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遠古文化之謎 1
“瑪雅”的由來
大約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瑪雅人已在今天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繁衍生息,並創造了中美地區燦爛輝煌的文化。
公元前後,瑪雅人達到了第一個興盛期,在尤卡坦半島南端的貝登湖周圍建立了第一批“城邦”。瑪雅人是一個特別的人種,語言自成一體,臉型輪廓也很獨特前額傾斜、鷹鉤鼻、厚嘴唇。他們建造了一些平頂金字塔、祭壇、浮雕石碑等。公元4世紀至9世紀發展至繁榮期,有文字記載的大小城邦幾百個。其中提卡爾(今危地馬拉北部)、瓦薩克圖納(今危地馬拉)、帕倫克(今墨西哥恰怕斯州)和哥班(今洪都拉斯西部)等城市遺址最為著名。提卡爾是最期瑪雅人最主要的遺跡,方圓50平方公裏,有大小金字塔300多個,場麵蔚為壯觀。公元五六世紀之交,尤卡坦裝飾北部的瑪雅人建立了奇欽·伊查城,這裏矗立起幾十座金字塔、宮室和堡壘建築,氣勢宏偉。瑪雅人有每隔20年建立一座石柱碑的習俗,現已發現的瑪雅紀年石柱碑有幾百塊之多,最早的是公元292年提卡爾城立的碑。公元9世紀末,可能迫於外族入侵,瑪雅突然廢棄了這些城邦。
公元10世紀中葉,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城邦又逐漸複興起來,出現了兩個新的城堡:瑪雅潘和烏斯馬爾。瑪雅潘四周建有城廓,有6個城門,顯然瑪雅“城邦已從祭祀中心蛻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邦國家”。瑪雅潘力量日益強盛,1194年攻占城邦烏斯馬爾,統一了尤卡坦裝飾北部各城邦,確立起瑪雅潘的統治,“瑪雅”的名稱也由此而來。15世紀中葉,可能由於內部混戰,瑪雅潘被焚毀。在此以後100多年中,尤卡坦半島各城邦征戰不已,土地荒蕪,疾病流行,加速了瑪雅文化的衰亡。1516年瑪雅潘在圖魯姆建立最後一塊石柱碑,曆時1200多年的立碑紀年法至此中斷。在1523~1524年,當西班牙殖民地征服尤卡坦半島時,繁榮了13個世紀的瑪雅文明時代宣告終結。誰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人
瑪雅人以農業為主,主要從事種植業。他們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居民,其培育的玉米品種多樣,有的果穗較大,需6至8個月才能成熟;有的果穗較小,約3個月就能成熟。瑪雅人主食是玉米,但也種植其他一些作物,如蠶豆、西紅柿、南瓜、甜薯、可可、辣椒、煙草等,並栽培各種果樹。經濟作物中,最重要的有棉花、龍舌蘭和藍靛草。為在沼澤地帶種植玉米,瑪雅人修築了排水工程,建成了很多的台田、渠田。然而,由於瑪雅人的居住地區沒有金屬礦藏,因而沒有采礦冶煉活動,他們不知道鐵器,銅器也是從外輸入,數量極少,瑪雅人在農業技術方麵,主要使用木棒和石斧,尖頭的木棒用來掘坑種植作物,而石斧用來砍樹開地。瑪雅人在同一地段播種三次之後就留作休耕,拋荒多年。如人們用盡村莊周圍的土地之後,就拋棄原來的村落,去尋找新的居住地。瑪雅人飼養火雞和狗,但沒有飼養大牲畜,他們還從事養蜂采蜜、捕魚狩獵等活動。
瑪雅人以棉花和龍舌蘭纖維製造繩索和粗布,以燧石和黑曜石製造武器和工具,以粘土、木材和石頭製造各種器皿,並能製造各種精美的首飾、神態各異的雕刻和神像等手工藝品。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專業工匠和商人。每個城邦的中心都有規模很大的市場,交換頻繁,出現了定期交易。市場有客棧,供商人住宿。交換的日常物品有布、蜂蜜、蜂蠟、燧石武器、鹽、魚及奴隸等。在交換時,除以物易物外,還使用交換媒介可可豆,如一個奴隸約值100粒可可豆,一隻兔子約值10粒等等。
瑪雅人的社會基層組織是農村公社,土地歸公社所有,分給各家庭使用,每3年重分一次,收獲物歸各家庭所有,可以自由交換。獰獵、製鹽、捕魚等生產活動由集體進行,產品分配到人。在16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瑪雅人已經向階級社會過渡,氏族公社已變為地域公社。氏族內部的首領逐漸變成貴族,氏族公社已變為地域公社。氏族內部的首領、貴族和僧侶逐漸成為世襲的統治者。貴族擁有較多的土地,經營蜂房、鹽場,種植可可。祭司是瑪雅貴族中的特殊階層,他們掌握宗教禮儀、製訂曆法和安排農事。瑪雅貴族實行長子繼承製,祭司的兒子和貴族的次子可以充當祭司。祭司在城邦中的政治中占有特殊地位,高級祭司往往是瑪雅城邦最高首領的顧問,地方祭司則是各級官員的顧問。碼雅人已使用奴隸勞動,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俘,也有債務者和各種罪犯,奴隸買賣十分盛行。奴隸從事一切勞動,為貴族耕種土地,為商人搬運貨物,充當纖夫。城邦則使用奴隸修築神廟、築路及從事各種雜役。一般的公社成員也必須為貴族耕種土地、修築住房、向城邦納稅、提供軍需等。美洲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
瑪雅人為了農業和祭祀的需要,對天象進行了周密的觀測分析,建立了一套精確的太陽曆,瑪雅人分1年為18個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4年一閏加1天。每個月份的名稱與農業密切相關,如“楚恩”為播種月,“摩爾”為收割月,“托克”為舉火月等。瑪雅人建造了美洲最早的天文觀察台,能準確地預測日食的時間以及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運行日期。他們經過觀測,計算出太陽曆的周期為3652420天,精確度超過了格裏高利曆。金星的運行周期為584天,與現代天文科學的測算極為近似。
在數學方麵,瑪雅人發明了“0”的符號,它比歐洲人使用大約要早七八百年,這個“0”的符號像隻眼睛。瑪雅人采用20和18混合進位計數法。
瑪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文字呈方塊圖案,類似於我國的印章。圖形上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屬“意音文字”,和古代東方國家的文字基本上處於同一發展階段。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現已知的文字符號約800個。文字是用毛筆書寫在榕樹皮製成的紙上。瑪雅的文字隻為少數高級祭司所掌握,並由他們負責記載宗教神話、祈禱文、曆史、天文、曆象等。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瑪雅地區後,把許多瑪雅文字手抄本作為異教文化加以焚毀。現今保存下來的手抄本隻有4份,根據收藏的地點或發現者的名字,分別被命名為《德累斯頓手抄本》、《馬德裏手抄本》、《格馬裏耶手抄本》和《巴黎手抄本》。令現代文明遺憾的是瑪雅文字至今還無人能完全釋讀。神秘輝煌的建築藝術
在建築方麵,瑪雅人建造了數以百計的廟宇金字塔和數以千計的較小建築物,用以向眾神禮拜或祭祀。此外還有巨大的宮殿、廣場和供娛樂用的球場。目前至少有80個主要瑪雅遺跡仍點綴著中美洲的風景,瑪雅城邦留下了大量宏偉的石建築、石廊柱、石碑、石拱、石梯道和金字塔廟宇遺址。瑪雅人最典型的建築物是廟宇金字塔,它一般是用泥土堆成巨大的土丘,表麵均以石塊壘成,四麵陡峭,以石板或泥灰砌成梯道,塔頂平台建有廟宇。在塔的階梯、壇廟的門楣、石柱上均有精美的浮雕,其中哥班的一座金字塔梯級上雕有銘刻,被稱為“象形文字階梯”。瑪雅人最大的壇廟高達70米,壇基分3層。奇欽·伊查金字塔則高30米(台基高24米,廟宇高6米),每邊寬55米,四邊都有90級梯道通向塔頂,北部梯道的底部猸以石雕羽蛇。瑪雅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瑪雅金字塔是平頂,埃及金字塔則是尖頂,至今無人可知這種建築的全部秘密。
瑪雅人在木雕、壁畫、陶器、紡織等方麵也有傑出的創造。1946年在墨西哥南部發現的“波南帕克壁畫”,可以說是古代世界壁畫藝術的珍貴寶藏。在高約7米,總長16米多的神廟中,分3個房間;每個房間的內壁上均繪有色彩斑斕的場麵,其內容是貴族、儀仗隊列、戰爭與凱旋、懲罰俘虜、交納貢賦等場麵,它大約是公元8世紀的作品,反映了瑪雅社會的曆史及風俗。這一壁畫充分展示了瑪雅人的藝術才賦。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瑪雅人以其聰明的才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文化之謎成為現代文明難以詮釋的永恒藝術。古老的天文台之謎
奇欽—伊紮天文台是代表瑪雅文明的最古老的圓形建築物。甚至在今天,修複起來的這一圓形建築看起來仍像一座天文台。這一有三層平台的圓形建築高高聳立在叢林中。台內有一座螺旋梯子直通最上層的觀測台。圓頂上有許多對著各個星座的天窗,窗的方向或角度與月亮或太陽的季節形成的位置剛好一致。其次從同屬中美洲古代文明之一的托托納科文化殘存在埃爾塔欣遺跡的壁龕金字塔,可以發現它有與1年天數相等的365個壁龕。中美洲古代文明的天文知識與曆法遠遠超過了實用的水平。當時采用的是20進製計算方法,換算成10進製,1年的天數為3652420,這個值與現代計算的正確值3652422天,隻相差00002天。除了這個太陽曆外,當時還使用與自然和生活無關的260天為1年的聖曆、5125年為1周期的曆法等。
今天,我們知道將太陽年和金星年的周期算到小數點後4位需要極複雜的天文知識。瑪雅人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又是誰教給他們的?奇欽天文台蘊藏的大量不解之謎,大約隻能在歲月的流逝中去尋找答案了。從天而降的瑪雅文化
1893年,一位英國畫家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叢林中發現了一座城堡的廢墟。坍塌的神廟上的一塊塊巨大的基石,無不刻滿精美的雕飾。石板鋪成的馬路,標誌著它曾經是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鬧市。路邊修砌著排水管,又標誌著它曾經是個相當文明的都市。石砌的民宅與貴族的宮殿盡管大多都已倒塌,但依稀仍可窺見當年喧雜而歡樂的景象。
所有這些石料,無不蒼苔漫漶,或被芒草和荊棘深深掩蓋,或被蟒蛇一般行走的野藤緊緊纏裹。從馬路和房基上破土而出的樹木,無情掀翻了石板,而濃蔭逼入的樹冠,則急不可待地向廢墟上延伸,仿佛急於掩蓋某種神秘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