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印加帝國失落之謎
庫斯科之謎
庫斯科是一座氣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它坐落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南段群山環抱的庫斯科盆地中。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這裏曾是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也是印加帝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大都市。
庫斯科海拔三千四百米,在印第安語中的原意就是“離太陽最近的城市”。有關庫斯科的起源,印加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很久以前,至高無上的創造神比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心太陽島上創造了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瑪瑪·沃利奧,兩個人互生情意,終成眷屬。創造神傳授給他們各種技藝,賜給他們神奇的金杖,並告訴他們四處尋找金杖沉沒之地,然後在那兒定居。這對年輕夫婦遵照神的旨意,帶著金杖,浪跡天涯,有一天,他們來到了庫斯科盆地,像往常一樣,將金杖插入地裏,頃刻之間,金杖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終於找到了神靈指引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裏安居樂業,生息繁衍,建立起庫斯科城。此後,曆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至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1438~1471在位)時代,庫斯科規模空前,名揚天下,被印加人視為神聖之地。
庫斯科是印加文化的搖籃。從公元1000~1532年,一直是印加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輝煌壯麗的古建築雖曆經滄桑,但至今遺跡猶存,從中不難領略到印加帝國昔日的風采。
印加帝國強盛時期分為四個“蘇尤”(行政區):西北部是欽查蘇尤,包括今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東南部是科利亞蘇尤,統治著的的喀喀湖流域、今玻利維亞的大部分、阿根廷北部和智利中部;西南部是孔德蘇尤,占有秘魯南北;東北部是安蒂蘇尤,擁有安第斯山脈中段的東麓地帶。與四個“蘇尤”相應,庫斯科城又分為四個區域,各地酋長在相應區域內建造房屋,以備朝覲帝王時住宿,而不同的街區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風俗,所以庫斯科城成為印加帝國的縮影。
古代庫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中央廣場,現為阿爾馬斯廣場。廣場呈正方形,邊長一百八十三米。從中央廣場開始,隨著距離的增加,建築物由石砌的宮殿府衙逐漸變成泥牆茅舍,等級森嚴,貴賤有別。印加帝國最偉大的帝王帕查庫提時代,在這個廣場上曾多次舉行過盛大的閱兵式和莊嚴的宗教儀式活動。每逢盛大祭祀典禮之時,廣場中央供奉著用黃金製成的太陽、雷、閃電等諸神像;兩旁的金禦座上,供奉著曆代印加帝王的木乃伊;眾神之像前,成群的羊駝在祭司的禱告聲中成為刀下之鬼。當印加帝王露麵時,萬眾歡呼,祭祀活動達到高潮。如今,廣場上豎起了印加入引為自豪的先王帕查庫提的青銅雕像。
城內最大的宗教中心是科裏坎查太陽神廟,自印加帝國的始祖曼科·卡帕克起,到印加·羅加為止,曆代帝王都居住在這裏。太陽神廟是一座長七十米、寬六十米的長方形建築物,附屬有王宮和祭司的府邸。整個廟宇用精心修整的、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為了讓空氣流通,屋頂造得很高,用茅草蓋成,還有一個的祭台。大殿的四周牆壁從上到下全部鑲上較厚的純金片,所以這座神廟得名“金宮”。在正麵牆壁上有太陽神偶像,它是個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圓片。它麵朝東方,在受到初升的太陽光直接照射時,就放射出萬道金光。在太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禦椅上供奉著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像真人。大殿中央置有一個華麗的禦椅,舉行典禮時,印加王便坐在禦椅上。印加帝王在這裏以太陽神的化身自居而號令全國,從而把全體印第安人凝聚在一起。這座神廟後來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現在其廢墟上,建有多米尼各教派的教堂。
太陽神廟的附近建有五座正方形小神廟。第一座小神廟供奉著太陽神;第二座供奉眾星神;第三座供奉雷神和閃電神;第四座供奉彩虹神;第五座專供祭司使用,據說其牆壁均是用金銀寶石裝飾的。這些神廟裏的金銀珍寶全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
太陽神廟與五座小神廟環繞在一個名叫太陽廣場的庭院周圍,庭院中有玉米地和五個噴泉。這裏種植的玉米是專供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時供奉給太陽神的,印加帝王與王公貴族親自耕耘、播種和收割。五個噴泉的水源是由埋在地下很深的黃金水管引入,據說是專供印加帝妃婚前沐浴淨身用的。泉水蓋用純金製成,上麵雕刻有太陽神像。這個黃金水蓋後來被一個名叫雷紮桑德的西班牙士兵掠走,他在一個夜晚的狂賭中又將這個金蓋輸掉了。
太陽神廟的西南部有一座獻給太陽神的“黃金花園”,園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物全是用黃金和白銀製成,甚至連撒滿黃金的土地裏種植的玉米也是用黃金製作的。據加西拉索·德拉維加記載:“從植物發芽到開花結果,其成長過程都經過精密的仿照。小鳥棲於林梢鳴叫,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各種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搭配得當,使人難辨真假。”相傳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花園後,信為以真,直到用手采擷花朵時才發覺全是黃金和白銀。
庫斯科最負盛名的古建築物是比拉科查宮殿,長一百六十米,寬一百三十米,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內設有祭祀比拉科查的神廟。可惜的是,這座宮殿在西班牙人入侵後遭毀,後來人們花費了一百年的時間在其遺址上建造了拉孔帕尼亞大教堂,現為托裏文夫教會占用。
帝都之內還有一處著名的建築,叫“太陽貞女館”,印第安語稱為“阿克利亞瓦西”,是專門培養“太陽貞女”的地方。這種機構在印加帝國境內隨處可見。“太陽貞女”是接受過專門技術培訓的處女,她們貌美如花,舉止靈巧優雅,深居簡出,保持童貞,主要為宗教儀式服務,釀造玉米酒,唱聖歌,跳聖舞,並為神、祭司和印加王編織衣物。庫斯科的“太陽貞女館”在帝國境內規模首屈一指,它長一百二十米,寬六十米,可以同時容納二百到六百名“太陽貞女”。自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後,耶穌會傳教士隨後而至,並於1571年在“太陽聖女館”原址上建立起了多米尼各派的大教堂。
庫斯科作為印加帝國的首都,自然有嚴密的防禦體係。都城的四周,築有四座古堡,以西北部的薩克薩瓦曼堡最為著名。薩克薩瓦曼堡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山鷹”。古堡築於山坡之上,方圓四平方公裏,有三重圍牆作為屏障,圍牆依山而建,牆高十八米,最外麵一道周長五百四十餘米,全部用巨石壘砌,表麵平整,接縫嚴密,估計使用的巨石總數達三十餘萬塊,最重的一塊石頭重約二百噸。根據民間傳說,古堡始建於1400年,曆時一百零八年才完工。古堡建成後,印加帝王經常登臨駐足,檢閱士兵。甚至把它作為行宮,召見大臣共議國事。在庫斯科市郊的群山中,另外還矗立著三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堅固城堡以及眾多的望塔,保衛著首都的安全,至今遺跡依稀可尋。這些古堡所用的巨石是怎樣從采石場運來的,又是怎樣壘砌起來的,當年的印加人具備這種超凡的能力嗎?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如今,庫斯科已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曆史名城,每年6月的最後一周,秘魯人民都要在此歡慶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太陽節”。1980年庫斯科城被命名為“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成為全世界印第安人向往的聖地。
“黃金國”的位置之謎
根據古代傳說,在南美的地下,有一條長達千裏的“黃金隧道”,沿著這條隧道遺址走下去,盡頭就是“黃金國”。黃金國中埋藏著成堆的黃金,國王和貴族的衣帽上都裝飾著耀眼的黃金,宏大的建築物用巨大的金塊堆砌而成,富麗堂皇,奢華之極。甚至連國王的馬鞍、拴馬柱、狗項圈等,都是用黃金製作而成。
黃金國究竟在哪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它在逶迤的安第斯山脈,四周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全國臣民把太陽當做最早神靈而頂禮膜拜,每當旭日初升,晨曦普照,或在夕陽西下,紅霞染映,“黃金國”顯得分外妖嬈;也有人說,“黃金國”是在海拔二千七百米、由死火山口形成的“哥亞達比達”湖畔,每年定期舉行祭祀“黃金神”的儀式,國王與貴族把許多黃金飾物作為供奉神靈的禮品而投入湖中,宗教的狂熱使他們如癡似醉,有時抬著羊、駝投入湖敬獻給神靈;有人說,“黃金國”在一個名字叫巴裏馬的“黃金湖”畔;有的卻認為,“黃金國”隱藏在奧裏諾斯河與亞馬遜河之間的某一地區……與“黃金隧道”、“黃金國”相關的傳說還有許許多多,在民間廣泛流傳,越傳越神奇,但誰也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具體地點和真實情況。
從公元15世紀以來,由於西歐各國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金屬貨幣成為普遍的支付手段,這就引起歐洲的商人和封建主對於黃金的強烈渴求。關於南美洲有“黃金隧道”和“黃金國”的傳說在歐洲廣泛傳播後,西歐社會上自國王、僧侶、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尤其是商人和海盜,都渴望到南美洲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於是掀起了一股“黃金熱”的狂潮。恩格斯在《論封建製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中指出:“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公元1536年,西班牙總督授命凱薩率領一支由九百多人組成的探險隊,在南美洲的西北部進行考察達三年多之久,他們曾經深入到科迪勒拉山脈和馬格達雷那河一帶的深山密林中探索黃金,結果隻剩下凱薩一人返回,沒有發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一絲一毫蹤跡。凱薩不死心,二十七年後,他又重新組織一支兩千八百多人的龐大探險隊,從海拔二千六百四十五米的波哥大出發,在荒山野嶺度過了三年多,最後仍然一無所獲。
公元1539年,西班牙探險家率領一支龐大的探險隊在南美洲北端進行考察,他們曾經深入到梅裏達山脈和馬拉開波湖區周圍的沼澤地,他們宣稱他們所到達的“馬卡多亞”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國”。可是,事實的真相是,“馬卡多亞”隻是一個古老部族的聚居地,根本不是“黃金國”。
公元1541年,一支由三百一十個西班牙人和四千個印第安人組成的探險隊,深入原始森林地區。從此以後,許多支探險隊在從安第斯高地至委內瑞拉和巴林的廣大森林地區大規模地開展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活動,結果都毫無所獲,失敗而歸。
公元1595年,英格蘭探險家羅利率領一支探險隊,以東南部圭亞那高原作為探索“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中心地帶,他們深入到奧裏諾科河穀和熱帶草原,考察過埃塞奎博河、德梅拉拉河、伯比斯河和著名的魯普努尼草原。探險結束後,他在他所撰寫的《圭亞那帝國的發現》一書中宣稱,他曾經發現過一個名叫“馬洛亞”的“黃金國”,他這樣描述“黃金國”的情景:“圭亞那帝國比秘魯更靠近海,而在正東的赤道上出產黃金比秘魯的任何地點都要豐富,具有與秘魯最繁榮時相同數目或更多的大城市。那個帝國根據同秘魯同樣的法律來統治,皇帝和臣下一起信仰同一種宗教。定名為‘馬洛亞’的‘黃金國’,亦即是圭亞那國的首都,我確信那個帝都的雄偉、富裕,皇宮的壯麗為世界之冠。都城建在與加勒比海相等長度的鹹水湖畔……皇帝的用具包括桌、廚具等全是金銀製品,就是最下等的物件也為了獲得強度和耐久性而用銀銅製作。在皇帝的寢宮內,有巨大的黃金人像,以及模擬地球上生長的一切飛禽走獸、遊魚潛鯨、花草樹木等同樣大小的黃金模型。此外,還有黃金製的繩子、筆箱子以及用類似樹木的黃金棒架起來做成的篝火。”但是後人大都認為這些描述純屬憑空捏造,沒有史實根據,不可相信。因此,羅利在《圭亞那帝國的發現》一書中所描寫的“黃金國”,也根本不是古代傳說中的“黃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