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廷相論學者之弊(1 / 3)

第一章 王廷相論學者之弊

【原文】近世學者之弊有二:一則徒為泛然講學,一則務為虛靜以守其心,皆不於實踐處用功,人事上體驗。往往遇牛之來,徒講說者多失時措之宜,蓋事變無窮,講論不能盡故也;徒守心者茫無作用之妙,蓋虛寂寡實,事機不能熟故也。

(王廷相《王氏家藏書·卷二十七》)

【譯文大意】近世學者的弊端有二:一則象程朱理學那樣著重空泛抽象的講學;一則象陸王心學那樣力求虛靜以守心,都不在實踐上下功夫,不在人事上去體驗。每每遇到事情來臨,隻注重說教的人,大多會采取不適時宜的措施,因為事態變化無窮無盡,隻會講論的人是把握不了事態的變化的;隻講虛靜守心的人茫然不知做事的奧妙所在,因為他們說的虛無空洞、脫離實際,從而不熟悉成就事業的機會。

【闡釋】王廷相深刻地指出了做學問的人的缺點或不足之處在於脫離實際。這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很多學問家隻為學問而做學問,理論上講得頭頭是道,但卻脫離實踐;一門學問、一種理論失去了實踐功能還有什麼在的意義呢?因此,王廷相主張做學問的人,應該注重實踐、體驗,才能把握事物的變化,抓住成功的機會。這在今天,也有借鑒的價值。

藺相如完璧歸趙

秦王聽說趙王得到了稀世珍寶“和氏之壁”,十分垂涎,想奪為已有,便致書趙王,假稱願割城十五座換這塊玉璧。趙王看了信很為難,給吧,怕秦不守諾言,不給吧,又怕惹怒了秦國。最後決定派一個有智有勇的人攜璧前往秦國,得到城便把玉璧給秦,得不到城則仍舊帶玉璧回趙。藺相如接受了這個任務。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都鹹陽,秦王接過來觀玩了很久,卻絕口不提償城的話。藺相如見秦王毫無誠意,便說:“這塊玉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汙點,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玉璧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手握玉璧,連退幾步,靠在殿柱上,怒視秦王,說道:“大王想得玉璧,致書我國國君,群臣都說秦自恃強大,一定不守信用。我想老百姓交友,尚不相互欺騙,何況一國之君?所以我國國君齋戒五日,派我送壁,十分恭敬。現在大王對玉璧全無敬意,可見大王並無償城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又要了回來。如果大王想強迫我交出來,我的頭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柱上,寧死也不讓玉璧落到秦國手中!”說著就要往柱上撞去。秦王連忙勸止說:“寡人不會失信於趙的。”命人取來地圖。指了下五個城說給趙國。藺相如還不信,說:“我國國君不敢獨愛這塊寶貝,得罪大王,所以送壁之前,齋戒五日。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門,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答應了。

藺相如抱著玉璧回到客館,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倘若得璧之後,仍不償城呢?”於是派人偷偷帶著玉璧回國。秦王齋戒完畢,召來諸侯使者同觀受璧儀式,卻見藺相如空手而來,便問他這是何故,他說:“秦國向來詭詐多端,不講信義,我怕被大王欺騙,已經讓人把玉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喝令把相如綁起來,相如從容說道:“當今形勢,秦強趙弱,隻有秦負趙,絕不可能趙負秦。大王真想得璧,先割城,派人隨我去趙國取璧,趙決不敢不信守諾言,得罪秦國。我欺騙了大王,罪該萬死,請將我沸水煮死,讓諸侯都知道秦國因想得璧而誅殺趙國使者,是非自明。”秦王無奈,隻好贈相如以厚禮,送他歸國。

【闡釋】秦國恃強欺弱,想耍詭計騙取和氏璧,卻被藺相如用理直氣壯的言辭,機智過人的行動打破了這個好夢。可見,麵對強大的敵人,必須以正義的兩手對付非正義的兩手,用膽量和智謀配合取勝。

江乙與安陵纏

安陵纏是楚共王的妃子,長得花容月貌,俏麗異常,深受楚共王的寵愛。楚共王有個大臣叫江乙的,有一次見到安陵纏,便問她:“您的先祖為君王立過戰功嗎?”安陵纏說沒有,江乙又問她:“您自己有過功勞嗎?”安陵纏說沒有。江乙說:“我明白了。君王喜歡您,是因為您容貌出眾。用錢財事奉人的,錢財一旦用盡,就會被人疏遠,用容貌來事奉人的,一旦色衰人老,就會被人遺棄。花開自有花落時,等到您容顏衰老時,您認為君王還會寵愛您嗎?”安陵纏馬上明白了,於是趕緊請江乙給出個主意,江乙說:“這也不難,您隻要讓君王知道您甘願為他殉葬就行了。”一年後,江乙見到了安陵纏,便問:“我以前告訴給您的,您給君王說了嗎?”安陵纏笑了笑:“沒有呀。”

又過了一年,江乙找到安陵纏,又問:“我前年告訴給您的話,您讓君王知道了嗎?”安陵纏還是說:“沒有呀,我沒有合適的機會來說呀。”江乙有點生氣了,他想:你安陵纏整天伴陪著君王,出則同車,人則同室,還會沒有說話的機會?於是拂袖而去。

就在這一年,楚共王率兵行獵,聲勢浩大,場麵壯觀。突然一隻發了狂的犀牛向楚共王撞來,等快到眼前了,楚共王把手中小旗一揮,箭手一箭就把犀牛射倒在地,共王哈哈大笑,回頭問安陵纏:“不知我萬歲之後,你將和誰來享受這種快樂?”安陵纏稍忖片刻,然後淚流滿麵,她一把抱住楚共王,哽咽著說:“君王您萬歲之後,賤妾願陪您而死,妾又怎麼能去與別人享樂呢!”楚共王聽了,心裏非常感動,當即就把一塊有三百戶的領地封給了安陵纏,她一生的生活有了保障。江乙知道後,大為感歎:“都知我江乙善謀,不知安陵纏是真正善於等待時機的人啊!”

【闡釋】江乙善謀,安陵纏知時。謀難得,而時更難知。謀在人而時在天,時比謀貴。安陵纏一句話等三年才說;與共王朝夕相處卻隻等共王倍受感動時才說,其用心也細,其為人也智。

呂夷簡巧撤監軍

宋仁宗時,西部邊疆發生戰事,由於宦官德和作軍隊的監軍,大將劉平的指揮經常受到他的阻撓,致使作戰失利,劉平也戰死了。朝中大臣們都追究德和的責任,仁宗於是就把他殺了。後來又有大臣進而提出,是不是把在軍隊中的所有監軍都撤掉。仁宗拿不定主意,因為派宦官到軍隊去作監軍,是他想出來的,這樣可以監視大將們的言行,有利於自己的統治,現在都撤了,又怎麼好呢,不撤吧,這些監軍不學無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況且大臣們已經議論紛紛了。他隻好征求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想了想說:“不必撤了吧,隻要選擇有謀略而又忠厚恭謹的宦官去做監軍就行了。”仁宗覺得有理,就讓他挑選這樣的宦官,呂夷簡搖搖頭說:“皇上,我是一名待罪丞相,況且又沒有與宦官們交往過,對他們沒有什麼了解,實在看不出誰好誰不好。我的意見是命令都知押班去推舉,如果他推舉的宦官不能勝任,就將他和宦官一起治罪。”仁宗覺得可行,就發了這樣一道詔令。都知押班接到推舉宦官的命令,馬上拿著來見仁宗,連連叩頭,請求皇上撤掉軍隊中的全部宦官監軍。仁宗隻好采納了。

【闡釋】殺了一個監軍,其他的監軍仍然存在,如果以德和一人為由而把全部監軍都撤掉,以後軍中出了事,一定會有人說這是由於監軍被撤掉,因而不能出謀劃策的緣故。那時主持撤掉的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呂夷簡的巧妙就在這裏,他的意見明明是堅決撤掉全部監軍。以利於軍隊自由行動,卻不由自己說出來,也不主持撤掉的行動,而是推給都知押班,讓宦官們自己要求撤掉。這既利於國家,又利於個人,可使自己免遭謗議。不能不說是有深謀的人。表麵上,呂夷簡無一言談撤,無一事及撤,實際上,整個過程都在呂夷簡的算計之中,他是不言而應,不動而行。利用了人而卻人不知被利用,實在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