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破譯近代世界政壇懸案之謎 1
這裏的故事仿佛剛剛離開了我們的眼簾,這裏的懸案仿佛又一次破譯出了新的發現,我們的身邊依然回響著格瓦拉的革命呐喊,我們的麵前正在進行著對海明威英靈的祭奠……當意大利總理莫羅被綁架的消息傳遍全球時,當尼克鬆總統因“水門事件”辭職時,當戴高樂總統竟會悄然失蹤時,當馬丁·路德·金山鮮血染紅大地時……我們可以從容而坦誠地說:“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候不會太久了……
華盛頓死因之謎
被美國人稱為國父的喬治·華盛頓,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大農場主家庭。由於父親早逝,他在16歲時就開始踏上社會。他當過農場主,當過軍官,當過州議員,在曆時7年的北美獨立戰爭中,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他以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領導了一場力量對比懸殊的正義戰爭。在艱苦的環境下,他以驚人的自製力,克服了缺乏武器和糧食的困難,把一支倉促組成的民軍訓練成紀律嚴明的勁旅,終於打敗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軍,結束了英國對北美大陸的殖民統治,取得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位總統。
在先後2屆擔任總統期間,華盛頓致力於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創辦合眾國銀行,頒布司法條例,成立最高法院,表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當第二屆總統任滿時,他拒絕繼續連任,正式隱退,開創了美國總統不得連任兩次以上的先例,以其樸實無華的榜樣所表現的民主意識為後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財富。
然而,這位偉大的美利堅的開國元勳,在退休不到3年的一天,竟因偶感風寒不治身亡,他死之後,雖然其主治醫生發表了公開聲明,向國人交待了醫治華盛頓的全部過程,但人們對華盛頓之死,仍心存疑慮:華盛頓究竟患的是什麼病?為什麼僅短短兩天就去世了?死因何在?種種謎團縈繞在人們的心頭。
事隔200年之後,在華盛頓去世紀念日的這一天,美國媒體突然披露了一則消息——華盛頓之死竟然與當時診斷不確、醫治不當有關。
一時激起了軒然大波,華盛頓的死因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
人們不禁回憶起華盛頓夫人對當時華盛頓患病及治療情況的記述:
那還是1799年12月12日,已經退休的華盛頓頂風冒雪騎馬來到了他的家鄉維爾農山莊,他的衣服都濕透了,但是仍興致勃勃地在外邊呆了5個小時。第二天,他感冒了,咽喉有些嘶啞、疼痛,可是還執意步行到林場裏轉了一圈,給決定砍伐的樹木標上記號。第三天(14日)淩晨,他開始發燒,全身發顫,喘氣粗重,呼吸很困難。當時,他效仿農奴治病的土辦法,讓管家為他放血。後來,克雷格醫生趕采了,又對他做放血治療。然後,他們做了一碗用黃油、蜜糖和醋等配製的衝劑,讓華盛頓漱口,結果,他每喝一口都引起劇烈咳嗽、呼吸困難,並引發了咽喉腫脹,差點兒窒息而死。上午10時,又讓他用撒爾維亞幹葉和醋泡成的水漱口,這時華盛頓又發生了嚴重的窒息,憋得臉色發紫,幾乎說不出話來,盡管服了消除嘔吐的酒石和化解咽喉膿液的甘汞,都沒能阻止病情的惡化。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生們為他放了4次血,放血量相當於他全身血液的1/3,到了晚上10點鍾,這一切治療手段都無濟於事,華盛頓在極度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看來,華盛頓的病情並不複雜,克雷格醫生等人也並非有意治死華盛頓,因此,長期以來,學者們認為:華盛頓是重感冒引發扁桃體膿腫而致肺部嚴重感染,但放血治療才是導致華盛頓死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說華盛頓之死與診斷不確、醫治不當有關呢?
主要是因為以莫倫斯教授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華盛頓是因急性會厭炎而導致氣管阻塞,最後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在費城發表。窒息而死。
大衛·莫倫斯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教授、當代著名的流行病學家,他曾對華盛頓的死因作過深入研究,在這方麵可以說是權威。他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他的上述觀點。他明確指出,會厭炎的典型症狀是發作快、發高燒、咽喉疼痛腫脹、咽食困難、聲音嘶啞甚至說不出話、煩躁不安。華盛頓患病的症狀,與此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說,克雷格醫生確是誤診,也許可以說,200年前的醫生還不了解會厭炎這種病,不懂得治療這種病的方法。
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莫倫斯的說法,認為華盛頓在出任合眾國軍隊總司令期間,為了應付與法國可能出現的一觸即發的戰爭,沉重的壓力使他心力交瘁,曾一病不起,痊愈後,體重卻驟減了20磅,可能有癌一類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已經侵蝕著他的肌體,後來,他感受風寒造成重感冒,並導致大葉性肺炎,加之不排除患有冠心病等隱患,以致心髒功能衰竭或心跳猝停而不治。
上述兩種說法,互不相讓,因此,華盛頓死因之謎至今未能破解,也許這些爭論還要持續下去很長時間呢。
華盛頓不做總統之謎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大陸軍統帥和著名的政治家,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美國第一任總統,著名的國務活動家,集革命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於一身,被譽為“戰爭時期第一人,和平時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在美國曆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領導美國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合眾國政府,使國家信譽明顯提高。在執政期間,他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收回了聯邦時期被侵占的領土,平息了少數白人的叛亂,出台了影響深遠的土地政策,並使國內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麵。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明顯提高。因此,他在美國國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威信。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出生於弗吉尼亞的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田莊裏無憂無慮度過的。21歲時,父親去世,華盛頓繼承了父親位於弗雷德裏斯堡附近的費裏農莊。1758年華盛頓當選為弗吉尼亞州議員。次年,他同富有的寡婦瑪沙卡絲蒂結婚,並繼承了大量地產,然後開始專心經營農莊。然而,正當華盛頓一心一意經營他的種植園時,英國殖民地政府給當地人民施加了重稅及種種限製,使許多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們麵臨破產的命運,華盛頓開始投入到反英的激流之中。英國政府於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觸發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反英風暴。華盛頓強烈抨擊印花稅法,並要求廢除印花稅法。在波士頓傾茶事件後,反英的呼聲空前高漲,華盛頓建議各地成立自己的武裝以擺脫英王的控製。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在萊克星頓的槍聲中揭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創建大陸軍,隨後華盛頓率軍收複了紐約和波士頓。7月4日,大陸會議又通過了《獨立宣言》,華盛頓向全軍宣讀了這個重要文件,宣告美國獨立,使他們認識到決定美國人做自由人或做奴隸的時刻近在眼前了。
整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克服種種困難,使弱小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起來,戰爭的對決由防禦轉向進攻。1777年10月,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大陸軍和民兵迫使英軍5000多人投降,這次勝利成為整個戰局的轉折點。同年,法國宣布承認美國獨立,並派軍與美軍共同與英軍作戰,西班牙也參加了支持美國的行動。數年苦戰後,在法軍及各地民兵的配合下,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取得了約克鎮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英軍統帥康華利率軍投降。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獨立戰爭勝利後,一些迷戀君主製的階層和集團主張在美國建立當時在歐洲盛行的君主製,1782年一名叫劉易斯尼克拉的上校寫信給華盛頓稱:如果華盛頓自立為王,將會得到軍隊的支持。”但被華盛頓一口回絕:“我認為這個請求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他向大陸會議辭去了總司令的職務,回到他的田莊重操舊業。
但當時的聯邦政府有名無實,美國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為鞏固其統治,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推舉華盛頓再度出山。1787年9月17日,華盛頓在費城主持召開製憲會議,他運用他的全部影響,領導通過了美國憲法。1789年4月30日,華盛頓被推選為美國政府的第一任總統:他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以鞏固政權,支持漢密爾頓提出的聯邦財政計劃,實行國債計劃,建立合眾國銀行,創立全國貨幣製度;批準了開發西部土地的《公共土地法案》等。1796年9月19日,在總統選舉前夕,華盛頓發表著名的《告別詞》,宣布退出公眾生活,因此確立了美國總統至多隻能連任一次的慣例。卸掉總統的重擔後,華盛頓又回到弗吉尼亞經營種植園。直到1799年12月8日,在農莊逝世。
華盛頓第二任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仍有連任第三任總統的可能,且美國憲法雖規定每屆總統任期為四年,但並未限製連選連任的次數。但他不以功臣自居,斷然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在《告別詞》中說服國會,告訴國民,詳細地闡述了他對治理國家的見解。
華盛頓這一出人意料舉動,使人們紛紛猜測它的真實原因,國內外許多曆史學家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探討,但是無論華盛頓在當時,還是在卸任之後,都沒有對此明確表露過心跡。所以迄今為止仍然眾說紛紜,沒有得出確切結論。盡管如此,曆史學家們還是根據華盛頓的生平經曆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以探究華盛頓拒任的原因。
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美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次激烈的黨派鬥爭,華盛頓擔心會卷入黨派鬥爭中,所以不想繼續從政。華盛頓覺察到選民中對黨派鬥爭日益增長的憂慮情緒,因而華盛頓在《告別詞》中尖銳地指出了各種分裂的傾向:政客們施展各種手段,任意歪曲“其他地區的意見和目的”,以求在本地區內獲得影響;他們形成各種聯合團體,想淩駕或控製合法的當局;他指出,一種“根源在於人心中最強烈的激情的黨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在告別演說中,華盛頓語重心長地呼籲人民團結起來,反對黨派鬥爭,反對分裂勢力。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正在指揮戰鬥。
不幸的是,雖然華盛頓在黨派鬥爭中長期保持中立,但在他第二任總統的後期,失去了非黨派的立場,成為聯邦黨人。例如:對於法國大革命,華盛頓不顧傑斐遜等人的反對,發表宣言表示中立,而實際上他傾向於親英的聯邦派。此後,他又派聯邦黨人約翰·傑伊在1794年11月16日和英國簽訂了對英妥協退讓的《傑伊條約》。在這種形勢下,華盛頓中斷他的政治生涯應該是一個開明政治家最好的選擇了。對此,美國著名曆史學家約翰·A·卡銳蒂說得更為直接,他說:“他存心以它來冷卻政治欲望。用一個聯邦黨人國會議員的話來說,人民把它當作一個信號,像摘帽子一樣,因為競爭即將開始”(它指《告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