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史前文明之謎(1 / 3)

第八章史前文明之謎

人類有史可查的文明隻有5 000年。然而近一百多年來的考古,發現了許多史前文明的遺跡,科學家望著這一個個挖出來的“曆史”,不禁目瞪口呆: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4 000年前的電視機;古老圖書館裏的科技文獻;神話傳說竟是史實……所有這一切不能有令我們產生聯想,除了現在的人類文明之外,地球上是否還存在過另外的文明?

遠古的核技術

70年代,科學家們在非洲奧克洛鈾礦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個類似於核反應堆的古老遺跡,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據考證,這個類核反應堆在完成後不久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這個保存完整、結構合理的類核反應堆是誰留下的?要知道人類掌握核能技術,建立第一座核反堆隻是本世紀40年代的事。

數億年前的人類足跡

30年代,考古學家在美國肯塔基州發現了10處像人類足印的完整化石,證據表明,那是25億年前原生代砂石海岸留下的化石,難道25億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個地區活動了?

無獨有偶,60年代,又有人在人類所知最古老的化石三葉蟲化石中,發現了人類足跡。發現者梅斯特說:“當時我將一片岩石敲開,吃驚地發現在一片岩石上麵有一個人的腳印,中央處踩著三葉蟲,另一片也有完整的足印。”三葉蟲人類足印化石的發現,意味著遠在恐龍時代之前的寒武紀,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人類活動了。而那個時代至今已有5億年的曆史,古猿在100萬年前才進化成為人類,這腳下不小心踩上三葉蟲的人,究竟從何而來?

子彈殺死了恐龍

40年代末,考古學家在前蘇聯中亞地區發現了一個約長10千米的恐龍墓穴,數以萬計的恐龍化石保存得十分完好,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恐龍的頭顱或肩胭骨部位幾乎都有一個稍呈橢圓形的小洞,據測定這些小洞是被高速衝擊的子彈打穿的。眾所周知,恐龍的滅亡是6 500萬年以前,然而那時地球上還沒有現在的人類,是什麼人使用先進武器捕殺恐龍的?這些人來自何方?

生命進化理論認為,在地球生命漫長的進化史中,生命是從簡單到複雜、低級到高級秩序演化的。但是,這個理論就一定是終極的真理嗎?地球的曆史長達幾十億年,其間產生數代高級文明是非常可能的,這些高級文明有可能在地球生存環境突然惡劣或其它不可測因素的影響下消失,從而使進化的鏈條斷裂,生命又重新從較低級的形態開始進人新的進化時期。

如果假以時日,不斷有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被發現,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會清晰地描繪出史前文明的模式呢!

神秘的天文知識

在南美洲的喀喀湖畔的高原上,有一片神秘的古城廢墟,裏麵有座用整塊紅色砂石岩鑿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著一幅完整的星空圖和上百個符號文字。經天文學家譯讀,發現那幅星空圖竟然準確地繪出了27萬年前的古代星空,神像上那奇怪的符號,記敘著深奧的天文知識,其中有些知識甚至是我們現代人類還未能掌握的。數萬年前的古人類,是怎樣掌握了超越現代人類的天文知識?

我國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裏藏有一批數萬年前的古代岩畫,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圖。此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連續畫畫構成。最令人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在球體南極處的左下方,畫有7條呈輻射狀的紋絞線,這表明月相圖的作者極鮮明、準確地表現了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這與我們現代天文望遠鏡觀察的環形山很相似。數萬年鑽石取火、結繩記事的原始人是如何知道月球地貌的呢?

5 000年前的核戰爭是誰打的

19世紀,人們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著名的馬享佐達摩古城遺址。據估計這座古城已有5 000多年的曆史,然而古城卻在瞬間毀滅了,就像《聖經》中所記載的“所多瑪城”一樣在突然間被高溫摧毀的。科學家們在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倒塌的建築物上有承受過某種高溫的痕跡,甚至還發現一些“玻璃建築”——托立尼提物質,這種物質人們隻在核爆炸現場發現過,因而,這裏可能曾發生過核爆炸。

事實上印度古史詩神話多次記載了這些核戰爭,公元前3000年的敘事詩《馬哈巴拉德》、《摩柯婆羅多》等記敘的戰爭景象就如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慘景。另一部《拉馬亞那》的敘事詩中描寫了幾十萬大軍瞬間被化為灰燼的情景,詩中說當時這些軍隊是在“蘭卡”被毀滅的,而“蘭卡”正是印度人對馬享佐達摩古城的稱呼,這更加證明了馬享佐達摩很可能是被毀於一次核戰爭的。傳說中的“特羅巴”人

30年代,有人在我國西藏邊境的巴顏喀拉山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些奇怪的花崗岩石片,上麵刻有許多無法解讀的各種符號。經測定,這些古片是12萬年以前的物件。

後來有人將石片上的符號破譯出來,原來是一段文字,據文字敘述,12萬年以前,特羅巴人乘坐古老的飛船從雲端飄來,後來飛船著陸時損壞,這些特羅巴人隻好藏身山洞。

確實,在這一地區世世代代流傳著特羅巴人的傳說。這些傳說中的特羅巴人是地球人嗎?如果是,他們能在一萬年前製造飛船嗎?

世界各地經常會發現這樣一些數千年前或數萬年前零碎的高度文明的遺跡,這些遺跡大多是孤零零的特異現象,不成係統,也沒什麼時間的連續性,就像是什麼人漫不經心隨意留下的遺跡,也像是匆匆過客倉促間留下,這不能不令人聯想起浩瀚的宇宙中是否有高級文明人光顧過我們的地球?他們或是稍做逗留即留下一點殘跡又消失到太空中,或是因某種原因在地球上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比如傳說中的“特羅巴”人。

確實,關於史前文明、外星文明的的假設還沒有得到係統的證實,但種種跡象表明,地球應該存在過我們尚不知曉的另類文明,由於曆史的隔斷,我們隻能看到它們模模糊糊的背景,而很難複原當時的真實情況了。

鷺類把巢建在高樹的頂端

湯普森說:“我本以為它會像一架模型飛機一樣著陸,但它扇動了幾下翅膀掠過了一片草叢。它身上有黑色或灰色的粗條紋。那不是羽毛,我十分肯定那是獸皮。”它那瘦瘦身體的邊緣有些像“鰭”,約有8英尺長;翼展約有5英尺至6英尺寬。翅膀上似乎有一些缺口。頭的後麵長有像印度牛的那種隆包。幾乎沒有脖子。

潛鳥的巢可以浮在水麵

後來,湯普森翻閱了一些書試圖找出這到底是一種什麼“鳥”。就像6年多以前的福特姐妹與聖安東尼奧的三位教師一樣,他沒費多少勁就得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所有這些目擊者們都從書中了解到,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已“滅絕”了的翼龍!

鷺類把巢建在高樹的頂端,這樣就逃脫了食肉獸和爬行動物的襲擊

潛鳥的巢是用蘆葦枝條等輕質材料築成,可以浮在水麵上隨波逐流

非洲的怪鳥

20世紀初期,一個名叫弗蘭克·梅蘭德的旅行家與作家成為北羅得西亞(今讚比亞)英屬殖民當局的一個雇員。他聽說在某些河流兩岸,生活著一種會飛的動物,叫“康加馬托”(KONGAMA-TO),意思是“船隻激起的碎浪”。當地的土著人認為它十分危險,說它“就像一個帶有像蝙蝠翅膀那種膜狀翼的蜥蜴”。

弱肉強食

在其1923年出版的《充滿巫術的非洲》一書中,梅蘭德曾寫到過這種動物。從土著人那裏,他了解到這種動物的“翼展約有4至7英尺,體色一般是紅色。確信它的身體表麵沒有羽毛,隻有皮膚,喙中長有牙齒。最後兩點沒人可以確定,因為任何一個有幸曾在近距離內觀看“康加馬托”的人都不幸不能活著回來講述這個故事了。”不可思議的是,當梅蘭德向當地居民展示兩本含有翼龍圖片的書時,“每個土著人都立即且毫不猶豫地指認那就是‘康加馬托’!”土著人堅稱他們所描述的這種會飛的爬行動物仍然存在著。對此,梅蘭德雖不敢確信,但他至少相信這種動物“在人們的記憶中”已存在了一段時間了。他說:“由於本人知識所限,今天的氣候條件能夠適宜一種在中生代就已滅絕了的動物生存的說法是否具有科學上的可能性,我無從判斷。”

曾在非洲任狩獵管理員的皮特曼上校於1942年把這段經過寫成了一本回憶錄《一個狩獵管理員的親曆》。在書中他回憶說,在北羅得西亞,他曾聽說過一種可怕的神話般的動物,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將麵臨死亡。據說這種動物曾生活(或仍生活)在安哥拉與剛果交界處的雨林沼澤地區。最讓皮特曼感到奇怪的是,這種神秘動物體形巨大,既像蝙蝠又像鳥,這使他想起了一種叫翼龍的史前動物。

同樣,弗雷德裏克·凱格在其1947年出版的《非洲的魔法與巫術》一書中,也曾提到“在羅得西亞與剛果交界處的、離均都大沼澤東北邊緣不遠的一個充滿臭氣與神秘氣氛的地方,據說生活著翼龍,且帶有一種神秘而邪惡的精神力量。”

據瑞典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卡爾·普雷那爾說,1974年在肯尼亞也曾發現過一隻看似翼龍的動物。普雷那爾對作家詹—奧夫·桑德伯格說,這次事件的目擊者是一個英國探險隊的成員。此後不久,桑德伯格又聽說,1975年晚些時候,在納米比亞的沼澤地中又發生了第二次目擊案,目擊者是一個美國探險隊。

納米比亞是另一個此類報告的來源。1988年夏,隱秘動物學家羅伊·麥克爾率領著一支小型探險隊來到了這裏。他對一片偏僻而寧靜的沙漠特別感興趣,因為這裏不斷有報告說看到了一種“飛蛇”。麥克爾訪問了一些目擊者,他們說這種動物確實有一對大翅膀,翼展至少有30英尺,但沒有羽毛。它們似乎生活在該地到處都是的草皮山上的山洞與裂縫中。探險隊在一個幾乎無法攀援的草皮山頂上發現了鴕鳥的骨骸,這說明這些犧牲品是被一種會飛的動物帶到那裏的。麥克爾一行返回美國後,有一名探險隊員留了下來,他後來報告說曾在1000英尺的距離上看到過這些動物。它體呈黑色,帶有白色斑點,有一對巨大的翅膀,善於在空於滑翔。

鳥和恐龍的血緣關係

恐龍和鳥之間有什麼關係嗎?一般來說,在人們的頭腦中,恐龍是一類龐然大物,或者凶猛無比,或者非常笨重。總之,與天空中飛翔的美麗而輕的鳥類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動物。實際上,恐龍和鳥類之間的差別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大,兩者之間存在著很近的親緣關係。

有一類恐龍,不僅個體小,而且形態上與鳥類非常相近,這就是進步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現在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鳥類就是由這類恐龍演化而來的。甚至有些古生物學家幹脆認為:鳥就是活著的恐龍。

我們知道,著名的始祖鳥化石最早於1861年發現於德國的索倫霍芬,到現在為止,總共發現了7塊標本。實際上,在這些標本的發現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美國那魯大學教授奧斯特羅姆曾應邀去歐洲研究一些獸腳類恐龍化石。在研究過程中,奧斯特羅姆發現,過去被鑒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兩件標本實際上是兩件始祖鳥的化石標本,隻是沒有保存羽毛印痕而已。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小型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的形態是多麼的相似。

這些小型肉食性恐龍身上有類

似羽毛的皮膚衍生物,但它們還不會飛

1996年和1997年,在我國著名的中生代鳥類化石產地——遼寧北票四合屯地區發現了幾件震驚世界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最初,研究人員根據這些古代動物身上長著類似羽毛的結構,把它歸入鳥類。它就是後來引起世界注目的“中華龍鳥”和“始祖鳥”。“中華龍鳥”長著有些類似於鳥類絨羽的結構;“原始祖鳥”長著非常類似於鳥類體羽的結構。後來,古生物學家深入研究了“中華龍鳥”,發現它實際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與生存於德國索倫霍芬晚侏羅世的美頜龍非常相近,可以歸入同一科。不僅如此,深入地研究也證明了“原始祖鳥”實際上也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隻不過它的形態相對於“中華龍鳥”更為接近於鳥類。“原始祖鳥”總體上與發現於中亞和北美的一類小型獸腳類恐龍——馳龍科的一些屬種非常接近。發現於遼西地區的另外一類長羽毛的獸腳類恐龍“尾羽鳥”則與繁盛於亞洲和北美的竊蛋龍類。這樣,過去認為是鳥類獨有特征的羽毛現在不再局限於鳥類當中了,有些恐龍也長有羽毛,換句話說,羽毛不能再作為鳥類的鑒定特征了。

人們過去認為叉骨、胸骨、中空的骨骼、很長的前臂和能夠側收的腕部是鳥類的骨骼特征;人們過去認為隻有鳥類具有孵卵行為,照顧幼雛,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小型獸腳類恐龍也具有同樣的習性;過去認為鳥類特有的羽毛現在又被發現於小型獸腳類恐龍身上。我們不禁感到疑惑:到底怎樣區分恐龍和鳥?其實這個問題古生物學家們也在爭論不休。我們知道有些恐龍有翅膀能飛翔在空中,那現在如果說它也是一種鳥,隻是它的羽毛在成為化石過程中完全消失了難道不可以嗎?的確現在人們在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令學者們也搞不清楚是龍還是鳥了,但至少說明恐龍和鳥類可能有著一定的親緣關係。英國古生物學家活克爾在給侯連海的長信中列舉孔子鳥的許多特征與晚三疊世發現的成龍類非常接近。因此她認為鳥類起源於初龍類。美國著名鳥類學家費杜希亞著文認為鳥類的一些特征與意大利發現的晚三疊世的初龍類接近,因此也認為鳥類起源於初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