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飲食結構合理更養生(1 / 1)

第一章飲食結構合理更養生

科學飲食很重要

飲食結構是飲食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營養平衡的物質基礎。沒有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就不可能達到營養平衡。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營養平衡也就是飲食平衡,營養平衡是建立在飲食平衡的基礎之上的,合理的飲食結構首先是以營養平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就是要在符合人體健康的前提下,把各類食品合理搭配,滿足人的生育、生長、發育和生活勞動的需要。

食物是人體必需營養的最佳來源,隻有建立科學的飲食結構,才能保障飲食的科學、合理。

如何做到飲食結構合理

食物多樣化,穀類為主

各種各樣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沒有一種食物能供給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每日飲食必須由多種食物適當搭配,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穀類食物是我國傳統飲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它提供人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在各類食物中應以穀類為主,並需注意粗細糧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水果和薯類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其他活性物質。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機酸及果膠等又比蔬菜豐富。豐富的蔬菜、水果和薯類的飲食,對保護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預防某些癌症等均有重要作用。

常吃奶類、豆類及其製品

奶類除了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外,含鈣量較高,利用率也高。我國居民飲食中鈣含量普遍偏低,我國嬰幼兒佝僂病患者也較多,這和飲食中鈣含量不足有一定關係。豆類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以及B族維生素,加工成豆製品後更易消化。因此,應提倡常吃豆類及豆製品。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肥肉和葷油為高熱能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且是導致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

飲食宜清淡少鹽

飲食不應太油膩、太鹹或食用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及油炸、煙熏食物。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除食鹽外,還應少吃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以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因為吃鹽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病的危險。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會導致肥胖,反之則會造成消瘦。體重過高易得慢性疾病,體重過低可使勞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都是不健康的表現。應保持進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體力活動較少的人應適度運動,使體重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

飲酒要限量

白酒除能量外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製地飲酒,會使食欲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的現象,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增加了高血壓、中風等危險。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孕婦和兒童應忌酒。

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泥汙、雜質,沒有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要求的食物。進餐時還要注意衛生,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衛生狀況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