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地理 1(1 / 3)

第一章 世界地理 1

亞洲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全稱亞細亞洲。其含義是“日出”。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位置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歐亞大陸的東部,西部與歐洲相鄰,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瀕北冰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海岸線總長69900千米。亞洲大陸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麵有一係列群島環繞大陸,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對。麵積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歐大陸最大的陸塊,麵積4400萬平方千米,占亞歐大陸麵積的4/5;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3/10,相當於北美洲麵積的近2倍。歐洲麵積的4倍多。區劃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地形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彙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洲麵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係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麵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415米),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有世界上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亞洲同時也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氣候

亞洲是世界上各大洲中氣候類型最為齊全的大洲。亞洲東部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規律的大氣環流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使該地區成為全球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潮濕。在亞洲大陸腹地和高緯度地區,由於缺少海洋調節,夏季炎熱。冬季酷寒。降水量比較小,氣候比較幹燥。從降水量來看。亞洲各地的降水呈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赤道附近是典型的多雨區,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而西亞和中亞的荒漠地區,則幹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是世界上比較幹旱的地區之一。山脈

亞洲的山脈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山脈結構可分3條山帶:第一條山帶位於連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西隆起帶。其中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第二條山帶位於亞洲中東部;第三條山帶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於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河流

亞洲的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河流縱橫,流向呈輻射狀。河流的年徑流量占世界總徑流量的339%,居各洲首位。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印度河、恒河、葉尼塞河等。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00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裏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泊

亞洲湖泊類型多樣,主要湖泊有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死海和裏海。貝加爾湖是全球最深(1620米)、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裏海是全球最大的湖泊;死海湖水含鹽量是其他海水的6倍以上。沙漠

亞洲有許多沙漠,主要沙漠有魯卜哈利沙漠、內夫得沙漠、內蓋夫沙漠、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敘利亞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塔爾沙漠。人口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洲,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609%。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等地域最密集。世界上有11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亞洲有6個: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民族

黃種人約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占全洲人口的1/3;南亞部分地區生活著少數棕色人種;黑種人很少。亞洲有大小民族1000多個,約占世界總數的一半。亞洲以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為主,此外還有達羅毗荼人種、中亞人種和阿伊努人種等。語言

各民族語言分屬於漢藏語係、印歐語係、南島語係、達羅毗荼語係、南亞語係、阿爾泰語係和閃含語係。其中屬漢藏語係的占43%以上。日本人和朝鮮人的語言在語言分類上處於獨特地位,其說不一。宗教

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發源地。佛教起源於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相傳公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創立者為穆罕默德,信徒稱為穆斯林,麥加和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基督教是崇奉耶穌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起源於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恒,耶路撒冷同時也被基督教視為聖地。此外,印度教(新婆羅門教)為亞洲第四大宗教,廣泛流傳於印度等地。猶太教為猶太人信奉的宗教。崇拜耶和華,宗教聖地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中國的道教、流傳於伊朗及中亞一帶的拜火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波斯教)、在印度旁遮普盛行的錫克教和日本的神道教等,都屬於世界上影響較為深遠的宗教。

東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麵積約1177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苧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占世界稻穀總產量的40%以上,茶葉占世界總產量的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子、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蒙古國家檔案

國名:蒙古國(Monclolia)

首都:烏蘭巴托

麵積:15665萬平方千米

人口:256萬(2005年)

民族:蒙古族占90%。其中以喀爾喀蒙古族為最多,占全國總人口的80%。其他還有哈薩克人、杜爾伯特人、巴雅特人和布裏亞特人等15個少數民族。

語言: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喀爾喀蒙古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圖格裏克國家地理

蒙古國位於亞洲中部,南、東、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相鄰。其東西長2368千米,南北寬1260千米,邊界線總長度達8150千米。境內的東部地勢多為丘陵和平原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800米之間。南部是地勢比較低平的戈壁區。其中沙漠麵積占3%左右。西北和北部地勢高峻。多高山,主要有阿爾泰山、唐努山、抗愛山、肯特山等。其中以阿爾泰山脈為最高,最高峰是乃拉姆達勒山(友誼峰),海拔4374米。蒙古國擁有哈爾烏蘇湖、吉爾吉斯湖、烏布蘇湖(蒙古最大的鹹水湖)和庫蘇古爾湖(蒙古最大的淡水湖)。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和克魯倫河。蒙古國麵積在亞洲各國中居第七位,是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內陸國。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溫暖,溫差大,降水少。天然牧場遼闊,占整個國土麵積的83%以上,居世界第六位,人均草原麵積列世界各國之首。森林覆蓋率為82%。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多風暴和幹旱是蒙古國農牧業生產的兩大自然災害,是東亞寒潮的發源地之一。蒙古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族名。另一種說法是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有一蒙山,附近有條蒙河。生息在這一帶的部落即稱“蒙古”。蒙古意為“勇敢的人”。首都: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北畔。海拔135米。烏蘭巴托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烏蘭巴托四麵環山,圖拉河從市中心流過。它建於1639年,當時稱“烏爾格”,蒙語為“宮殿”之意。為喀爾喀蒙古第一個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駐蹕之處。1778年取名為“大庫倫”,蒙語為“大寺院”之意。後來,將“大庫倫”改為現名烏蘭巴托(漢意為“紅色的英雄城”)。烏蘭巴托東西長,南北窄,麵積2000平方千米。全市共分5個區。市內有許多高樓大廈和許多設備先進的工業企業。其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2左右。朝鮮國家檔案

國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首都:平壤

麵積:1227萬平方千米

人口:23149萬(2001年)

民族:朝鮮族

語言:通用朝鮮語

貨幣:朝鮮元國家地理

朝鮮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相接壤,北部與中國為鄰。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多山,除中朝界山白頭山外,還有金剛山、妙香山等。白頭山主峰將軍峰海拔27492米,是朝鮮第一高峰。平原較少。山地約占國土麵積的80%。較大的河流有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全長795千米。其次是中、朝、俄交界的圖們江,長520千米。此外還有大同江、清川江等。朝鮮礦產、水力、森林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蘊藏量居世界前列,礦藏資源種類很多,被稱作有用礦物標本室。此外,森林資源和珍稀動物豐富,主要有魚鱗鬆、通古斯落葉鬆等植物,阿穆爾虎(東北虎)、朝鮮虎、梅花鹿等獸類。朝鮮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地帶,冬季幹燥、寒冷,夏季潮濕、暖和,春秋兩季風和日麗。夏季降雨量占一年總降雨量的50%~60%,年平均氣溫1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為1000~2000毫米。朝鮮國名的由來

曆史上,朝鮮和韓國是一個國家。在朝鮮的《東國輿地勝覽》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鮮”,故名朝鮮。公元前4世紀前後。在三韓時代,又借用中國曆史上韓國的“韓”字。新國王朝時期改國號為“高麗”,意為“山高水麗”,這一國號用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鮮”國號又代替了“高麗”。1897年,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1910年至1945年“韓國”與“朝鮮”混用。1948年9月,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

平壤曾是京都,又名箕城、樂流、西京、柳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壤依山傍水,地勢起伏,大同江穿流市區。平壤是朝鮮最古老的城市,古跡遍布,有象征著朝鮮人民英雄氣概的千裏馬銅像、朝鮮革命博物館、凱旋門、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解放塔、人民軍烈士塔和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建築物。金剛山

金剛山位於綿亙在朝鮮半島東部的太白山脈北部。麵積為2400平方千米,毗盧峰為最高峰,海拔1639米。根據地域特點分為內金剛、外金剛和海金剛。自然景物主要有:毗盧峰、萬瀑洞、明鏡台、百塔洞、萬物相、九龍淵、上八潭、水晶峰、玉流洞、寒霞溪、十二瀑布、海萬物相、金剛門、三日浦等。北緯38度分界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根據當時美國和蘇聯達成的協議,以北緯38°為界,以南日軍向美軍投降,以北日軍向蘇軍投降,這條美蘇受降分界線於是成為日後分割朝鮮半島的人為界線。三八線以北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南是大韓民國。兩國在三八線兩側聚集了大量兵力。長期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位於三八線上的板門店成為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談判和交涉的主要地點。韓國國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