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事無禮則不成
不學禮,則不立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先人就對禮儀的作用做過許多重要的論述。“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曾指出:文明禮貌能導致良好的人際關係,又是促進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這些精辟的論述,把禮儀在治國交邦、成就事業、個人生存發展中的作用揭示得淋漓盡致。
無禮的校園將是一盤散沙
馬克思主義認為,秩序是指人與事物的一種有規律的狀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運動都必須遵守一定的秩序。在茫茫宇宙中,如果沒有秩序,各種星球就會在互相衝撞中共同毀滅。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了秩序,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生產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
我國春秋時代,列國紛爭,戰亂不已。有一次,晉平公想要攻打齊國,派範昭先去打聽一下情況。齊景公接見並盛情招待了範昭。酒喝到興頭上,範昭提出,要用齊景公的酒杯喝酒。對於這樣不合禮儀的要求,齊景公竟然答應下來,吩咐道:“將寡人的酒杯斟滿酒,呈給客人喝罷。”這時,齊國的大臣晏子馬上製止說:“豈能用主公的酒杯,還是換過來吧。”範昭心裏很不高興,裝著醉了的樣子對樂師說:“可以為我奏成周的曲子嗎?我來獻舞給在座諸位。”樂師明白,成周是天子之曲,範昭一介使臣,要舞天子之樂,是不合禮儀的,於是推辭說:“在下沒有奏過這樣的曲子。”範昭聽了,隻得悻悻作罷。
晉平公後來終於還是放棄了攻打齊國的念頭。因為範昭回去報告說:“為臣對齊國國君的禮儀略有非分之想,就讓晏子識破了;想要冒犯一下,又被樂師察覺了。看來齊國是攻打不得的。”在範昭看來,一個國家的禮儀狀況,與這個國家的社會穩定程度,是密切相關的。一個禮儀完善並且遵循不誤的國家,其社會一定是穩定的;一個對禮儀規矩恪守不誤,絲毫不肯妥協的國家,是不能輕易使它屈服的。範昭的這些認識一定也得到晉平公的認同,他不再攻打齊國就是證明。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範昭的說法未免言過其實了吧!區區禮儀,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竟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嗎?這種意見,實際上是禮儀懷疑論或禮儀取消論的思想體現。因為否認禮儀有維護社會穩定的巨大作用,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禮儀的意義和價值,禮儀一旦失去了維護社會穩定的意義和價值,就隻能取消了。
禮儀懷疑論和禮儀取消論的思想早已有之。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公元202年,劉邦當了皇帝之後,認為秦朝的禮儀苛煩瑣碎,毫無意義,統統予以廢除。結果在朝廷上“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不可收拾。深深憂慮之中,劉邦這才改變初衷,同意大臣叔孫通重起朝儀。
劉邦實在是幸運的,他能夠很快地意識到否定禮儀和取消禮儀根本就行不通,從而改弦更張,避免了更大的錯誤與損失,使漢王朝得以生存和延續下去。在中國曆史上,還有許多正好相反的例子,或兵敗如山倒,或國破家亡。這些慘痛悲劇中,常常包含著禮儀失措的因素。
公元前632年,楚晉爭霸,楚令尹子文向楚成王推薦子玉接替自己,一位大臣則看出子玉將來要吃敗仗,因為子玉不懂禮法。“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果然第二年在城濮之戰中,楚軍大敗。
公元前626年,秦穆公派孟明、西乞、白乙率軍偷襲鄭國。秦軍過周北門時,戰車兩邊的人脫下甲胄,紛紛下車,兵車你追我趕,一片混亂。王孫滿見了這種狀況,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秦軍輕狂而沒有禮節,必定要失敗的。輕狂則少思謀,不講禮節則散漫。遭遇險境就散漫不力,又不能好好計謀,怎麼能不吃敗仗呢?”果然,崤之戰中,秦軍大敗,孟明、西乞、白乙均被敵軍生擒。
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鎮守葵丘,答應第二年吃瓜的時候派人換他們回來。可是到了第二年吃瓜之時,齊襄公早就把自己的諾言丟到爪哇國去了。兩位將軍派人送瓜來提醒他,他竟把瓜摔到來人的臉上,說什麼等明年吃瓜時再說吧。講究信用,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之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人君者,也不能例外。連稱、管至父聽說國君如此不講信義,便調兵包圍王宮,把齊襄公殺了。成語“瓜期不代”,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任何一個國家,也無論哪一個朝代,要想維護其社會穩定,都不可能不借助禮儀的力量。而且,不但國家是這樣,任何一級社會組織,例如企業、機關、團體、學校等,也莫不如此,在維持其內部穩定的時候,無一不要借助禮儀的力量。
就拿學校來說吧,假如現在我們將一切禮儀製度、規範統統廢除,那麼,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景呢?這裏,我們不妨隨便設想以下幾個情景。
服飾禮儀沒有了。老師、學生們一個個奇裝異服,花枝招展……
舉止禮儀沒有了。老師、學生們一個個站沒站相,坐沒坐相……
課堂禮儀沒有了。老師講,學生也講,笑語喧嘩,亂七八糟……
儀容禮儀沒有了。老師、學生們一個個濃妝豔抹,披頭散發……
用不著再繼續設想類似的情景。如此情景之中,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學校不複為學校了,還有什麼正常的教學活動可言呢?學校這個小社會能夠穩定下來嗎?
其實,根本用不著進行這樣的設想,因為“文革”中,所有這些設想的情景,都曾經是活生生的現實。
再以家庭為例。假如某個家庭必要的禮儀規範沒有了,那麼或夫妻反目,或父子成仇,或長幼失序,這個家庭走向瓦解的日子也就不會太遙遠了。
再以班級為例。假如某個班集體的禮儀製度和禮儀規範統統不複存在了,那麼年長同學和年幼同學之間、幹部同學和一般同學之間、男同學和女同學之間、這個班級與兄弟班級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在所有這些關係之間會出現怎樣的情形,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但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這個班級隻能是一盤散沙。
禮儀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麵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如果你認為社會、學校或家庭是值得信賴和維護的,那麼就勇敢地承擔起對社會、學校或家庭的責任吧。你應該注意到,禮儀絕非區區小事,你的每一個禮儀行為,實際上都是為社會、學校或家庭的穩定、發展和繁榮所做的貢獻。這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
禮尚往來融“冰山”
在社會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使人充滿自信,胸有成竹,處變不驚,而且能夠規範交際行為,更好地向交際對象表達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與善意,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造就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而且,外表的魅力——美的容貌、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談吐、翩翩的風度等等,往往有形無形地左右著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禮儀在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交際關係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裏根雖然貴為美國總統,但其家庭成員之間長期不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有時鬧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女兒帕蒂·戴維斯的一本回憶錄中,把母親說成是一個善於操縱他人的癮君子,父親則是個冷漠孤傲的人。帕蒂的話並非毫無根據,就說裏根和兒子邁克爾的關係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邁克爾中學畢業時,裏根竟未能認出他來。那是在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之後,裏根被要求同少數畢業生握手,這少數畢業生中就有邁克爾。當邁克爾身著長袍,戴著方頂帽自豪地站在裏根麵前時,做父親的高聲宣稱:“我叫羅納德·裏根。你呢?”弄得邁克爾好不尷尬。邁克爾長大成人後也寫了一本內容尖刻的書,把這件事情抖了出來。在邁克爾譴責父母的許多事情中,有一件就是父母從來不擁抱他。
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擁抱是親人間表示熱烈感情的一種禮儀方式,做父母的從不擁抱子女,最低限度也是禮儀上的一種疏忽;特別是在一些必須擁抱的時候而沒有擁抱,足以在感情上使對方受到傷害。如果說裏根在家庭不和中要負責任的話,至少他要承擔在禮儀上的疏忽所帶來的惡果的責任。值得慶幸的是,在裏根走入暮年的時候,長期不和的家庭開始互釋前嫌,父母和子女之間呈現出一派“其樂也融融”的景象。裏根父子終於擁抱了。邁克爾說:“每當我起身要走時,他就張著雙臂站在那裏,等待我去擁抱他。”1995年父親節這一天,邁克爾向父親贈送了禮物,吃了頓家常飯,在後院拍了全家人的合影,最後起身告別時,父子倆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一個孫兒在周圍跑來跑去,祖母南希則在一旁慈祥地微笑著。
看一看吧,忘記擁抱使父子反目成仇,而緊緊的一次擁抱則使冰山消融,這就是擁抱的力量,這就是禮儀的力量,這就是包括擁抱在內的一切禮儀行為在協調人際關係中的力量。事實上,人際關係中的許多不正常狀況,往往是由禮儀失誤所造成的;同樣,人際關係中的許多不正常狀況,也常常可以通過良好的禮儀行為來加以矯正。
美國《幸福》雜誌,對500位年薪在5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300位政界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93.7%以上的人認為人際關係暢通是事業成功的最關鍵性因素,可見,禮儀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北京出現了一種深受人們歡迎的行業——禮儀服務,為市民、客戶提供專送鮮花或禮品的服務,禮品所要表達的意願,有思念、祝福、諒解和悔過等,實際上涉及到協調人際關係的形形色色和方方麵麵。這裏,讓我們看一看其中的兩個故事。
故事一:一位汽車司機因性情粗暴氣跑了妻子,幾經努力都沒能化解妻子心中的怨氣。最後他請禮儀公司幫忙,在妻子生日時送去美麗的鮮花和真誠的祝詞。這種禮儀方式終於感動了妻子,她覺得性情粗暴的丈夫真的變文明了,最後二人重歸於好。
故事二:一個正在服刑的犯人喪失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他以前的所作所為使家人傷透了心,家裏人都不肯原諒他。最後,他從監獄裏給禮儀公司寄了一封信,請求為妻子、父母送去鮮花和禮品,再一次希望家人原諒他。妻子接到鮮花後感動不已,連夜趕去探監,鼓勵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這件事不但使這個犯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氣,而且在監獄裏引起極大震動,使犯人們感受到了大牆外麵的溫暖。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不得不麵對人際關係的一道又一道難題:無知、冷漠、偏見、乏味、嫉妒、敵意……這些難題可以出現在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鄰裏之間、師生之間,等等。一旦這些難題出現時,我們都應該自覺地運用禮儀的手段去解決它。而無論什麼禮儀手段或禮儀方式,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對方。“敬人者,人恒敬之。”隻要我們真誠地禮遇對方,就一定可以得到對方真誠的回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際關係中的座座冰山,一定可以在這種禮尚往來中消融。
告示標牌前的文章
在當今社會上,由於一些人在某些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言行方麵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好的社會風氣。而禮儀則可以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整體素質、整體教養。遵守禮儀、應用禮儀,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