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峰這小子是個可塑之才,年輕膽子大也敢想,我倒是有幾分愛意,便問他:“劉千總,這長城是用何等材料建造的你可知曉。”
“回駙馬,關於修築長城的建築材料,在沒有大量用磚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嶺的地方,就在山上開取石料,用石塊砌築。在平原黃土地帶即在就地取土,用土夯築。在沙漠地區還采用了蘆葦或紅柳枝條層層鋪砂的辦法來修築,如像今天還保存的先秦時期留下長城。還有,漢長城就是這樣修築的。修築的方法是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上麵鋪一層砂石,砂石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這樣層層鋪築,一直鋪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蘆葦或柳枝的厚度約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約四寸左右。若修五米高的城牆就要鋪到二十層左右的蘆葦柳枝和砂石。在東北的遼東長城還有用編柞木為牆、木板為牆,總而言之就是因地製宜地取材的辦法。”
“那修築長城所需的木料石磚都是怎麼運上來的,不會是用人力吧!”
“回駙馬,根據工部、戶部、兵部聯合頒發的長城以及城牆修築辦法所注,搬運建築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是人力搬運,這種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磚、石灰、石塊搬運上山嶺去。當時的人們還采用了傳遞的方法,把人排成長隊,從山腳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牆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磚和小石塊一塊塊傳遞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傳遞上去。
這種傳遞運輸的優點是減少來回跑路。特別是山路狹窄,可以減少來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運輸的效率。
二、簡單機具運輸,除了人力的運送之外,當時已經利用了簡單的機具,如像手推小車,這是用在比較平緩的山坡之上。修築關城和堡子等平地建築時就更多的利用推車。在運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時還采用了滾木和撬棍,並且在山上安置絞盤把巨大石塊絞上山脊去。在跨過深溝狹穀運送磚瓦和石灰時,還采用了“飛筐走索”的辦法,即把磚瓦石灰裝在筐內從兩岸拉固的繩索上滑溜過去,大大地節約了勞力。
三、利用動物運輸,在喜峰口、八達嶺一帶的長城地勢險要人力不可及,曾經利用過善於爬山的動物山羊和毛驢;把筐內盛滿了石灰跨在毛驢背上把毛驢趕上山去。在山羊角上係了城磚把山羊哄上山去代替人力運輸。總之想盡了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條件來修築長城。”
小夥子說的頭頭是道,叫人不得不敬佩,人才那。可惜耽誤了,這要是好好提拔將來對國家都是有大用的,日後我必須提拔此人。
我提議要視察一下軍兵守備如何,可是那劉雲峰支吾半晌不語,看樣是有隱情。
我把眼睛一瞪眼眉立立:“怎麼的,我身為一朝的駙馬,連這點全力也沒有嗎?”
“﹌是駙馬爺,那就請隨小的一看。”
我在他的陪同下來到幾處較大的烽火台。烽火台內淩亂不堪,臭汗味兒又實又足叫人無法落腳呆下去。
“你們軍兵就住在這裏嗎?”
“回駙馬,是的,十幾個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內中,這些台軍們又不是什麼高雅人士,自然對衛生不是那麼講究,這讓裏麵是垃圾滿地,蚊蠅橫飛,讓人眉頭大皺。說實在,對這台內的環境,連我到這裏一時間也是不太適應。”
沿著烽火台內,左側築有一排的台軍住房,住房旁有一口儲水缸,不過缸水早己幹涸。
在圍牆的右側,還有羊馬圈與倉房等建築,堆放著一日用所需物質。此外在正對著門口的台旁,更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麵記載著靖邊守軍姓名,生活必需品清單,火器數目,此外還詳列著台內火器,器械,家具等情況:
“……靖邊守軍每台七十人,軍官五名,妻王氏。鍋七口,缸七隻,碟十四個,碗八十個。
每台火器:大口鑄鐵火炮一尊,抬杆一杆,大銃一個,三眼銃十把,火藥火線全。
器械:軍每人弓一張,刀槍一把,箭三十支。……軍旗一麵,旗杆兩根,扯旗繩兩副,燈籠三盞,梆鈴一副,軟梯一架,柴堆五座,煙皂五座,擂石二十堆,牛馬羊糞俱全……”
“——行啊,你們日常生活還算可以。”
“不瞞您說,都是這幾個月才辦妥的,都是托了駙馬爺的福,擱著以前啊,哪有這些東西,我們都是自己打野食,連必要的柴草都沒有。不過……”
“不過什麼,還有哪些難事?”
“軍餉一直拖欠沒發,將士們頗有怨言,都指著餉銀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