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樹立威信,讓下屬擁戴你 2(1 / 3)

第七章 樹立威信,讓下屬擁戴你 2

巧妙化解下屬之間的矛盾

對於領導來說,所有的下屬都應該為自己所用,所以領導對下屬就不應當厚此薄彼,而應當一視同仁。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下屬之間發生矛盾,領導就應當妥善地為他們化解。因為下屬不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整個組織的利益的,所以化解下屬之間的矛盾的能力也是領導能力的重要體現。

三國時期,東吳大將甘寧在歸降孫權之前曾經殺死了淩統之父淩操。在這種情況下,淩統對甘寧就懷有怨恨之情。在孫權奪取合肥之後,曹操親自率兵來救,這時候孫權想要給曹操來一個下馬威,錯錯曹操的銳氣,淩統請命說:“我願意帶領三千人當先出戰。”這時候甘寧就說:“我隻要一百個勇士就夠了,何必三千人?”淩統當即大怒,兩個人就爭執起來。其實孫權聽到甘寧說要一百人就夠了,很高興,但是這時候卻說:“操兵勢大,不可輕敵。”遂派淩統帶領三千人出戰。

淩統去後,孫權就對甘寧說:“你和公績(淩統的字)都是我的愛將,你們之間本來就有一些矛盾,你年長幾年,我希望你們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共同對抗操兵。”甘寧聽後低下了頭。當晚,甘寧果然帶了一百人去劫曹營並大獲全勝。次日,兩軍對陣,淩統看到甘寧立了功,又踴躍請戰,便與曹軍大將樂進交戰。在戰鬥過程中,曹休暗放冷箭射中淩統的馬,淩統摔在地上,樂進趁機舉槍來刺,這時候吳軍中一支箭射出來,正中樂進麵門,淩統得救。回到陣中,淩統趕忙詢問是哪位將軍救了自己,孫權笑著說:“正是甘寧將軍啊!”從此兩個人從殺父之仇變成了生死之交。

在二將關係轉換的過程中,孫權的做法看似平常,其實很有學問。在二將較勁的時候,他並沒有打壓哪一方,而是給予雙方充分表現的機會,同時對情緒相對緩和的甘寧做了工作,很自然地使二將由爭功而轉變為互助合作。直到最後,孫權才出麵對淩統說是甘寧將軍搭救了他,使淩統也明白了自己的意願。

這就是一種領導的藝術,要做一個好領導,就必須要使自己的下屬團結起來。因為下屬都是你的左右手,團結起來才能保證整體力量的強大;下屬之間內耗,互相拆台,那麼最終會損害整體的利益。如果領導對下屬之間的矛盾處理不當,就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如果某些極端的下屬將問題擴大化,反應到你的上級部門,這無疑是對你的領導能力的質疑。因此,在下屬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領導通常應當通過以下一些方法進行化解。

——公正公平

下屬都是自己的幫手,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是都有一定的道理的,隻是雙方在某一問題上結了一個小結。所以在處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宜偏私,找出各方有道理的地方,然後順藤摸瓜,了解矛盾的焦點所在。找到焦點之後,你可以組織雙方坐在一起,共同談一談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問題就是鬱結而成,如果攤開了,反而覺得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的。

——“引”咎自責

也有一些矛盾是雙方都有道理,都有困難,甚至矛盾不是雙方之間的,而歸根結底是工作上的,這時候領導就有必要調整一下工作安排,親自來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並當雙方的麵表示是自己的工作沒安排好。這樣雙方就會感覺到內疚,同時也會十分感激領導。這時候你再分別指出雙方之間的優點,反而會增加雙方之間的好感,促使他們團結起來。

——“冷卻”處理

當雙方發生矛盾的時候,可能在氣頭上就衝到你的麵前找你說理,這時候即便你客觀地指出誰對誰錯,也一定會得罪錯誤的一方。所以你最好不要立即表態,而是要告訴雙方你需要再了解一下情況,讓他們先去做其他事情。在冷卻的過程中,雙方也會自我反省,等到火氣下去了,你再出麵評判,雙方就會更容易地接受你的勸解。

——交由一方解決

這種方法看似偏心,但事實上反而能夠實現對雙方的籠絡。你要找理虧的一方,或者成熟的一方,告訴他你希望雙方和好的願望。這時候該下屬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信任,所以會努力按照你的意思去解決,即便再遇到另一方的挑釁也會有所忍讓。而對於另一方,你就可以給予更多的包容,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維護他,因而也會對你心存感激。等到雙方矛盾解決的時候,你可以給予雙方會心一笑。

鼓勵比批評更有效

在中國古代,對孩子的教育講究嚴格要求,提倡“不打不成材”,“嚴師出高徒”的方法。但是在今天的教育方式中,鼓勵已經成為教育小孩的首選。因為人們在教育中逐漸發現:鼓勵會增長其興趣,促進其能力的迅速提升;但是批評卻有可能讓他灰心喪氣,打消他的積極性。

約翰一直為他成功培養兒子畫畫的興趣而自豪。妻子從小就讓兒子學習畫畫,開始兒子很感興趣,可是到五六歲的時候,兒子厭煩了這種遊戲,於是妻子經常責罵兒子,可是沒有作用。有一天,約翰回家看到兒子的畫的飛機,知道他是為了應付媽媽而畫的,但是約翰卻對兒子說:“兒子呀,你這個飛機畫得太好了,就像真的一樣。”看到兒子很高興,約翰接著說,“要是旁邊再有幾朵白雲,那就說明飛機是在天上飛的。”兒子高興地在飛機旁邊畫起了雲彩。

過了一會兒,媽媽走過來檢查任務的時候,覺得兒子很用心,畫得比從前好許多,便也誇獎道:“兒子,你畫的真好,我就知道你一定會畫得很好的。”從此,兒子又逐漸找到了畫畫的興趣。現在,兒子都上學了,但還是一定會抽時間來畫畫的,而且越畫越好。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鼓勵比批評更有效。成年人其實也和孩子一樣,領導喜歡下屬的恭維,下屬也希望聽到領導的表揚。當下屬受到領導的表揚甚至獎勵的時候,就會增加自己的自信和工作積極性。雖然批評可以指出下屬的錯誤,也有利於下屬的進步;但是如果批評過多,下屬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從而造成怠惰。如果領導采用鼓勵的方法來指導下屬工作,將批評也轉化為鼓勵基礎上的指導,下屬的各項工作能力肯定會得到迅速提高。因為鼓勵對於員工具有以下幾種意義。

——鼓勵可以增強下屬的自信心

下屬經過一個階段的工作,肯定有其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領導有責任引導下屬向進步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領導對下屬進步之處給予明確和鼓勵,讓下屬明白自己的方向和能力,從而對工作充滿信心。至於不足之處,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問題,可以在鼓勵進步的同時提出來。下屬受到鼓勵的時候,一定會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因此對領導指出的問題會十分重視並積極改善。改善之後,下屬就更加信心滿滿。

——鼓勵可以提高下屬的工作積極性

一個人情緒高昂的時候要比情緒低落的時候擁有更高的生產力。如果領導用尖酸的話語挖苦、奚落下屬,或者為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當眾訓斥下屬,會極大地打擊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即便下屬不敢頂撞於你,但他卻完全能夠糊弄你。有些領導脾氣暴躁,經常亂罵下屬,久而久之,下屬就會產生一種不作為的狀態,對領導的指令隻要能夠敷衍就可以了。相反,如果領導對下屬總是采取鼓勵的態度,即便下屬失敗了,但是還可以得到領導的鼓勵,那麼他一定能重新振作起來,將後來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