對人們心態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一種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是一種良性刺激,不論是來自內部或外部,都會對需要結構的調節和需要層次的提高產生良好作用,這便是激勵。不滿足於現狀,是人的心理常態。當別人向你指出,或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發現,“我”有可能改變現狀,有可能幹得更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果時,激勵便有了立足之地。需要無止境,激勵在各個層次上發揮作用的機會便也層出不窮。西方科學家在試驗中發現:人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隻發揮了很少一部分,而在受到激勵的條件下有可能幾乎全部發揮出來。這說明大多數人自身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量簡直就是一個處於潛伏期的活火山!而誘導其進發的內因就是激勵!
現代激勵理論中有代表性的流派很多。根據管理自己的需要,我們想從青年的切身實踐出發重點介紹一下“期望模式論”。
美國心理學家佛隆的“期望模式論”的要點在於:人們在自覺去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總要在自己的心目中對這件事情的結果有某種價值評價,並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大小進行估計。例如許多戰士準備報考軍校,上軍校在他們心目中代表著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一個在思想、文化、軍事素質上躍升的新層次。同時,如果他已經決定了報考,那麼他還要根據對自己實力的估計,對周圍環境的分析,考慮一下自己真正考上的可能性,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惦量惦量自己”。就是對目標的價值評價,也是對目標實現可能性的估價,這兩條將直接決定一個人為實現此目標將會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一個人行為激發力量的大小,取決於他對目標價值的估計和實現可能的估計,這就是“期望模式論”。
從管理自己、自我激勵的角度看,佛隆給了我們兩點啟示:其一,決定行為動力大小的兩個製約因素往往取決於個人主觀上的估價,盡管這種估價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準確反映客觀現實,但它畢竟展示出了一個相當廣闊的自我激勵的天地。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外力,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成為自己行為的推動者和主宰者。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估價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其二,我們曾多少次因為目光短淺、信心不足,而與那通向目標的岔路口失之交臂,“期望模式”帶給我們的不應是一種盲目而簡單的躁動,為了使自己科學地運用自我激勵的方法,首先要全麵地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要不斷通過學習來獲取豐富的知識和培養真知灼見,以及錘煉自己的意誌和膽略。如果你這樣做了,即使以後遇到信心不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從哪裏入手可使自己重新振作,從哪裏挽住牽引自己前行的某一根內心的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