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平定西川 2(1 / 3)

第八章 平定西川 2

興師南征

劉備死後,“南中諸郡並皆叛亂”,建寧豪強雍閩、越雋郡太守高定等先後起兵造反,企圖割地自立,還煽動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乘機反叛。一時間,蜀漢後方狼煙滾滾。諸葛亮因蜀漢新遭大喪和夷陵之敗,國力大傷,暫時對南中叛亂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致力於“務農殖穀”,讓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的一天,成都郊外,陽光和煦,草綠花紅,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風光佳處,錦江兩岸,遊人如織。但是在城內的校閱場上,四十五歲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卻在舉行蜀軍盛大閱兵式,隻見一隊隊身強體壯的戰士,隨著一聲聲號令,變換著各種戰陣,喊殺聲直衝雲天。一個個颯爽英姿的戰將,跨馬飛馳,互相砍刺,比武較量。

演武結束後,諸葛亮宣布:我們將出兵南征,平定南方異族叛亂,以安定後方,為以後北伐打基礎。

諸葛亮向出征的將士宣布:“兩年前,先帝(劉備)不幸在白帝城病逝,不少地方豪強乘機搗亂,想搞垮我們。益州的雍閩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殺掉我們益州郡的太守,又把繼任的太守扣押後送到了東吳。雍閩還接受了吳國的任命,公然鬧分裂,投靠了東吳。當時我國遭大喪,不便出兵,我曾讓人寫信勸雍閩,叫他懸崖勒馬,停止叛亂活動。雍閩居然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現在天下有三個朝廷,我們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更可惡的是,他在西南地區各族百姓中散布謠言,胡說我國官府要向當地百姓征收胸前全黑的烏狗三百條,蟎腦三鬥。這些東西都是很難找到的,甚至根本找不到的。這是故意挑動百姓不滿。他還利用當地民族首領孟獲去各地散布流言,使整個南中地區騷動起來。將士們,對雍閩這樣背叛朝廷的敗類,我們必須予以嚴懲,我決定親自率軍征討!”

南中的少數民族為什麼要叛亂呢?而諸葛亮為什麼又要自己親自帶兵出征呢?

在蜀國的南部地區,相當於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一帶,當時叫南中。這裏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很早以來這些少數民族就與內地的漢族有經濟、文化交流,並同漢族一道開發祖國的西南地區。到西漢武帝時,曾在這裏設置了四個郡,到東漢時又加設了第五個郡。這一帶物產豐富,被稱為“金銀寶貨之地”,但交通十分困難。

漢代統治者對這些地區治理的加強,促進了中原與此地經濟、文化的交往,但是繁重的稅收和各種掠奪也隨之而來,使當地百姓不堪忍受,奮起反抗。一些當地的豪強地主、首領為爭奪權利,擁兵割據,使這裏的情況十分複雜混亂。一位蜀國官吏勸諸葛亮不要隨軍出征,他說:“丞相,南中向來被視作不毛之地,疫病流行。您主宰一國朝政,不應冒險前往,不如另派一位將軍。”

諸葛亮知道這位大臣也是為國事考慮,但征討南中,事關鞏固蜀漢後方和民族和睦的大局,派別人去,他很不放心,還是決定親自率軍出征。

大軍出動後,蜀國朝中百官紛紛前來送行,一直到成都郊外後,才告別回城了。但參軍馬謖送了幾十裏地還未返回。

諸葛亮拉住馬謖的手說:“你追隨我多年,這次我遠征,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馬謖說:“南中叛亂的人,仗著南中地勢險要,離成都遙遠,早就不服朝廷管理。這次出兵,我們即使把他們打敗,以後還會反複的。我聽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丞相這次南征,一定要做到使南人口服心服,這樣南中才可能長治久安。”馬謖的話,是符合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提出來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方針的。

諸葛亮分兵三路進軍南中地區,由於蜀軍經過長期訓練,兵精糧足,又注意軍紀,一路進軍作戰節節勝利。

出兵不久,叛亂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內訌。叛軍首領雍閩被部下殺死。孟獲代雍閩做了主帥。孟獲是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此人有勇無謀,但在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中是很有威信和影響的人物。

七擒孟獲

諸葛亮根據他對民族問題以和撫為主的總政策,把軍事壓力作為和平解決問題的手段,決定對孟獲實行招撫、爭取的對策。下令軍中,戰鬥中隻許生擒孟獲,不許傷害他。

孟獲見蜀軍大兵逼近,就起兵迎戰。蜀將王平跟他對陣。開戰不久,王平掉轉馬頭往後退走,孟獲驅兵前進,沿一條山路追趕。忽然喊聲大起,蜀兵從兩旁殺出。孟獲中了埋伏,隻得引兵敗退。蜀兵緊緊追趕,把孟獲給活捉了。

軍士們把孟獲押到大營,諸葛亮馬上叫人為他鬆綁。諸葛亮平心靜氣地問孟獲:“朝廷一向對你們不錯,你們為何要反叛朝廷?”孟獲隻是低頭不語。諸葛亮又說:“你已戰敗,又被生擒,還有什麼話好說?”

孟獲說:“初次交戰,我不小心中了你們的埋伏,我怎麼能服氣?”

諸葛亮說;“你既然不服,我放你回去怎樣?”

孟獲說:“你放我回去,我整頓兵馬,還和你交戰。你再擒住我,我就服你。”

諸葛亮事先已讓部下放走了孟獲的士兵,這時又用酒飯招待了孟獲,並把戰馬、刀劍交還給他,打發人把他送出了營寨。

眾將見丞相放走孟獲,紛紛問道:“捉住孟獲,南方就可以平定了,丞相為什麼把他放了呢?”諸葛亮說:“從軍事力量的強弱而言,我軍捉孟獲並不難,難的是要讓他心服,這樣南方才能長期安定。”有些將領聽了,多有不解。不久,孟獲又領兵,再次來戰。開戰不久,因內部發生分裂,部將乘孟獲酒醉時,把他捆綁了又押送到諸葛亮大營。諸葛亮仍是心平氣和地問孟獲:“你上次說過,再被捉住,便肯投降。今天怎麼樣?”

孟獲說:“這不是你的本事,是我手下人害我,我怎麼能服你?”諸葛亮坦然地說:“我再放你回去,願意嗎?”

孟獲說:“如丞相肯放我回去,我一定率兵和你決一雌雄。如果再被捉住,我心服口服。”

諸葛亮再次用酒飯招待他,酒足飯飽後,還親自陪同他參觀蜀軍營寨、儲存的糧草和兵器。諸葛亮邊走邊問孟獲:“你看我軍陣勢如何?”孟獲一看,蜀軍確實陣容強大,軍紀嚴明,士氣旺盛,心中暗暗佩服諸葛亮治軍有方。但口頭上仍不服氣,他說:“以前我不知道蜀軍的虛實,現在實地看了蜀軍的陣勢,也不過如此,真要硬打硬拚,還不知道誰勝誰負呢。”

諸葛亮爽朗地說:“既是如此,你就請回,改日再戰。”

孟獲回去之後,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孟獲總共打了七次,被擒了七次。最後一次,諸葛亮把孟獲請來援助自己的藤甲軍引到一個山穀中,截斷了他們的歸路,然後放火燒山。隻見滿山滿穀烈火熊熊,把孟獲的將士燒得焦頭爛額,叫苦連天,孟獲第七次被俘。

諸葛亮回到大營中,把孟獲等人送到另一營帳,用酒席招待他們。招待完後派人告訴孟獲:“丞相不好意思再和你見麵了,特意讓我來放你回去。你可以重新整頓兵馬,再來決定勝負。”

孟獲聽後流下了眼淚:“七次被俘,七次放回,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我怎麼還敢和丞相作戰呢?”

孟獲帶領部將,來到諸葛亮大營請罪,他誠懇地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冒犯了!”諸葛亮拉著孟獲的手說:“這樣就對了。”勸他們安心回家,恢複和平的生活。

諸葛亮對少數民族首領采取的安撫政策,不但感動了孟獲這樣的 民族首領,也爭取了南中地區的各族百姓。

這年秋天,三路蜀軍在滇池(今雲南昆明市南)會師,結束了南征。戰爭結束之後,諸葛亮出人意料地讓一些曾經反抗過蜀軍的少數民族首領繼續擔負管理他們地方的責任。有人問諸葛亮,這樣做是否妥當?能放心嗎?還不如另派官吏來管理。

諸葛亮解釋說:“另派官吏有三個不便之處;一是如留下官吏,就要留下士兵,而邊地交通不便,軍糧會接濟不上;二是雙方剛剛打過仗,死傷了一些人,他們的子弟難免有些怨恨,如果留下官吏不留兵。一定會發生禍患;三是各部落之間也有互相械鬥殘殺的事,如果留外地人,人家就會懷疑到蜀軍官兵身上。現在決定不留兵,也不需要留糧食,讓當地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各族相安無事,這不是最大的好事嗎?”眾人聽了無不歎服丞相的遠見卓識。

為了鞏固南中的安定,他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和發展經濟措施,擴大和健全了郡縣製,推行部曲製度。重視南中鹽鐵業和商業的發展,推廣漢族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傳授織錦技藝。動員大量人力修複久已不通的道路和沿途的驛亭,方便商人、旅客來往。

諸葛亮回師成都時,還商請一部分民族首領到朝中任職。如孟獲後來被任命為禦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還有兩人被封為將軍。有民族首領在朝中做官,對穩定南中地區的民族關係,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南中地區的戰士作戰勇敢,諸葛亮還選拔了一部分,調到蜀地,組成新的蜀軍。

為了南中的長治久安,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為六個郡,安排一些熟悉當地情況、聲名好、善處民族關係的官員去擔任太守,以使更好地協調各民族之間的關係。

南中地區政治局麵安定下來後,諸葛亮又開始重視恢複發展當地的經濟。南中過去被稱為不毛之地,不少人還過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生活。南中安定後,諸葛亮派人到當地傳授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實行牛耕,種桑植穀,建立集鎮。派人指導煮鹽、冶鐵、織錦。政治的安定,經濟的恢複、發展,不但促進了南中各民族的融洽相處和生活改善,蜀漢由此也增加了財源、兵源。南中出產的金、銀、耕牛、戰馬等源源運到蜀中,成為蜀國北伐的物質保證。

這些措施和政策既鞏固了蜀漢政權,又促進了南中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諸葛亮的和撫政策是曆史上很好的民族政策,至今我們仍享用著諸葛亮這位偉大智者的遺澤。

智擺空城計

話說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知道此次北伐大勢已去,便下令全線撤退。為防魏軍乘勢追擊,他把關興、張苞兩員小將喚到帳前:“你們二人各帶三千人馬,在武功山小路兩傾布置疑兵。如果魏軍來到,敵眾我寡,切不可戰,隻大聲擊鼓呐喊,用疑兵計嚇退他們即可。然後,急奔陽平關,撤回國內。”

又把張冀叫來布置:“引部分軍兵,快速修理劍閣通道,以為大軍準備退路。”

然後傳令:大軍悄悄收拾行裝,分別從各自駐地快速撤回國內。

諸葛亮的中軍營地現在西城縣內,這是個彈丸小城,易攻難守。待諸葛亮把身邊人馬分派出去執行緊急命令之後,城中就近於空地了。正要拔寨撤離,忽然十幾匹馬飛跑進城來,馬上士兵大汗淋漓、氣喘籲籲地報告:“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城撲來,而且馬上就要到了!”

這時,諸葛亮身邊隻剩下一些文官,連一員武將也沒有。士兵也大多派出去了,隻留有兩千老幼病殘,根本無法作戰。

眾官員聽到這消息,一個個嚇得麵無血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很明顯,戰不能戰,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徑狹窄,唯一大道已為司馬懿占住。再加上輜重行李多,馬匹車輛少,逃不出幾裏,就會被魏軍鐵騎追殺殆盡。

諸葛亮也十分緊張,忙登上城樓向外望。果然,西北方向塵埃衝天蔽日,已隱隱有大軍奔走聲如沉雷般動地而來。塵頭起處更不時閃現魏軍旗號,招搖揮動。

諸葛亮稍一沉吟,馬上傳下命令:把城內所有旗幟全放倒,藏匿起來。城內士兵,各自隱在駐地房舍、圍牆內,不許亂動亂叫,如有違令不遵者,立斬!然後,又下令:大開東南西北四麵城門,每一門前,派二十名老少軍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樣,灑水掃街,不許神色慌張、舉措不當。如果魏軍衝到城前,也不能退入城內,仍要一如既往。

眾人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