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治療失敗走向成功 1(1 / 3)

第一章 治療失敗走向成功 1

每個渴求成功的人士,都希望能找到一劑治療失敗、走向成功的靈丹妙藥。

也許,您看過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

也許,您也看過拿破侖·希爾的《思考致富》,

也許,您也看過奧格·曼狄諾的《羊皮卷——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想必,您曾被激勵得心潮澎湃,信心倍增,計劃宏偉目標;然而,幾天的激動之後,一切又回到了以前的樣子。

為什麼?

確實,成功學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但是,更多的人卻是學習成功學時似乎成為了超人,而放下書本後,又馬上從雲端跌落,還原為原采的樣子。

成功學似乎成了雞肋。有些人棄之而去,有些人還在痛苦掙紮,成功學已也漸入困境。

知易行難,人人皆知。什麼力量如此的強大,讓人們無法擺脫困境?

習慣!習慣!是習慣的力量!

那麼,何為習慣?

習慣,是行為多次重複後的結果,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據科學家證實,一件行為連續重複21次即可成為習慣(一般也以30天為準),成為習慣即可成為自然,直至終生。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習慣,是“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知識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什麼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願則是“想做”,要培養一種習慣,這三項缺一不可。

習慣是刺激和反應間的穩定連接或關係。人是根據外部環境的刺激作出反應,所以,人的行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由習慣完成了對外部環境刺激的反應。例如,連續3天,您都會無任何特別理由的情況下早晨6點起床,我就可以說,您有6點起床的習慣。

有這樣一個笑話:蚊帳裏有2隻蚊子,一隻喝飽了血,一隻肚子空空,妻子讓當檢察官的丈夫打蚊子,丈夫出手不凡,一掌拍死了那隻喝飽了血的胖蚊子,而對另一隻卻遲遲不下手,妻子問他為何不打,丈夫說:“證據不足。”

您身上有多少習慣?其中多少是好習慣?多少是壞習慣?成功的程度就取決於好習慣妁多少。

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寫壞習慣的拉鋸戰,要能夠創造,就要讓自己的思考習慣、行動習慣、情緒習慣中屬於好的比例與日俱增,壞的比例逐日減少。習慣是人成功的核心。

與成功牽手的7種習慣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但要取得卓越不隻是單一舉動,而是要靠良好的習慣。觀念是態度與行為的根本,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而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成敗,成功其實是習慣使然。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認為,成功人士應當具有以下7個習慣:

習慣1:別指望誰能推著你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原則。

我們常說:“我不會……,因為遺傳……”“我遲到,因為……”“我的計劃沒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滿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正是人能主動積極地創造、實現夢想,來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所以,有效能的人士為自己的行為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自主選擇應對外界環境的態度和應對方法;他們致力於實現有能力控製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無法控製或難以控製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

習慣2:忠誠於自己的人生計劃

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為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將這個書麵計劃稱之為“使命宣言”。任何一個存在的社會組織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階段性地評估以及持續修正和改良。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並把事情做對。

習慣3:做最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覺得有價值並對你的生命價值、最高目標具有貢獻的事情;要少做緊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別人認為需要立刻解決的事。消防隊的最大貢獻應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隻是忙於到處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則。有效能的人隻會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處理的緊急、危機事件,他們將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與效率的平衡。“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左右。要想集中精力於當前的要務,就必須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牽絆,要勇於說“不”。

習慣4:遠離角鬥場的時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鬥場。一般人遇事多用兩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並非自己之失。因此,“雙贏思維”成為人們運用於人際領導的原則。樹立雙贏思維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並致力於合作的協議計劃。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嚐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

習慣5:換位思考的溝通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十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複說:“隻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則。

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要培養設身處地“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有效地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