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投入到幸福的生活中 3(1 / 3)

第十一章 投入到幸福的生活中 3

回歸自然,解放你的心靈

在都市的喧囂裏總有很多人為錢而樂此不疲,似乎獲取金錢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快樂,然而真正有錢的人卻在向往著自然,向往著山青水秀的地方,因為那裏才是釋放你的心靈,獲得真正的快樂的一方淨土。

1融入自然,獲得永恒快樂

有一句話說:“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人是奇怪的動物,他不僅隻要求吃飽而已。人類有靈性、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誌,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和宇宙萬物,自然環境之間有一種密不可分的聯係。像倦鳥要回歸樹林,池魚要回到大海,人在疲倦的時候,也需要回歸自然。在那裏,他找到自己,感受生命的偉大和歡樂。

會和自己相處的人,怎麼過都是快樂的;會和他人相處的人,總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會和自然相處的人,才會獲得永恒的快樂。

(1)享受自然的贈予

這世界夠紛雜的,要造就一種閑庭信步的心境,確實不容易。彌勒是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佛,然後廣傳佛法的。釋迦牟尼也是在樹林中獨修苦行多年,後來在伽耶畢菩提樹下靜坐思維,最後達到覺悟的。看來,樹木森林和佛真有緣份。想要修身養性,達到無論在何時何境都有一種閑庭信步的心境,非得交上大自然這個真誠的朋友不可。

有這樣一個人,他跟上帝有特殊關係。他跑到上帝那裏訴說這個地球對他來說太糟了,要上帝給他造一個天堂。上帝先指著天空中的月亮,問他,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玉盤嗎?他搖搖頭說,他連看都不想看。上帝又指著遠遠的青山,問他,這不是很美麗的景物嗎?他回答說,太平淡無奇。上帝又將蓮花和蘭草指給他看,並問他,這顏色的配合豈不悅目嗎?他爽直地回答說,不。上帝的忍耐性真是無窮的,於是就帶他到水族館去,指著各種各色的熱帶魚給他看,問他是不是覺得有趣。上帝又帶他到樹蔭之下,這時一陣微風吹來,上帝於是問他是否覺得是一種享受。他回答說,並不覺得。上帝又帶他到一處山邊的湖畔,指著水中的微波,鬆林中的風聲,山石的幽靜和湖光的映射給他看,但他依然回答說,這些事物並不能提起他的興致。至此,上帝認為這個他所手創的生物必是一個性情很不平淡,而喜愛刺激的人,所以就帶他到落基山的頂上,到美國西部的大峽穀讓他看那些掛滿鍾乳,生滿石筍的山洞,還有噴泉沙岡,又到尼亞加拉看瀑布,還到喜瑪拉雅山看雪景,到長江看三峽,到黃山看雲霧中的山峰,然後再問他,這地球豈不是個美麗的世界嗎?但他還是覺得不夠好而依然向上帝吵著要一個天堂。於是上帝說:“如此的地球,你還覺得不夠好嗎?很好,我給你找一個處所,讓你看不到行雲和花樹,聽不到流泉,將你幽囚到命終之日。”這個處所就是修道院,這個人就是中世紀清心寡欲的基督徒。失去了自然的贈予,苦行修道的生活有何樂可言?

享受大自然的贈予吧,在哪裏,你能找到永恒的快樂。

(2)融入自然是一種境界

人,隻有擺脫了外界的奴役,回到自然萬物,才可能永保心靈的恬靜和快樂。超於名利之外,官大官小不係於心,錢多錢少無所謂,有名無名不在乎,寄情山水,笑傲林泉,這不是境界低的人所能辦得到的,隻有境界高的人才辦得到,宋朝蘇東坡就是一個例子。

宋神宗熙寧七年秋天,蘇東坡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我國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北宋時期杭州早已是繁華富足、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屬古魯地,交通、居處、環境都沒法兒和杭州相比。

東坡說他剛到密州的時候,連年收成不好,到處都是盜賊,吃的東西十分欠缺。東坡及其家人還時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糧。人們都認為東坡先生過得肯定不快活。

誰知東坡在這裏過了一年後,臉上長胖了,甚至過去的白頭發有的也變黑了。這奧妙在哪裏呢?東坡說,我很喜歡這裏淳厚的風俗,而這裏的官員百姓也都樂於接受我的管理。於是我在閑時自己整理花園,清掃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園子的北麵,有一個舊亭台,稍加修補後,我時常登高望遠,放任自己的思緒,作無窮遐想。往南麵眺望,是馬耳山和常山,隱隱約約,若近若遠,大概是有隱君子吧!向東看去是廬山,這裏是秦時的隱士盧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關,隱隱約約像城郭一樣,師尚父、齊桓公這些古人好像都還存在;向北可俯瞰淮水河,想起淮陰侯韓信過去在這裏的輝煌業績,又想到他的悲慘命運,不免慨然歎息。這個亭台既高又安靜,夏天涼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時常登臨這個地方。自己搞園子裏的蔬菜瓜果,捕池塘裏的魚兒,釀高梁酒,煮糙米飯吃,真是樂在其中。

身在自然山水之中,忘卻世間煩惱,東坡的境界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2遵循自然,舍棄人為束縛

自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人為的去改變它反而隻能帶來壞的影響,籠中的小鳥不再有靈性,關起來的老虎也失去了往日威風,遵循自然,反對人為,古人早已給我們講過了這個道理。

(1)成功於自然

孔子有一次在呂梁遊玩,有一個地方地勢極高,水流落差很大。從高山上飛瀉下來的瀑布有幾十丈高,順勢奔流,遇石激浪,浪花飛濺開來達幾丈遠。看著如此湍急水流,孔子心想,隻怕烏龜、鱉魚也不能在其中遊動了。

就在孔子激賞、讚歎之時,他忽然發現了有一個男子正在水流中揮臂撥水。孔子大吃了一驚,以為這人掉進急流,必死無疑了。於是,孔子立即喊了自己的弟子,順著水流的方向去救人。可是弟子們急急忙忙了一段路,那人卻從水裏鑽出來上岸了。他披著長長的頭發,邊走邊唱著山歌,在堤岸上悠哉遊哉地走著。

孔子便跟上去,問他說:“我還認為你是神鬼水怪什麼的,看清楚了,你不就是個正常人嗎?請問,你蹈水有什麼秘訣沒有?”

那個男人說:“沒有,我哪有什麼秘訣呢。我隻是開始於本然,慢慢地,許多時光過去,我又習慣於自然,最後,自自然然地在水中如履平地一樣。我跟漩渦一起卷進去,又同漩流一道翻出來。我一起一伏,伸手抬腿彎腰仰頭,都順著水的路子去做,而不以自己的意願做,可能,這就是我蹈水的秘訣吧。”

孔子又問:“什麼叫做開始於本然,習慣於自然,成功於自然?”

那男人便解釋說:“我出生在高土上並且安於高地,這就是開始於本來的樣子;成長於水中又安於水中,長於習慣,形成自然;我不知道所以然而然,就是成功於自然。”

孔子喟然長歎。

(2)按自然辦事這就是成功的秘密。

道家主張“人法自然”,儒家主張“民飽物興”和“仁民愛物”,因為隻有人法自然才能胸襟開闊,對萬物抱兼容並收的寬宏態度;隻有民胞物興和仁民愛物,才能發揮愛人及物的博愛精神,才能以平常之心對待人和事和物,一切都合乎規律,合乎自然,如此就順利了。

3領悟自然學習如何生活

我們還應向自然學習如何生活。

在自然界,沒有浪費,所有的東西都在循環。因此我們應學會循環也必須循環。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生命是多種多樣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學會抵製社會向單一文化模式發展,而提倡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

我們向花兒學習應該怎樣生活——每株鮮花都是從種子開始的,你不可能期望種下芙蓉紅的種子能夠長出雛菊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真實的人格是給予我們大家的一份禮物,就像一顆播下的種子一樣。

我們通過觀察生命中的音節,生命的連續性以及生命不可被打破的循環,可以學會從悲傷中恢複過來。

我們從動物那裏看到平等和自由,正如沃爾特·惠特曼說的:“沒有人會不滿足/沒有人會瘋狂地追求一切/沒有人向別人下跪/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們對自然有了一份尊重,對真實的自我有了一份尊重。我們像討厭周圍虛假的東西一樣反對虛假的人際關係。

自然同它無聲的訴說教給我們許多生活的道理。

它能夠認識個人的價值和尊嚴,確定任何人有權決定他們是誰。

它能更加生動,幫你尋找生活的熱情,一種精力充沛的感覺。

它能給人以啟蒙——給你的思想帶去新的光亮,幫你認清虛偽和做作。

它能給人以鼓舞——給你闖蕩世界和建立功績的精力,使生活充滿熱情和友愛,為正義而工作。

它能體現一種真實自我同大我相聯係的信仰,一種聆聽你發自內心的聲音,點燃生命之火,使你同大我能夠相聯結的信仰,一種這樣的心聲能幫你找到生活之路的信仰。

我們完全有理由唱一首自然的頌歌:

為著這最激動人心的一天,

我感謝您,蒼天,

為著這綠樹成蔭,

為著這藍天白雲,

為著使一切自然的萬物

能夠永遠保持它的自然,

死去的我在這一天又重新恢複了生命……

尋覓生命的本源

人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上,沒有絲毫的造作和虛假,這就是生命的來源,它渴望自由、熱愛生命,讓我們熱愛自己吧。

1生命的本質是自由

莊子養生主篇中也有這樣的一句話:

“澤知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薪畜乎樊中。”

意思是說野雞求食不容易,要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要走一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他們寧願如此,也不要被人關在籠子裏,吃喝不必擔憂。

再舒適的監獄,仍是監獄,人心渴望自由,那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