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白 血 病
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白血病病人骨髓和外周血中所出現的白血病細胞已失去正常的形態和功能,具有惡性腫瘤細胞的形態特點。細胞遺傳學研究也證實白血病是造血幹細胞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癌變,其發病規律與其他實體腫瘤相同,不治療在一段時間內必然死亡,因此,人們也常稱之為血癌。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急性白血病病人的典型的症狀為麵色蒼白、發熱、皮膚出血和骨骼(尤其是胸骨)疼痛。發熱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高熱嚴重的可引起敗血症。 慢性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症狀,隨病情進展,可出現乏力、低熱、盜汗、體重減輕等表現,感染和出血情況則較輕。
白血病的症狀
白血病細胞可無限增殖,使正常造血組織受到排擠和破壞,造成各種正常血液成分的減少。白血病細胞進入血流,浸潤破壞其他組織和器官並由此產生一係列的臨床表現,其中貧血、發熱、出血、肝脾及淋巴結的腫大最為常見。發熱和多汗是這種疾病的常見症狀。
1.出現貧血症狀
貧血常為白血病的首發症狀,並且隨著疾病的進展而加重。主要表現為皮膚及粘膜的蒼白、頭暈、乏力及心慌、氣急和多汗。貧血的原因是因為異常的白細胞過度增殖,抑製了正常紅細胞的生成,而且生成的紅細胞的壽命比正常紅細胞也短,即紅細胞的數量和質量都下降,所以病人常常表現為疾病越重,貧血的症狀也越重。
2.出現發熱現象
絕大多數白血病病人有發熱現象。發熱時熱型不定,低熱或高熱,多數為反複不規則。大部分白血病的病人雖然外周血中白細胞數量很多,但這些細胞大多沒有正常白細胞的抗感染作用。白血病細胞的大量增殖引起正常的粒細胞減少,使病人易受細菌和病毒等致病因子的感染引起高熱。感染以上呼吸道、口腔、泌尿道、肛門及皮膚的感染為多見。發熱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在病人體內存在大量血液腫瘤細胞,這些腫瘤細胞本身能刺激機體產生一係列的發熱物質或細胞壞死,引起機體發熱。
3.出現出血現象
白血病患者出血的程度輕重不同。以皮膚、齒齦、口腔粘膜及鼻粘膜最為常見。皮膚和粘膜出血的特點是出現數量不等的紫紅色的瘀點或瘀斑,壓之不褪色。如果沒有新的出血,這些瘀點和瘀斑大約在一周內逐漸變淡消退,但病人常常表現為舊的出血點剛剛消失,新的出血點又出現,有新舊交替出現的特點。病人的結膜和眼底血管亦可出血,有時可影響視力,有視物不清或黑色、暗紅色的影子。嚴重者可發生內髒出血,如顱內、胃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月經出血不止。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血小板減少,同時也和凝血因子的減少、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白血病細胞對血管的浸潤破壞等因素有關。
4.白血病細胞浸潤
白血病細胞浸潤體內其他組織所引起的症狀有:
(1)肝、脾、淋巴結腫大
腫大的肝、脾質地中等偏硬,脾腫大於肋下捫及,可達臍部,甚至可達盆腔,部分患者有壓痛。淋巴結腫大為全身性,但以頸部、頜下及腹股溝處為多見。
(2)骨關節疼痛
白血病細胞浸潤破壞骨皮質和骨膜時可以引起疼痛。如發生骨髓壞死,骨痛可劇烈。胸骨壓痛對白血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關節疼痛局部常無紅、腫、熱現象。
(3)神經係統的浸潤可出現腦膜炎、腦瘤、腦積水等表現
如頸部僵硬、頭痛、視物不清、噴射樣嘔吐、抽搐、偏癱、意識喪失等等。有時可有脊髓浸潤出現截癱。
(4)睾丸、胃腸道、肺、皮膚、牙齦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可引起相關症狀
合並綠色瘤可有眼球外突。如果出現上述各種症狀,隻要到醫院作血液常規化驗及骨髓細胞學檢查,很容易確診。
白血病的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至今不明,但許多因素被認為與白血病的發生有關,主要包括病毒、遺傳因素、放射、化學毒物或藥物等因素,而且可能為綜合性因素。
1.病毒因素所致
已證實雞、小鼠、貓、牛和長臂猿等動物的自發性白血病組織中可分離出白血病病毒。人類白血病病毒學研究已有數十年曆史,但至今隻有成人T細胞白血病肯定是由LT細胞白血病病毒-1引起的。這種病毒具有傳染性,可通過性交和輸血傳播,也可通過乳汁母嬰傳播。
2.放射因素所致
電離輻射致白血病作用比較肯定,發病與放射劑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關。一次大劑量或小劑量多次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治療性全身照射或核輻射意外,特別是骨髓受到照射,可致骨髓抑製和免疫抑製,照射後數月仍可看到有染色體的斷裂和畸變,爾後可誘發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病前常有一段骨髓抑製期,潛伏期2~16年或不足一年。診斷性照射是否會致白血病尚無確切依據。孕婦胎內照射可增加出生後嬰兒發生白血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