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消化係統疾病 2(1 / 3)

第四章消化係統疾病 2

痔瘡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概念及流行病學情況痔瘡,是人類特有的常見病、多發病。據有關普查資料表明,痔瘡等肛門直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痔瘡占所有肛腸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內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發病率為67%,男性的發病率為53.9%,以女性的發病率為高(由於女性患者一般不願接受痔瘡治療,故部分臨床治療痔瘡的統計數據顯示,男性痔瘡患者多於女性);任何年齡都可發病,其中20~40歲的人較為多見,並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說。其發病原因頗多,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從而影響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髒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曲張、隆起、靜脈壁張力下降而引起痔瘡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下行遲緩或因習慣性便秘,從而壓迫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也可導致痔瘡發病率增高。據臨床觀察及統計普查結果分析,不同職業患者中的患病率有顯著差異,臨床上機關幹部、汽車司機、售貨員、教師的患病率明顯較高。

2.相關解剖肛門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於體外的出口,齒線為其交界處。直腸上端在第三骶椎水平麵,為乙狀結腸的延續部分,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與肛管相連接,全長約12厘米。肛管長約3厘米,其下界為肛門緣,通於體外;上界為齒線,與直腸相連接。肛管周圍有內、外括約肌環繞,可防止大便失禁。直腸黏膜與肛管皮膚之間形成一條不整齊的齒狀的交界線稱為齒線,是重要的解剖標誌。齒線的上下結構有顯著不同。齒線以上為直腸,表麵覆以黏膜;齒線以下為肛管,表麵覆以皮膚。動脈供應,齒線以上為直腸上動脈;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靜脈回流,齒線以上通過直腸上靜脈叢入門靜脈係統;齒線以下通過直腸下靜脈叢入下腔靜脈係統。淋巴回流,齒線以上流入腰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齒線以下流入腹股溝淋巴結。神經支配,齒線以上為植物神經支配,痛覺不敏感;齒線以下為脊神經支配,痛覺敏感。由於齒線上下解剖結構不同,所表現出的病症也有明顯的差異,了解這些特點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二)病因病理

1.中醫學痔的發生,不單是由於局部原因,還與全身髒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具體如下:

(1)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酒色過度,濕熱內生,下注大腸所致。

(2)由久瀉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婦女妊娠而引起陰陽不和,關格壅塞,經脈流溢,滲漏腸間,以致衝發為痔。

(3)由外感風、濕、燥、熱之邪下衝肛門所致。

(4)由內傷七情,熱毒蘊積,氣血壅滯下墜,經絡不通而淤滯結聚於肛門,以致衝突為痔。

2.現代醫學

(1)解剖學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於下部,由於重力和髒器的壓迫,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直腸靜脈及其分支缺乏靜脈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淤積。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容易受糞塊壓迫,影響血液回流。靜脈又經過黏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屈曲。

(2)遺傳關係:靜脈壁先天性薄弱,抗力減低,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因而逐漸擴張。

(3)職業關係: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遠行,影響靜脈回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髒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淤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飲食不節:肛門部受冷、受熱、便秘、腹瀉、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影響靜脈血液回流,以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

(5)肛門靜脈壓力增高:因肝硬變,肝充血和心髒功能代償不全等,均可使肛門靜脈充血,壓力增高,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6)腹內壓力增加:因腹內腫瘤、子宮腫瘤、卵巢腫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飲食過飽或蹲廁過久等,都可使腹內壓增加,妨礙靜脈的血液回流。

(7)肛門部感染:痔靜脈叢先因急慢性感染發炎,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擴大曲張,加上其他原因,使靜脈曲張逐漸加重,生成痔塊。

(三)分類及相應表現

現對痔的分類,則根據痔發生的部位和症狀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

1.內痔位於齒線以上,由痔內靜脈叢擴大和曲張而形成,表麵蓋以黏膜。平時隱蔽在肛內,排便時輕者便血,重者脫出肛門外。內痔以出血和脫出為主要症狀,多為無痛軟性腫塊,長期反複出血,可引起嚴重的貧血。內痔是諸痔中發病率最高的常見病,多發於肛門右前、右後和左側,常稱為母痔;在其餘部位發生的痔,則稱為子痔。

根據內痔的病理變化和發展程度的不同,臨床上常分為三型和三期。

(1)三型分類

①血管腫型:由毛細血管增殖和擴張而成,外形如楊梅,表麵粗糙或光亮,呈鮮紅色,黏膜較薄,觸之柔軟而易出血。

②靜脈瘤型:為靜脈叢屈曲,痔核內可有血栓和擴張成球狀的靜脈瘤,表麵黏膜較厚而帶光澤,呈紫紅色,不易出血。

③纖維腫型:由於反複脫出、擦傷和炎症刺激,使內痔結締組織增生,表麵黏膜纖維化而變硬和富有彈性,呈蒼白色,不易出血。

(2)三期分類

①一期內痔:除大便帶血、滴血或射血外,無其他自覺症狀。窺鏡下可見黏膜呈大小不等的結節狀,質軟,色紅;指檢時,按之柔軟,黏膜表麵很薄,大便時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帶血或滴血。因痔核體積小,故不脫出肛外。

②二期內痔:有間歇性便後滴血史,感染時則有肛門脹痛、墜脹和裏急後重等症狀,痔核較大,排便時脫出肛外,但便後能自行複位。窺鏡下可見黏膜變厚,痔核表麵呈紫紅色,並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時,因糞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

③三期內痔:痔核體積增大,有結締組織增生,黏膜變厚,暗紅色,表麵粗糙。脫出後不能自然複位,需用手推回或平臥後始能複位。若痔核經常脫出,就會引起括約肌鬆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時,都可能脫出。如脫出後未能及時複位,由於括約肌痙攣、擠壓,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腫脹,內有血栓形成,甚者壞死,疼痛劇烈,此為嵌頓性內痔。如表麵發生潰爛壞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劇烈疼痛外,還會出現發燒、小便困難,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潰爛痔核表麵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狀。患者由於反複出血,還會產生繼發性貧血,有時血紅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因此,凡原因不明的貧血病人,應注意檢查有無內痔。

(3)症狀內痔初起時,症狀不明顯,僅在體格檢查時,才被發現。但隨著痔核逐漸增大,症狀亦會逐漸加重。常見內痔的症狀如下:

①便血:排便中或便後出血,色鮮紅,有時大便表麵附有少量血液,或將手紙染紅,有時為滴血或射血。由於糞便擦破黏膜,或因排便時過於用力,血管內壓力增高,以致曲張靜脈血管破裂,便時則有噴射狀出血。如長期反複出血,或多次大量出血者,還可引起貧血。

②脫出:由於痔核體積增大,排便時受到糞便的擠壓,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脫出肛外,有時是1~2個痔核同時脫出,有時是全部痔核並帶有直腸黏膜一齊脫出。最初僅在排便時脫出,便後能自行複位。症狀較重者,脫出後需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方能複位。症狀更嚴重者,除排便時脫出外,凡用力、行走、咳嗽、噴嚏、下蹲等,都可能脫出。脫出的痔核,極易受感染,每因發炎、水腫、疼痛而發生嵌頓,以致複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