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語言的突破 2(1 / 3)

第九章語言的突破 2

講話要分場合

說話直爽,常被人們當作一種優點。但在生活中,卻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直來直去的人,有的人處處受到歡迎;而有的人卻處處得罪人,人們都不願意與他交往。

這就涉及到講話的方式方法問題。必須要弄清楚的一點就是,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隻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說話直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白,毫無惡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台,麵子上過不去,一時難以接受。對方的自尊心被傷害,當然會對你有意見。

再有一種情況,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說話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抵消前麵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很直,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傷害他。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麼不以好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後議論別人——即使你的領導已主動開了頭。

有一天,劉科長突然問小趙:“你覺得魏某這個人怎麼樣?”

一時間,小趙不知道如何應答才好。

這是關於人格性情的問題,如果回答,無疑是背後說人閑話了。

中國有句俗話:“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後說人。”這個意思就是說,別人有缺點有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麵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萬別當麵不說,背後亂說,這樣的人,不僅會令被說者討厭,同樣也會令聽說者討厭。

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後說過別人,隻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肯定不會是受歡迎的人。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想:“這次你在我麵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麵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裏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麵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情況,把握好應對的分寸。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慎重地判斷詢問者的意圖

被詢及對他人的意見時,答不出來實在令人傷腦筋。若是針對人格評價的問題,必須得慎重處理。

首先的要訣是掌握對方的意圖,觀察詢問的心意是屬於哪一種類型,比如:

第一種類型:隻是靈機一動的發問。

第二種類型:為了確認自己的見解。

第三種類型:對自己的看法不確定,想參考你的意見。

第四種類型:為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而詢問你的意見。

第五種類型:故意在你們之間造成對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縱你們。

判斷妥當之後,再考慮如何應答。

如果是屬於第一種類型,說法、口氣都會比較輕鬆,不難立刻判斷出來。自己隻要順水推舟,把話題轉向就可以。有問題的是其餘四種類型。

(2)先做不解狀,觀察對方的反應

無論任何一種情況,都先做不解狀地側頭沉思,迅速觀察對方的反應。

“嗯,他是個好人吧……”

對方若是這樣反應的時候,是屬於第三種類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會兒之後,不妨反問科長:“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試探他的反應。

如果是第二三種情況,上級應該會說:“我個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樣,就表示同感。否則,就把自己認為不同的地方陳述出來。

談論別人的缺點,也應僅止於大家都認同的地方。

(3)注意“危險信號”

如果上級說:“我隻跟你說。”則屬於第五種類型的幾率相當大。

假使你對該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對上級說:“這些話隻跟您提而已……”隨意地就大發議論的話,正中上級下懷。你所說的話會立刻傳入該同事的耳中。

對於第五種類型的應答法,隻要假裝一概不知,願聞其詳的表情就可。

(4)要謹言慎行

針對不同的對象,語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運用得貼切,恰到好處。對自己的言談舉止,也一定要小心謹慎,特別是不要觸動對方可能禁忌的話題。至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不要說大話,過於賣弄自己。

誇口、說大話、“吹牛皮”者,常常是外強中幹,其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引起大家對他的關注,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朋友、同事相處,貴在講信用。不能辦到的事,胡亂吹噓會給人以巧言令色、華而不實之感。

過於賣弄自己,顯示自己多麼有才華,知識多麼淵博,對方會覺得相形見絀,感到難堪,這也不利於雙方的交往。

②不要喋喋不休地訴苦,發牢騷。

內心有痛苦、積怨、煩惱、委屈,雖需要找人訴說,但不能隨便地在不太熟悉的、不太親密的人麵前傾訴。一是對方可能沒有多大興趣;二是不了解你的實際情況,很難產生同情心;三是可能誤解你本身有毛病、有缺點,所以才有這麼多的麻煩。你的發泄若招致對方的厭倦,就極為不妙了。所以,要保持心理上的鎮定,控製自己,力爭同任何人的談話都有實際意義。

③在別人失意時,不要談自己的得意事。

處在得意日,莫忘失意時。他人向你表露失落感,傾吐心腹事,本意是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你若無意中把自己的自滿自得同朋友的倒黴、失意相對比,無形中會刺激對方的自尊,他也許會認為你是在嘲笑他的無能,這樣的誤會很難消除,所以講話千萬要慎重。

④不要用訓斥的口吻。

朋友、同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不能自以為是,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盛氣淩人的訓斥會刺傷對方的自尊心。這種習性將使你成為孤家寡人。人類有一種共同的個性,沒有誰喜歡接受別人的命令和訓斥。不要自以為是,要為別人保住麵子。

⑤不要揚人隱私。

任何人都有隱私,在心靈深處,都有一塊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領地。現代人極為強調隱私權。朋友出於信任,把內心的秘密告訴你,這是你的榮幸。但是你若不能保守秘密,則會使朋友傷心,同事怨恨。隱私是人的心靈深處最敏感、最易激怒、最易刺痛的角落。當麵或背後都應回避這類話題。

⑥不要中間把話題岔開或轉開。

話題被打斷,會讓對方產生不滿或懷疑的心理。或者認為你不識時務,水平低,見識淺;或者認為你討厭、反感這類話題;或者認為你不尊重人,沒有修養。如此,雙方便無法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⑦不要滔滔不絕地談對方生疏的、不懂的話題。

你所熟悉的專門的學問,對方不懂,也沒有興趣,就請免開尊口,滔滔不絕地介紹這方麵的內容,對方會產生錯覺,或認為你很迂腐,或認為你在賣弄,或覺得你是在有意使他難堪。

⑧出現爭辯時,不要把人家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當將要陷入頂撞式的辯論漩渦之中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繞開它。針鋒相對、咄咄逼人的爭辯隻能屈人口,不能服人心。被你的雄辯逼迫得無話可說的人,肚子裏常會生出滿腹牢騷、一腔怨言。

不要指望僅僅以搖唇鼓舌的口頭之爭,便可改變對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見。你爭勝好鬥,堅持爭論到最後一句話,雖可獲得表演勝利的自我滿足感,但並不可能令對立方產生好感,所以在交談中,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盡量給他人留麵子

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這時,你要勸說別人從他的立場上改變到你的立場上。如果說話不當,就會使別人下不了台階而沒有麵子,甚至有可能使別人惱羞成怒,與你發生爭執。

例如,在某商店,一位40歲左右的婦女,手裏拿著一瓶果醬。滿臉怒容地朝服務員小姐走過去,大聲說道:“我兒子到你們這買的果醬,怎麼分量差這麼多?”服務員小姐禮貌地從這位婦女手中接過果醬,看了一會,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於是,微笑著對那位婦女說道:“實在是對不起,不過您兒子可能又長胖了,不信您回去稱稱他的體重去看看。”這位婦女一下子明白過來,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偷吃了果醬,於是連忙和服務員聊了一下別的商品。服務員也微笑著向她解釋,氣氛變得很融洽。假如那位服務員直接說:“是你家兒子偷吃了果醬。”那位婦女麵子上一定下不了台,說不定會與服務員爭吵起來。

一般來說,除非有的人已經做出了許諾和決定,而不願改變自己的立場外,大多數人還是會很高興地改變其觀點轉而同意你的觀點的,隻要你的勸說有理而且得體。精明的勸說者往往知道怎樣使門開著,以便對方能從他以前的立場上改變過來而又不失麵子。

有兩種方法可以借鑒運用。

一種方法是假定別人在一開始沒有掌握事實的全部。這時,你可這樣說:“當然,我完全能夠理解你為什麼這樣想,因為當時你還不完全知道其中的細節。”如果對方錯了,你最好幫他從錯誤中找借口。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不管是誰,都會這樣想的。”

或者,你這樣說:“開始,我也是像你這麼想。不過後來,我偶然知道了這些資料,因此我的想法才得以改變。”

第二種方法是你建議以某種方式,讓對方的不同意見轉移到別人頭上。

例如:一位女顧客在某商場購買了一套西服,回家穿後,丈夫有點不大喜歡這種顏色。於是,這位女顧客急忙包好,幹洗後拿到商店去退貨。她對服務員保證道:“這件衣服決沒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