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常花卉與禮儀指導 4(1 / 3)

第四章日常花卉與禮儀指導 4

30.學業有成祝賀用花

對寒窗苦讀,學業有成的莘莘學子們來說,無論是經過奮力拚搏,有幸高考錄取的大學生,還是向科學高峰努力攀登,考取了國內外博士、碩士的研究生們,學業上獲得的每一次成功都意味著生命的火花一次次迸發出耀眼的光彩,都是人生征途中攻克的一個個險峰,在拚搏的長征路上豎立起的勝利豐碑,很值得慶賀。若在此時此刻收到那帶著美好寓意形象的祝賀禮花,會情不自禁地湧現出無比歡欣鼓舞的喜悅心情,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珍貴回憶。

在這樣的時刻為同學好友奉獻上一束禮儀花束是最便捷的祝賀方式。花材的選擇不必刻意講究,夏秋之交或冬春之季的應時花材都可因地選用,如用百合、唐菖蒲、小蒼蘭、風信子和滿天星、鬆葉武竹紮製成的花束,就飽含祝賀喜慶色彩。

想使歡樂氣氛隆重熱烈一些的,幾個同學可以自己動手插製一個充滿喜慶祝賀色彩的小花籃。花籃的形式要選用圓錐或橢圓形,象征著學業有成,豐滿卓著。花材可用應時的紅色月季(象征友情濃鬱)、百合(友誼純潔、百事合好)、鳶尾(前程遠大)、唐菖蒲(步步高升)、白蘭花(純潔友情)等,與萬年青(青春常在)、蓬萊鬆、滿天星等陪襯枝葉組合。這種組配的花籃既能顯示出火紅亮麗的色彩,預示著火紅年華,前程似錦,又能展現出繼續攀登科學頂峰的神韻,鼓舞起好友奮發向上的激奮心懷,表達出對朋友成就的讚美敬慕之情。一束花,一顆心,一份情,莘莘學子們在奔向科學高峰中,承接了人間最美好的祝願。

31.一般禮尚往來相互贈花

在日常生活中,親朋之間有不少一般性的社交往來,如舊知重逢,應約相聚,相托辦事,感謝幫助,相互關切,思念拜訪,就業升遷,相約探視等等,這種應酬場合往往是密切親情、友情,表達愛心的良好時機,鮮花寄思傳情的功能往往能發揮作用。走動往來時順便捧上一盆鮮花,或帶去一把花束,不需多言,即可融洽彼此之間關懷問候的真情。這種場合贈送鮮花,不必太加講究,簡單便捷一些更顯自然。送些小巧玲瓏的應時盆花或用幾枝時令花插成的自由瓶式插花或送上成本低廉、簡潔的手綁花束……均可作為隨身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示慰撫之情。

32.喪禮哀悼用花

在喪事和祭悼性儀式上,一般用花原則是突出肅穆、安詳的告別悼念氣氛。在遺體告別、追悼會或家庭靈堂上擺放鮮花和花圈,以表達對逝者哀悼、懷念之情。

葬禮用花的花材要突出淡雅素潔氛圍,多用冷涼色調,以白、藍、紫色為主,間或配以少量鮮豔花材。葬禮用花的形式主要是花圈,主要由殯葬機構負責插製擺放在追悼會儀式上;也有的悼念者特別製作葬禮花籃或大型花束,擺放在靈堂遺像或遺體前。

33.少數民族送花習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幾乎各少數民族中都有用花做禮物相互饋贈的風俗。據有關材料報道,我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是個愛花民族,青年人在談情說愛時把象征幸福的鮮花當做情書一樣來傳遞。男青年送一束鮮花給姑娘,如姑娘回贈他一束雙數花朵的花,就表明姑娘已有男朋友,或是不喜歡這個男青年的暗示;如果回贈的是單數花,即表示她還沒有戀愛,願意同這位男青年發展朋友關係,鮮花成了表露心意的最好傳情方式。

布朗族青年中有用花作媒挑選新娘的習俗。如果小夥子看中了某個姑娘,便采來野花相送;姑娘若相中了這青年,便把收到的情花插在包頭巾上,若相不中便把花丟棄,表示回絕。

傣族青年戀愛時,用對唱以鮮花為主題的山歌方式進行。男青年看到一位姑娘便唱起“春天到來桂花開,花香隨風飄過來,有心摘朵胸前戴,樹高手短摘不來”,女友有意則立刻唱到:“春天到來桂花開,要采鮮花過山來。有心摘花要伸手,搭個梯子爬上來。”經過對歌,一對情人就結為伴侶,開始新生活。

基諾族青年到了求偶年齡,也用對歌方式求愛,但男青年不能直接向對方表白愛情,隻能先由姑娘向小夥子提出。在對歌過程中姑娘看中了某個小夥子,就將一朵美麗的鮮花托女友轉交給那個小夥子;如果小夥子有意,就收下鮮花,此時再與那位姑娘對歌,並提出訂婚,然後向雙方父母公開他們的愛情。

維吾爾族的青年中也有以花為媒表達愛情的習俗。男青年向女青年獻上玫瑰花時,再插上一根麥稈,鮮花表示非常相愛,麥稈則表示思念姑娘,使自己身體消瘦得好似麥稈一樣,寓意深深想念。

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以花傳情的習俗。

中國重要傳統節日的禮儀用花

中國,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華夏民族,幾千年來人民在生存繁衍和發展中興起了很多民間傳統的喜慶節日,一直流傳至今,長盛不衰,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示喜慶團圓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大民間傳統節日。新中國成立後又興起了許多現代的紀念性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等。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時興的洋節日,如情人節、母親節、聖誕節等也紛紛傳入國內,這就使我國人民每年都能歡歡喜喜地度過許多具有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各種節日。

我們中華民族是個花的國度。人們自古就酷愛具有大自然美好精華的鮮花,向往用五彩繽紛的鮮花去展現幸福美好的追求,因此在歡度各種節日時都少不了要用俊美的鮮花去裝扮節日,美化環境,開展禮儀鮮花交往,而且在長期的曆史積澱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節日用花習俗。下麵就將我國重要節日的用花、送花習俗,分別簡述如下。

34.春節用花

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這是中國除藏、白、傣族以外各民族及整個華人世界共同要過的最悠久、最隆重的節日,它是代表中華民族最傳統、最古老、最具有凝聚力特色的佳節。

這個從夏商朝代流傳下來的節日,原本是為慶祝一年豐收,並預祝來年五穀豐登而舉辦的活動,它帶有我們這個最古老民族農業原始社會根基的特色。相傳春節最早是從原始社會的“臘祭”活動演變而來。先民們經過一年辛勤勞作,到了寒冬臘月,農閑無事,在歲末用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先祖,以感謝上天的恩賜。後來在民間這一活動就逐漸流傳開來,一到舊曆臘月和元月之交,歲末年初,人們懷著對新的一年寄托美好願望之情,開展一次盛大的“辭舊歲、迎新年”的合家歡樂活動。又由於這個節日過後,“七九河開,八九雁來”,迎來了一年一度新的春天的到來,因此民間就把這個節日叫做“元旦”、“新春”、“新年”,把這一天看做是“過年”的開始。流傳到20世紀初,到1914年才有了“春節”這一正式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順應民意,正式把“春節”定為全國統一法定假日,並把“春節”這一正名與二千年來興起的公元年曆“元旦”相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