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體生理解秘 1
性格之謎
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溫文爾雅,拘泥靦腆;有的盛氣淩人,急躁魯莽;有的優柔寡斷,心無定主;有的冷靜沉穩,遇事不慌。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就把人的性格分成多血質、憂鬱質、黏液質及膽汁質4個類型,以此來概括人的天性。
那麼,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幾乎是一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多少文學家、藝術家對此津津樂道,多少科學家為些搜腸刮肚。現在看來,影響性格的因素起碼有幾十種。我們先從以下幾種看看。
說來難以置信,分娩竟是影響性格的第一因素。一門心理學的新分支一分娩心理學已經誕生。美國分娩心理學會的創始人,心理學家李斯特·赫斯說:“生命的一切樣式都包含在分娩之中。也就是說分娩時的過程將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脾氣和氣質。他舉例說,兩腳先於臀部出來的嬰兒長大後往往活潑好動,富有進取性,對事物的反應非常敏感。胎兒出生時如果頭部受到產鉗的壓力,將來往往性格憂鬱,並容易患精神病。而剖腹產的嬰兒成人後往往性情煩躁,沒有耐性。分娩極快的嬰兒性格傾向於容易激動,難產的嬰兒則可能性情冷漠,如此等等。
兄弟妹妹的不同出生順序也能影響到性格。美國心理學教授菲利浦·維裏和德國醫生克尼格通過各自多年調查統計發現,不同家庭出生排行相同的子女,在性格上有明顯的共同點。一般說來。老大老實可靠,比弟妹們更刻苦,更勤奮,更富有雄心壯誌和事業心,而且都具有領導人的本領。比如在《美國知名人物年鑒》一書中,長子占大多數。在最早登上宇宙的23名美國宇航員中,有21人是長子和獨生子。老二自由散漫,開朗樂觀,一般被認為是最活潑和有才能的。但幾乎都不夠嚴肅。老三表現為膽小怕羞,文質彬彬,多情善感。更妙的是,維裏還進一步發現,排行與婚姻和諧也有有趣的關係。最好的婚姻往往是由老大的男子和老二的女子組成,在這種家庭中,丈夫維持生計,妻子是賢妻良母。反之,在丈夫是老二,妻子為老大組成的家庭中,妻子決定大事由丈夫去做,關係也很和諧。
性別影響性格,這一點似乎並不新鮮。男性與女性的性格差異一望而知。一般地說,男人富於競爭,好勝,驍勇而粗莽,更容易惹是生非,善於邏輯推理和解決新問題,處理應付新情況。婦女性格柔和,溫順,羞怯,耐心並善於教育,更易適應於各種環境和接受各種意見,更能忍受平凡、單調的工作。現代科學證明,性別的區分首先在於大腦。男女性格的差異也是由於大腦結構的不同和功能的差異造成的。美國亞特蘭大精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了探索人類性格與性別之間的差異,測定與分析了人體內分泌、神經傳遞物質以及血糖等的變化與性格的關係。據分析,血糖含量下降,使人興奮,具有攻擊性,引起性亢進,自製力與道德觀念減弱。鉀離子的減少,同樣造成人的情緒不安,脾氣暴躁。法國生理學家讓·卡諾爾教授發現腦垂體B激素失調,導致人的精神衝動、性情狂暴。目前已經查明,一種誘發人的脾氣和挑釁心理的物質叫做甲腎上腺素。而抑製情緒急躁,使人變得和善順良的物質,叫做血清素。一般這兩種物質在每個人的血液中兼而有之。隻不過兩者的比例因人因性別而異,表現出男女性格的差異。美國科學家對1264名男女進行性格調查與化驗,結果發現脾氣急躁、激動、富於挑釁心理的男性,其中80%的甲腎上腺素的含量相對來說都高出女性。相反,性情溫柔順良的女人,其中85%體內的血清素含量較多。
出生季節也能影響性格。不同季節出生的孩子在性格類型上也不盡相同。生於晚夏或初春的較之生於盛夏的,更有內向的性格。這可能是氣候影響了甲狀腺和氨基酸的功能。更有甚者,出生季節、月份甚至能導致性格病變。如1980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精神科醫生鬆橋教授等人,對52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發現患者極大多數是在冬季出生的。
血型與性格的關係,是一個古老而又爭論多端的話題。最近,一位香港學者說,A血型的人,可能比較理智和謹慎,科學家較多。B血型的人,比較樂觀,隨和,事業上為一般。O血型的人,比較自信和堅定,趨屬內向性。AB型的人則比較怪癖,甚至保守一點。當然絕非人人如此,事實上即使同血型的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也是很大的。
文學家認為眼睛是心靈之窗。奇妙的是,美國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統計也得出“眼睛顏色與性格有關”的結論。他們認為:黑色眼睛的人一般意誌堅韌、頑強、刻苦耐勞和富有熱情。灰眼睛的人意誌堅強,處事果斷。淺褐色眼睛的人性格孤僻,行為利己,僅能勝任單調的工作。淺藍色眼睛的人多愁善感,情緒波動較大。綠色眼睛的人多穩重、果斷、忍耐,而且嚴謹、仁善,適合作領導方麵的工作。
性格與遺傳的關係則是有目共睹的。父親性格開朗,兒子往往也豁達大度。母親性格恬靜,女兒也常常溫文爾雅。科學家發現,許多同卵雙生子不僅智力極為接近,性格行為也往往如出一轍。不僅如此,父母的性格變態,也能遺傳給下一代。醫學史上曾有記載,有一個躁狂性女精神病患者產了14個孩子,其中有10個患有精神病。
性格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已愈來愈為醫學家所重視。有人經過大量的病例分析,將幾種常見疾病患者的相應性格表現歸納如下:高血壓一好高騖遠,忿怒被壓抑;心髒病一忙碌、好爭、急躁、善於把握環境;偏頭疼一死板、好爭、妒嫉,追求盡善盡美;潰瘍病一雄心勃勃,有魄力,故易被壓抑,感情易受挫折;結腸炎一抑鬱,矛盾,吝嗇。如此等等。
此外,性格還與年齡有關。俗話說:“80老翁賽頑童”。人到老年,性格往往為之一變。變得小氣、自私、嚕蘇、易怒,不講理,爭吃喝,無故哭鬧。南京周必大的《二老堂詩話》曾轉引過一篇“老人十拗”倒也十分有趣:“不記近事記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兒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來多飲茶;暖不出寒出”。
母愛與性格也有重要關係。研究人員選擇了兩組嬰兒,第一組出生後由自己的母親撫養,第二組出生後在慈善機關內長大。最初幾個月兩組嬰兒在行為上沒有顯示多少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二者的差別日益明顯起來。第二組嬰兒,在情緒上總是鬱鬱寡歡,動作反應遲鈍,而且與第一組相比,對疾病更加敏感,且易夭折。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慈善機關營養條件、衛生條件太差嗎?都不是。惟一的差別在於慈善機關的嬰兒自幼沒能享受到天然的母愛。他們不像母親撫養的孩子那樣,可以得到親吻、擁抱、嘀嘀咕咕地“交談”和自由活動。開始時,他們也像普通嬰兒一樣,流露出種種需求和情緒。可是沒人理會他們。久而久之,這種需求和情緒就日益淡漠,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木然,性格上表現出明顯的缺陷。這些兒童,大部分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性格孤僻,內向冷漠。還有一部分則相反,像是“餓”了很久一樣,不論見到什麼人,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情感“饑渴”,竭力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還有一些心理學家研究了不同國家的母親,發現不同的母愛表達方式與孩子性格也有關係。如美國的母親喜歡逗弄孩子,日本母親則更喜歡孩子安靜、順從。所以,相比之下,美國兒童活躍,愛說話,獨立性更強;日本兒童比較安靜,對父母的依戀性更強些。
更有趣的是,性格還與腸子的長短有關。眾所周知,在哺乳動物中,以吃草為生的總顯得溫順善良,而以肉食為生的野獸則凶猛殘暴。這種因食性不同所伴隨著性格上的差異,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他們對這兩種類型的哺乳動物進行解剖和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食草動物的腸子比食肉獸的腸子長好幾倍。例如山羊的身長是12米,腸子長264米,腸子是身長的22倍。而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身長是13米,腸子長54米,腸子是它身長的4倍。兔子身長是04米,腸子長8米,腸子是它身長的20倍。狼的身長為12米,腸子長42米,腸子是它身長的35倍。日本大阪大學片瀨學派的科學家們,從哺乳動物的食性以及腸子的長度與身長的比例來衡量脾氣的特征,取得了意外的收獲。
片瀨學派對素食為主的亞洲人和肉食為主的西方人的身長與腸子作了測量,驚奇地發現:日本男女平均身高是16米,腸子為8米,腸子是身長的5倍。而美國人平均身高為18米,腸子長54米,腸子是身高的3倍。東方人的溫順和西方人的激情,竟同哺乳動物食性以及腸子的長度與身高的比例相符合。
大阪大學的科學家認為,長期以肉食為主,則脂肪和蛋白質在腸道內消化時,分解出一些酸性物質和生物堿,會造成機體血管壁的硬化、血壓升高、心跳加速,並對神經傳遞物質起著幹擾作用,使動物或人由此而缺乏自製力,往往變得暴躁易怒。機體為了盡快排泄這些有毒物質,腸子的蠕動加快,逐漸變得既粗又短。而食草動物或以素食為主的人,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盡管這些物質不被機體吸收,但在腸道裏卻能吸咐體內所產生的有毒物質,暢通無阻地排出體外。此外,野草和蔬菜中含有一種以葉綠素為主的“青汁”,長期飲食“青汁”,既能降低血壓,“清潔”血液,又能使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