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林奇觀(1 / 3)

第五章 石林奇觀

石林,位於昆明市東南的彝族自治縣境,亦稱路南石林,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石林麵積廣闊,約40多萬畝。在世界同類型石林中,路南石林為最大。

石林之奇在於石,到處怪石嶙峋,奇峰似林,矮的幾米,高的幾十米甚至超過百米,千姿百態,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在這裏,幾乎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其中像負盛名的有蓮花峰、劍峰池、母子借遊、萬年靈芝、象踞石台、鳳凰撓翅等等。

海內聞名的“阿詩瑪”就在這裏。她頭戴圍巾,身背背簍,頭略仰,麵西而立,好像采擷歸來。這些千奇百怪的石頭群,或密集重疊,或稀疏獨聳,或錯落有致,或成行成片,有的似塔似柱,有的似筍似樹,有的似人似獸,更有的神似花鳥蟲魚,簡直像一片大森林。

石林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當然,它決不是神話所說的那樣,從天而降,來自仙人之力,而是大自然的傑作。據地質學家分析,在27000萬年以前,雲南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的石灰質沉積物。路南石林就是由古生代二迭紀石灰岩組成,當它遇到含有豐富的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後,岩石被溶蝕。又加上這裏的岩石垂直節理非常發育,厚度大,岩層多被切割成20厘米左右的菱形塊體,這就十分有利於水溶液在裂隙中進行溶解作用。而石林地區又恰巧位於牛首山隆起的南端,是一個寬闊平緩的背斜構造,地殼活動隻表現為一種緩慢的大麵積上升運動。從第四紀開始,約上升了100米。這樣,使得地下水能沿著垂直節理向下不斷進行溶解,岩層就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很多峰、柱、筍、壁錯落群簇的壯麗奇景。

海麵是平的嗎

廣闊無垠的海洋,永遠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其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澎湃激蕩的波浪,有周期性漲落的潮汐,還有規模宏大首尾相連的洋流。海水同時進行著上述各種形式的運動。

由於受風、地殼運動、氣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海水會發生振動。這種振動沿某一方向或向四周傳播而形成波浪。所以,我們所說的海平麵是指多年平均海平麵,而實際上海麵並非是平的。因為波浪使海麵變得起伏不平。

潮汐是海水的一種周期性的漲落運動現象。它是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而產生的。潮汐在一個周期內,在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間升降。於是海麵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而且,潮汐現象在不同海區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強度不一樣,這樣海麵顯得高低不一。

洋流是海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不管是風海流還是密度流或者補償流,海水輻射的海區海麵增高,海水輻散的海區海麵降低。而補償流本身就是由於海水流走而由其他海區海水來補償的一種洋流。正是由於有洋流存在,西太平洋海麵平均要高出東太平洋許多。

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發現海洋中存在著許多中尺度渦旋。反時針旋轉的中尺度渦旋海區海麵上升,而順時針旋轉的中尺度渦旋海區海麵則下降。

另外由於地球的自轉,海水受到的慣性離心力向赤道方向有一個分量,這樣整個海洋中海水有一種向赤道輻聚的趨勢。

上述各種因素同時對海水發生作用,使得海麵凸凹、高低、起伏不平。因而實際應用的基準海平麵,必須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取多年平均海平麵為基準麵。

地殼斷裂形成的奇觀

華山是矗立在華山山脈脊嶺北坡上的一座孤立柱形山體。從峰頂到兩側穀地,高差大且十分陡峭,花崗岩岩壁裸露光滑,無法開路。因此,自古以來,登華山隻有一條路可走。華山為什麼如此險峻呢?

大約在12億年之前,華山地區地殼發生強烈活動,華山山脈地區持續上升,而華山山脈北側的渭河地帶卻向下凹陷,從而形成大斷層。在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與東西向斷層斜交的斷層,從而形成多個斷塊。這些斷塊還相互上升或下降,加上日曬、雨淋,大自然的各種力量綜合起來塑造了雄偉險峻的華山。如此陡峭的山崖使人無法攀登,所以自古以來,隻有一條南北逶迤曲折、艱險崎嶇的小道可供人攀登,可謂“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屬於岩體沿斷裂層上升而形成的山,那麼,倘若岩體沿斷裂層下陷,則會形成穀地或湖泊。例如,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就是由於兩個斷層之間的岩體深深下陷而形成的。

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在東西伯利亞的南部,長600多千米,最寬處將近80千米,像一輪彎月鑲嵌在綠樹環抱的崇山峻嶺之中。貝加爾湖平均水深730米,最大深度達到1620米。因此,貝加爾湖不僅深度居全球各湖之首,而且它也是全球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有人推算,貝加爾湖之水可供全球人口飲用幾十年。貝加爾湖湖水清澈,透明度達到40米。碧水在綠樹環抱之中,景色也十分秀麗。更令人稱奇的是,該湖生物種類繁多,還生活著海豹、海螺、龍蝦等海洋生物。海豹數量較多,經常成群活動。這些海洋生物是怎樣出現在貝加爾湖的,至今還是一個不解之謎。

我國也有一些由於斷層陷落而形成的湖泊,如雲南的滇池、陽宗海、撫仙湖等,這些湖泊深度較大,湖邊常有陡崖。

在非洲東部,有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穀,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裂穀。裂穀底部比兩側的高原表麵低幾百米,分布著不少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形態狹長,湖岸為懸崖峭壁,湖水波光粼粼。裂穀附近的高原上分布著眾多火山。這一切,形成了非洲東部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為什麼會形成東非大裂穀呢?原來,這裏的地殼活動強烈,出現了兩條大致平行的大斷層,斷層中間的岩層向下陷落,故形成了這長達幾千千米的巨大裂穀,有人把它叫做“地球的傷疤”。

地殼的斷裂活動會造成陡峻的高山,也會形成深陷的穀地和湖泊。在這些地方,我們再一次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力量。

奇特的石灰岩地貌

桂林以其綺麗多彩的山水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這裏許多山峰拔地而起,姿態萬千,山間樹木青翠,碧水環繞。人們泛舟漫遊,穿梭於綠水青山之間,享受著這恬美秀麗的景色,感歎大自然造就了如此山青水秀的地方。桂林還有許多大小岩洞,洞內幽深曲折,奇幻迷離。自古以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

為什麼桂林景色如此秀美呢?

桂林一帶石灰岩分布很廣。這一帶氣候比較濕熱,溶於水中的碳酸對石灰岩有溶蝕作用。這些水有時沿地表溝穀平流,有時隨岩石中裂隙下滲,從而形成各種溶溝、石芽、峰叢、峰林、洞穴等地上和地下石灰岩地貌。在溶洞裏,含CO2較多的水從岩石裂隙出露到洞頂時,水滴失去一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有碳酸鈣殘留下來,並隨水不斷下滴,碳酸鈣不斷往下延伸而形成細長的石鍾乳。當水滴從石鍾乳滴落至洞底時,同樣道理會在洞底產生碳酸鈣堆積,形成錐狀的堆積物,叫做石筍。若石鍾乳和石筍不斷增大,相互對接,便形成石柱。一些地方地下水量很大,形成地下河,所以在一些溶洞中,可以坐船遊覽。

廣西屬於南亞熱帶濕潤地區,多雨的環境一方麵促進植物生長,使生物成因的CO2增加,植物根係還分泌出有機酸滲入水中;另一方麵多雨的氣候使水循環加快,加上氣溫較高也使化學反應較快,所以廣西比處於暖溫帶的河北溶蝕量大6~10倍,氣候因素也促進桂林石灰岩地貌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