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國。
國術者,古今同義,國之術,修身之藝也!
武術又稱“國術、中國武術,”是古代人民在殘酷的生活中不斷以踢`打﹑摔﹑搏鬥﹑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當今武術分為兩大派,為國標武術和傳統武術。國標武術劃分為武術套路和武術散打,是中國指定規範的武術教材,傳統武術則是中國古代傳統拳法。例如八極﹑地躺﹑太極﹑六合﹑形意等等。
1950官方之「中國全國體育總會」確立了武術是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黨中央施公有製度嚴禁開館授徒,導致傳統武術發展受到了阻撓,也導致眾多傳統武術受到壓製。其後國內又推出了武術套路表演項目這也是國標武術早期的發展雛形,而這種比賽以表演為主,要求高﹑難﹑美,毫無技擊價值,被國人嘲笑為花拳繡腿的舞術。七十年代武術散打在中國興起,使國標武術正式成立。而傳統武術由於時代的斷層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技擊能力,僅有一小部分人保存著原有的技擊流傳於民間,但是仍不敢走向擂台。
散打自興起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先後舉辦了多個職業性的比賽。但凡以中國功夫的名義與外國格鬥對抗的都是由散打代替,而且成績可嘉,先後代表中國功夫擊敗了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拳擊、等多個項目。散打漸漸的代表了中國功夫,而中國功夫的技擊裏也隻有了散打。而散打這個以中國技擊項目為主的格鬥技至今卻無法走向世界格鬥的舞台,而傳統武術由於未得國家重視,逐步走向了國標武術的道路,淪為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國術沒落,拯救國術危機!發揚國術,看我國術至尊!
....................................
1990年,為了促進傳統武術與武術散打的交流,武協決定召集深圳民間高手與武術散打運動員進行一場比賽。
比賽第一站,定為深圳向西村。
向西村今天人山人海,觀看比賽的不光都是村子裏的人,也有一些城市的格鬥愛好者帶著“傳統武術與散打誰強誰弱的好奇心。”來觀看比賽。參加比賽的民間武術高手的流派可謂是五花八門,有太極、形意拳、六合等,各門派都身著傳統武術的古典服裝,門派服裝顏色不一,有白色裝、黑色裝等。遠遠望去,眼前的場景猶如回到了民國初年。
比武擂台很簡潔,一片空地,觀賽的人群形成一個大圈把比武地點團團圍住,有些沒有搶到有利觀看位置的人們,紛紛爬到了樹上,以便清晰的觀看比賽,一張偌大的評委桌擺放在離比武現場的不遠處,兩名評委端坐在座位上。
為了比賽安全,規則規定雙方必須佩帶拳套。
第一場由形意高手出戰散打選手。
傳統武術的支持率要高於散打,觀賽的人們期待著的神秘的傳統武術能夠施展傳說中的神功將散打運動員一一打倒,但結果很讓人失望,所謂的傳統武術真實打法異常的邋遢難看,完全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武術形象。(可能是佩帶拳套的原因?--這句話正是傳統武術不能實戰的借口。)
比賽不足兩三分鍾,形意高手的腹部遭散打運動員腿法重創,疼痛難忍,放棄了比賽。
第二場六合出戰。
比賽僅十餘分鍾,六合高手就被散打運動員邊腿掀翻在地,放棄比賽。
其後各門派高手紛紛出戰,但都是慘敗而歸,基本都是被散打運動員一招搞定。
比賽接近尾聲,最後一場由太極高手出戰散打運動員。
這名太極高手名叫王虎,此人來頭可不小,據說是楊氏太極拳大師楊露蟬的傳人。
與他比武的散打選手名叫張誌堅,也非等閑之輩,全國武術散打75KG級冠軍,曾越級戰勝過90KG級的選手。
裁判將二人拉到一起,說了一下比賽的規則。
“我有意見”王虎突然對裁判說。
裁判問王虎,“你有什麼意見?”
“我傳統武術是以指掌功夫為主,戴上拳套會限製我太極拳實力的發揮。”王虎對裁判說。
裁判笑道:不戴拳套?開什麼玩笑?請你戴好拳套,遵守比賽規則。
王虎也笑道:“既然如此,我無法比賽,我隻有退出比賽了,請把報名費退給我。”
“這....”裁判支支吾吾的露出了為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