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耳朵?(1 / 2)

第一章 耳朵

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它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中耳介於外耳和內耳之間,是傳導聲音的主要器官。

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人們的聽覺是靠耳朵完成的。耳朵的三個構成部分——外耳、中耳、內耳,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缺一不可。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構成。耳廓能將外界的聲音收集起來,通過耳道向內傳遞給中耳;中耳內有鼓膜和聽骨鏈,鼓膜是一個圓形的很薄的膜,耳道送進來的聲音引起了鼓膜的振動(聲音實際是一種振動的波,即聲波,如果附近有放炮聲,能引起我們的窗戶紙振動,這是聲波的作用),由於鼓膜的振動向內繼續傳遞給聽小骨,每隻耳朵內有三塊聽小骨,大的像一粒大米,小的約一粒高粱,它是人們身上最小的骨頭,這三塊聽小骨由於形狀的巧妙,也叫做聽骨鏈,它能隨鼓膜送來的聲波振動,而且這個振動由於是鏈結構,所以能夠將聲波放大;聽骨鏈的振動又繼續向內傳遞給內耳的耳蝸,耳蝸因形狀像蝸牛一樣而得名,它附有若幹長短不等的聽毛,能根據聽小骨的振動分辨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和音質,能分辨出音樂聲、貓叫聲(音質),能分辨出某個人的講話聲(音色),各種聲音通過耳蝸的分辨後,最終傳遞給大腦的聽神經,完成了聽的全過程。

總之,人的耳朵是將外界的聲波,通過外耳和中耳的振動、傳遞、再振動、再傳遞,最終傳送給聽神經,任何部分發生故障,都可能致聾。

聲音在傳入內耳之前,任何一點受到阻礙都會引起聽力下降,這種聽力下降叫傳導性耳聾,如外耳道耵聹栓塞、癤腫、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

耳朵不宜掏

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掏耳朵,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害處,而且也是很危險的。

人的外耳道皮膚含有耵聹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為耵聹,俗稱“耳屎”,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幹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結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容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癤腫、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經常掏耳朵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利於細菌生長。外耳道皮膚受破壞,長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會越來越多。

長期掏耳朵慢性刺激還可能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另外,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約0.1毫米,比紙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時稍不注意,掏耳勺就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

耵聹平時借助人的頭部活動、咀嚼食物、張口等動作多可自行排出,如果耵聹過多、過大或影響聽力,應到醫院就診檢查。

兩性的聽力誰強誰弱?不可能予以明確回答。根據最新研究表明,女人容易從寂靜中分辨出高音調,而男人則能較好地辨別聲音從何處來。在女性排卵期間聽力最敏銳。

常戴耳機損害聽力

常戴耳機會對聽力造成嚴重的損害。因為戴耳機使外耳道口處於封閉狀態,聲壓無緩衝和回旋餘地,能直接損害聽覺功能。日本醫學家對一些熱衷於聽立體聲耳機的青少年進行聽力測驗,發現他們中間年齡越小,收聽的音量越大,音響越高,時間越長,則對聽力的損害程度也越嚴重。連續每天使用超過2小時即可使聽力遭到明顯損害。

配戴耳機致聽力損害的原因,主要是因其會破壞耳蝸基底膜上的毛細胞。當聲波振動到毛細胞,上麵的“聽毛”即可發生彎曲、變形、刺激聽神經纖維,並傳到大腦皮質顳葉,才能產生聽覺。因此毛細胞是聽覺反射弧上的重要環節,如果毛細胞遭受損傷或破壞,聽力就會出現障礙,甚至產生全聾的惡果,因為毛細胞受損後無法修複及再生。專家研究認為,由於強音引起聽力損害,雖然青少年時期表現並不明顯,但步入中年以後就顯得十分突出了。

經常戴耳機除損傷聽力外,還能引起頭暈、頭痛、煩躁不安、精力不集中、精神緊張、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一係列綜合症。

常戴耳機者尤其是青少年,對使用耳機應有所控製。使用耳機時聲頻應調到可聽見最小音量,連續使用時間不宜超過一小時。不使用最好。

耳機的聲頻通常是115分貝或更高,而人們經常處於90分貝以上環境,易形成聽覺疲勞,久而久之則造成聽力損害。

耳朵進水怎麼辦

由於水有一定的張力,進入狹窄的外耳道後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兩段,又由於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與鼓膜之間產生副壓,維持著水屏障兩邊壓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動流出。有時外耳道內有較大的耵聹阻塞,則水進入耳道後更易包裹於耵聹周圍而不易流出。耳內進水後會出現耳內閉悶,聽力下降,頭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們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來。有人甚至用不幹淨的夾子、小鑰匙等掏耳,這樣雖然可僥幸將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損傷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導致耳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