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南極古地圖之謎
遙遠的南極洲,終年風雪咆哮、天寒地凍,是地球上大洲中唯一無人定居的地方。可是,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繪出了與現代地圖相差無幾的極其精確的南極洲地圖。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還得從18世紀初葉說起。一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官,國家博物館的馬裏爾·埃德亨先生正在清理~大堆先人留下的文物,赫然發現幾張彩繪鹿皮地圖。埃德亨先生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奇特的地圖。他再仔細定睛一看,地圖的繪製者是200年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艦隊司令——比瑞·雷斯。並標明繪於1513年,在地圖一角的附記裏,比瑞-雷斯這樣寫道:“為繪製這幅地圖,我參照了20幅古地圖,其中的8幅繪於亞曆山大大帝時期。”
亞曆山大大帝時期距比瑞·雷斯的時代有1800多年,距今有2300多年。在2000多年前繪製這樣複雜的地圖是什麼目的呢?這些地圖描繪的方位在哪裏呢?懵懵懂懂的比瑞·雷斯不禁喃喃自問。
一晃200多年過去了。到了20世紀40年代,這幾幅地圖被輾轉到美國地圖學家、聯邦海軍水道測量局局長俄林敦·H·麥勒瑞手裏。獨具慧眼的麥勒瑞很快便被古地圖所描繪的大體輪廓吸引住了。他馬上找人來繪了一幅南極洲地圖。兩相比較之後,不禁瞠目結舌:這些地圖中的一幅所描繪的不正是南極洲地圖嗎?可是,16世紀的人們並不知道南極洲呀——更不用說2300多年前的馬其頓人了……
麥勒瑞先生深深懂得,位於地球最南端,被太平洋和大西洋包圍的南極洲,終年冰天雪地,狂風肆虐。18世紀以前,人們從未到過南極洲,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738~1’739年,法國航海家布韋才發現了南極圈東邊的一個島,即今天的布韋島。到了1820~1821年,美國的帕爾默、沙俄的別林斯高和高紮列夫、英國的布蘭斯菲爾德等一舉登上南極大陸,人類才真正發現了南極洲。
麥瑞勒先生於是帶上地圖,與美國海軍水文局製圖員俄勒特爾斯共同研究。結果發現:古地圖居然精確地描繪出從威德爾海到毛德皇後地的南極大陸海岸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麥勒瑞與俄勒特爾斯驚疑不定。
後來,古地圖在時間的長河中曆盡漂泊。1957年,終於落在權威的美國海軍製圖專家、休斯敦天文台主任馬拉裏手裏。在海軍水圖學院的同僚們的大力協助下,馬拉裏發現了古地圖上更令人吃驚的地方。
首先,南極冰的平均厚度達1880米,最厚處達4500多米。直到1952年,人們用地震波才探測出冰層下麵埋藏著高大的山脈。可是,古地圖卻精確地描繪出隻有現代人才能夠描繪出的南極洲山脈,並準確地標出它們的高度——與現代地圖上的南極洲山脈高度完全相同。
其次,有一幅被命名為《譯諾地圖》的古地圖,上麵明明標著“1380年”的字樣。但是,地圖上的挪威、瑞典、丹麥、德國、蘇格蘭等國家和地區的輪廓及它們所在的經緯度位置,卻與現代科學條件下繪製的地圖不差分毫!除此之外,這幅古圖上還繪製著現在並不存在的島嶼。例如將格陵蘭島繪成兩個島嶼——這雖然不符合現代地圖的描繪,但據1947~1949年的科學考察,卻正好反映了古代格陵蘭島的布局。
最後,有兩塊鹿皮地圖的殘片上分別寫著:“回曆919年”、“回曆934年”的字樣。它們上麵的殘圖與其他幾幅古圖上顯示的世界各地輪廓、陸地和海岸線都呈歪斜狀——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空軍采用正距方位作圖法繪製的軍用地圖相似。難道這是從天空中航拍出來後繪製而成?但是,在古代,甚至在1513年比瑞·雷斯所處的時代,航拍地球純屬無稽之談。
根據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6000多年前,今天的“冰雪大陸”——南極洲正值溫帶氣候。許多連綿起伏的山脈並沒有被冰封雪蓋。於是,人們確信,古地圖不容置疑是在6000多年前繪製的。不然,為什麼描繪出了6000多年前的南極洲麵貌呢?
可是,6000多年前,地球人又是憑借什麼先進工具繪製成如此精致的地圖呢?帶著一個個疑問,人們將視線轉移到地球以外的茫茫宇宙,向遙遠的星空發出詢問。
另一個線索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地理學家吉·維豪普特在研究一張由法國數學家、地圖學家阿朗斯·凡1531年所畫的一張世界地圖時,同樣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情況。在這張一400多年前所畫的地圖上,南極大陸的輪廓與我們當今所熟知的競相差無幾。維豪普特感到不解:南極大陸最早是俄國航海家於1820年發現的,而對它的詳細描繪和研究,是近代才開始的,16世紀的人何以知道南極大陸的情況而且如此詳實精密呢?
維豪普特尤其不可理解的是,在這張地圖上竟然沒有現在的羅斯陸緣冰。這塊大冰覆蓋了半個羅斯海,有些地方厚達700米,該大冰在1531年時早就應形成了——因為要凍成這麼一大塊冰,至少要經過1000~5000年時間,換句話說,如果阿朗斯·凡在畫南極地圖時還沒有這塊冰的話,那麼今天也不可能有,或者規模要小得多。但是這塊巨大的羅斯陸緣冰現在明明白白是存在的,因此隻能得出兩點結論:一種可能是,這張地圖上的南極洲隻是憑想像畫出來的;另一種可能是依據某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資料或圖樣畫出來的。不過這就更讓人費解:在那遙遠的時代,是什麼人、又是通過什麼方式航行到南極,而且測繪出如此準確的地圖的呢?
由於難以理解,讓我們沿著前麵的思路,繼續把疑問放在“航拍”的可能性上吧。
在《眾神之車》一書裏,瑞士學者厄裏希·豐·丹尼肯推測:大約6000多年前,有一批天外來客造訪地球,這幾幅古老的南極洲地圖便是這次造訪的結果。以後,世人據此多次臨摹、複傳,古地圖方能流傳至今。人們能認同這種推測嗎?
正因如此,在《古代海上霸王們的地圖——冰川期高度文明的遺跡》一書中,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立凱恩大學的科學史專家、地球運行學權威查爾土·H·哈布古特教授將古地圖之謎列為世界最為重大的文化奇謎之一。
遠古巨石建築之謎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記載,在其悠久的曆史中曾先後被埃及、羅馬、奧斯曼、法國和英國占領,直到1941年才成為獨立的黎巴嫩的首都。曆史悠久而複雜,形成了這個多元化的城市。
貝魯特以東70千米處的貝爾拜克圍城遺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景色之一。自從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全境被羅馬帝國征服後,羅馬人在這裏為維納斯女神和羅馬主神興建了神殿,代替了早期巴力神及其伴侶阿斯泰特女神的廟宇。
這些古羅馬的偉大建築,曆經千年風雨飄零,大部分都在一次災難性的地震中毀壞了。這使得原來被壓在下麵的更古老的建築殘餘部分得以顯露出來,也給考古學家出了一個千古難題。在這些建築中有一部分圍牆稱為三石塔,所謂三石塔是由三塊鑿好的巨石構成,這三塊巨石每塊重800噸,而其中的一塊巨石又在7米高處。平穩地放在另兩塊擺放整齊的巨石頂上。在三石塔附近的石場中還有一塊鑿好的巨石,高4.5米,寬3.7米,近22米長,這塊巨石至少重達1000噸。
這些巨石建築顯然源於比羅馬人更古老的時代。古代有大批朝聖的人,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穀風餐露宿跑到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神廟。根據古代阿拉伯人的記載,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第一批神廟,是在大洪水之後興建的。至於這批廟宇的創建者,按阿拉伯人的說法,是遠古時代的寧祿王下令由“一族巨人”負責建造的。
建築工程學家們說,即使用現代起重機械,也不可能吊裝這樣沉重的巨石。那麼,古代人是怎麼把塔頂上那塊巨石吊上去放在預定的位置上的呢?而這個巨石建築又到底象征和意味著什麼呢?
至今,這塊巨石還在俯瞰著蒼茫的大地,似乎在向遊客訴說著這個千年的謎團。它似乎在問每一個遊覽的人,到底有誰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奧秘呢?
斯瓦希裏文明之謎
從前鑲嵌瓷器的壁龕,如今野鳥在那裏哺雛孵卵。
這是一位斯瓦希裏詩人詠歎已消失了的中世紀斯瓦希裏文明,“斯瓦希裏”一詞既是語言和民族的名稱,也可表示東非海岸中世紀形成的一種文明。
這種文明形成的曆史包括斯瓦希裏語的產生和演變;奴隸製城邦製國家的形成;與印度洋北緣貿易的興起和繁盛;東非海岸本土文明與東亞、東南亞、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伊斯蘭教未傳人東非沿海地帶的7世紀以前,東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圖等族創造的以農耕為主,輔之采集、狩獵和商業的文明。7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人和阿拉伯人等外族的移民,逐漸形成斯瓦希裏人的文明。
這種以商業城邦為特色的文明在13~15世紀到達極盛;至15世紀,沿肯尼亞至莫桑比克海岸興起的比較大的商業奴隸製城邦即達37個,如一串明珠散布於東非海域。這些城市與阿拉伯、印度、波斯和中國進行貿易。從東非出口的商品有黃金、象牙、肉桂、乳香、玳王i、琥珀和奴隸,進口的有來自中國的青瓷、絲綢、漆器,中東的織品、鐵器,印度的寶石。商業十分繁榮,城市建築也很壯麗。
14世紀的著名旅行家儼本·巴圖塔稱讚基爾瓦是世界上建築得最好的城市。鄭和船隊下西洋時記載其城市:“瀕海而居.堆石為犀.四五層高。”聲的農業與園藝業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6世紀還有人稱讚:桑給巴爾、奔巴等地區,土地富庶,食物充足,種植稻米、小米、小麥,栽培桔子、檸檬、石榴、蜜果等等。其語言文學、宗教信仰和政治製度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6世紀隨著葡萄牙人的闖入和浩劫,其文明發展才戛然而止。
斯瓦希裏文明的創造者是誰呢?這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謎。
一些學者認為,斯瓦希裏人的祖先來自伊朗的設拉子地區,東非海岸是“伊斯蘭教的前哨站”,斯瓦希裏文化受外來影響而成。到14世紀達到頂峰。
此論認為:來自波斯的哈桑·阿裏及其六子和一些跟從者在10世紀率領七艘船離開伊朗,遠航至東非海岸。每艘船的人到東非後都建立了一個居留地。其中為人所熟知的四個居留地是蒙巴薩、奔巴島、科摩羅群島中的約翰納,以及基爾瓦。哈桑本人就定居在基爾瓦。由於這些移民加之阿拉伯人的到來,這些居留地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漸形成城市並演變為城邦,斯瓦希裏文明由此產生。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阿拉伯人是斯瓦希裏文化的創造者,英國東非史學者科普蘭把東非城邦叫做“阿拉伯的殖民地”。
他勸告讀者“把沿海的一係列殖民地和其文明當作是阿拉伯式的”。他承認有一些受波斯文化影響,但認為非洲本地人所作的貢獻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上述兩種觀點20世紀60年代後都受懷疑,一些學者認為斯瓦希裏文明的創造者應為東班圖人。據研究,斯瓦希裏語帶有明顯的班圖語特征。如班圖語的特征之一是名詞有單、複數之分,而無陰陽性之別。並按性質分為若幹類,斯瓦希裏語也是如此。
又如斯瓦希裏語與其他班圖語一樣,每個單詞通常是由詞根和詞綴組成的。當形容詞或數詞修飾名詞時,必須根據名詞的類別及單、複數,分別在形容詞(或數詞)詞根前加上相應的前綴,以保持語法關係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