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財富故事 2
玩熱帶魚玩成小老板
誰會想到,買幾條熱帶魚回家,不但能夠增添樂趣,還能變買為賣,在玩中賺一筆。其實,無論做什麼,隻要多用心,多實踐,離賺錢也就不遠了。
小文30出頭,在車間做維修工,單位屬於那種“餓不死也肥不了”的企業,每月旱澇保收也就800元,最苦悶的是上班閑著,下了班無事可幹。3年前一次逛市場,他瞅準了青石橋的熱帶魚。
養魚使生活多情趣。但魚價也令普通人咋舌,高檔的金龍、銀龍、七彩神仙售價數千上萬,一對銀龍仔魚,起碼1000 元。中檔的如鳳凰、接吻魚、地圖、虎頭鯊,一般也要數十元一對。
每天下班,小文就忙著研究這些寶貝,有時半夜起床還悄悄觀察魚兒。熱帶魚對水、餌食甚至水草要求都很高,家庭養魚一般不易成活。雖然很小心,但還是出了事。一次,一條雌性虎頭鯊病怏怏地躺在水麵,請來的專家告訴他,是感染了一種病,需要更換水族箱,否則肯定傳染其他魚兒。
有了這次教訓,小文專門買了幾套關於熱帶魚的書。他說:“養魚的每一項都有學問,隻有多向書本和專家討教。”對挑選水族箱、砂石、采集或購買餌食、每日投餌量、抗病災等,他更加上心。
真正結果的時候,是“魚媽媽”們產下第一批孩子後。第一次賣出大小6對熱帶魚,居然相當於自己半個月的工資。以後,“孩子”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多,水族箱的規模更大了。
第二年,小文租了房子。第三年,他已經在市場上有了一間熱帶魚鋪麵,帶了徒弟,成了遠近聞名的“魚”老板。
理財專家自己如何理財
小劉是某銀行財富中心的財富經理,主要工作就是幫別人理財。很多人不禁好奇:從事理財工作的他自己是如何理財的呢?
小劉學會理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5年前,剛參加工作時,他每月掙的工資都交給媽媽“看管”,自己花錢再向媽媽要,基本上處於“無財可理”的狀態。沒過多久,小劉覺得自己不夠自立,同媽媽商量自己來“管錢”,媽媽欣然同意。從那後,小劉的理財生涯正式開始。起初,他還沒有理財的概念,每月工資花剩下的就存在銀行裏,可以拿到一點點利息。
後來,他覺得自己花錢太沒有計劃性,一年下來並沒有太多節餘,於是製定消費計劃,每月強製自己儲蓄一定的比例。這樣一年下來,小劉發現效果頗佳。
由於在銀行工作的緣故,小劉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比別人更多的理財知識和產品。他發現單靠儲蓄理財收益較低,不能有效達到“錢生錢”的目的。於是他把自己的資產進行了重新配置。
他把 50% 的錢用來做定期儲蓄,這樣可以保證一半資產處於安全狀態;剩下的錢分散在保險、股票、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彙理財產品上。高風險投資和低風險理財相搭配,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方麵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另一方麵也可以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比如,一旦股票行情不好,小劉還可以從其他的理財方式中獲利,而不會毫無退路。
小劉也很看中房產投資的價值。去年,他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全部拋出,首付 10 萬元買了一棟 120 平方米的房子。小劉在銀行做的是公積金貸款,這樣貸款利率就比普通商貸低了一個百分點,他每月的月供是 1500 元。同時他把市區自己的一套 3 居室出租了兩間,每月可以收到 2000 元的租金,這樣“以租養貸”之後他還能有盈餘。
消費刷信用卡是小劉的一大習慣,他的錢包裏裝著兩張設定了不同還款日期的信用卡。他說,用信用卡消費,利用銀行的免息期還款,一方麵大大緩解了現金消費壓力,另一方麵還可以增加自己在銀行的信用。何樂而不為呢?
談到未來兩年的理財計劃,小劉表示,兩年後想買輛車,但買車一定要現付,不貸款。因為車貸的利率很高,而且車的價格在不斷下降,當然,小劉也完全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一個打工仔投資基金的故事
現代人要學會投資理財。不要讓你的錢在家裏閑著,要學會讓你的錢生錢。
李強是一個在北京打工多年的農村青年,以前並沒有那種滾瓜滾雪球式的理財觀念,隻知道用儲蓄的方式把錢存入銀行。
那是2003年的一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一位推銷保險的年輕人塞給李強一遝厚厚的資料,還說星期天在保險公司二樓組織保險推介會。李強抱著好奇的心態,按時到會。在會上有一個經理說:“現代人要學會投資理財。不要讓你的錢在家裏閑著,要學會讓你的錢生錢。比如買保險,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等。”這一次保險推介會使李強很受啟發,決心學習投資理財。然而,究竟怎麼個理法,李強還不清楚,但他明白:一切要從頭開始。
從此以後,李強隻要一有時間就到書店買一些投資理財的書看。現在的政策放開了,有不少賺錢之道,但對於李強而言,有些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何況他隻是初中畢業。經過自己反複思考,最後李強決定投資基金。他為什麼決定投資基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