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直立人之謎 4(1 / 3)

第八章 直立人之謎 4

藍田的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看,藍田位於關中盆地的東南,秦嶺山脈的北麓。而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八百裏秦川”。它東臨黃河,南依巍巍的秦嶺山脈,北邊是黃土高原。這兒沃野千裏,地勢平坦,境內涇、渭、汗、灃等河流縱橫密布,氣候溫和,十分適於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所以,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成為中華民族及其古老文化誕生的搖籃。

藍田地區為什麼會引起世人的注意?

1963年的6月中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支考察隊來到藍田,任務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地層層序弄清楚。當然,更加重要的是尋找新的化石。在這次考察中,他們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在縣城東南麵的公主村附近的公主嶺下手搜尋。經過一連3天的小規模試掘,挖到不少化石,裏麵有牛、馬、鹿、豬、熊和等10多種動物。公主嶺化石地點就這樣被發現了。

7月19日,考察隊在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裏的泄湖鎮陳家窩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下頜骨在形態上和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下頜骨基本上一致。換句話說,這個發現意味著在周口店以外的地區,發現和北京人相似或同時的早期人類化石是大有希望的。這年冬天,中國政府決定由幾十名科學工作者組成一支考察隊,再次對藍田地區開展多學科的新生代地質考察。

1964年3月底,嚴冬剛過,各路人馬紛紛雲集藍田。他們根據各自承擔的研究課題,開赴各個考察地點。其中,一支小分隊被派到公王嶺,任務是對這個化石地點進行正式發掘。因為1963年發現的動物化石埋藏在公主嶺頂麵以下20多米深的地方,所以,發掘工作最先的步驟就是揭開覆蓋層,把含化石的層麵暴露出來,然後再進行細致的發掘。

5月22日,考查隊從一塊堅硬的鈣質結核中,發現了一顆牙齒。這顆牙齒隻露出一半,另一個還被包裹在結核裏,所以一時還未能肯定它到底是不是人牙。當晚,考察隊將另外一半也取出來,並於第二天專程將標本送到考察隊隊部,請隊長賈蘭被教授過目。當被多層棉紙細心包裹的標本呈現在賈教授的麵前時,這位從20世紀30年代初就參加世界聞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工作的老科學家,激動得一下子叫了起來:“人牙!”公主嶺地點發現人牙化石的消息很快就在考察隊中傳開了。

糟朽的化石

公主嶺的化石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堅硬。相反,它們通常是很糟朽的,有時甚至像受了潮的餅幹那樣。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這裏的紅色土粘性特別大,地表水滲入後不易排泄,使地層裏的化石經常處於一種潮濕的環境之中。同時,紅色土粘性大,晴天經太陽暴曬變成堅硬破碎的“蒜瓣上”;而雨天浸泡後,一經擾動就交得一塌糊塗。

藍田人頭骨化石是在室內還是在野外被發現的?

在後來的日子裏,小分隊對發掘工作格外小心。他們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發掘時對化石的損壞,決定采用“套箱”法,即將一大塊含有化石的堆積物連同土塊整個地套進臨時做的木箱內,再在空隙的地方灌入石膏,使堆積物和箱壁結合成一體,最後從地層裏將“套箱”取下來。這種“套箱”便於運輸,裏麵的化石幾乎不受旅途顛簸的影響。而且運回北京以後,可以在實驗室裏優越的條件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別離。

考察隊一共采集了20多個套箱,它們大小不一。其中,在發現人牙下方采的那個套箱有800多斤重,技工們先是從這個“套箱”裏陸續分離出好些動物化石,如劍齒虎、熊、劍齒象、三門馬、大角鹿和麗牛等,就是未見到任何人類的東西。10月9日,從剩下洗臉盆大小的堆積物裏修出一顆人牙。這是一個好兆頭,擔任修理工作的技工再接再厲,沉著而細致地繼續剝離。10月12日上午,世界聞名的藍田人頭骨化石終於漸漸暴露出來了。

這具出自紅色土的頭骨化石表麵呈土紅色,其間摻雜了一些可能因受地層中礦物汙染而形成的黑斑。由於受到地層內的壓力,頭骨發生了一些斷裂和輕度變形。另外,大概是受到腐蝕的緣故,頭骨表麵存在一些小坑疤。上述情況加深了這具頭骨的古老和粗糙的色彩。根據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死者大概是一位女性,年齡有30多歲。在分類上,這具頭骨化石屬於“直立人”類型。

埋藏特點

公上嶺的化石埋藏情況很特別。它們常常是一窩一窩地聚在一起,互相迭壓,很難一一分開。可是稍一擴展,近旁卻一幹二淨,連一點骨頭渣也見不到。化石中最常見的是肋骨和牙床,不同種類的動物都混到一起了。這種情形表明,動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骸被雨水從秦嶺的山坡上衝到山腳下的窪地裏,並且很快被泥砂嚴嚴實實地掩埋起來,最後變成了“礦化”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