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皇太極之亡(2 / 2)

由於宸妃的離世,皇太極飲食頓減。一次,他從中午一直昏迷到晚上,嚇得滿朝文武全都亂了手腳。此後的兩個多月中,他一直沉湎於悲痛中不能自拔,後經諸大臣力勸似有悔悟:“天之生朕,原為撫世安民,今乃過於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過,以此示警。朕從今當善自排遣也。”因此,接受了大臣們請求,出去狩獵散心。

沒想到在返回途中,路過宸妃墓,皇太極下馬再次痛哭不已。宸妃的去世,極大地摧殘了皇太極的身心,從此,他一病再病,身體狀況急劇走上了下坡路。皇太極似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預感,在諸王及妻子兒女們奏請祭祀宸妃時,他感傷地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長期以往,過度沉思於悲傷與自責當中,公元1643年9月21日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即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崇禎十六年)亥刻,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52歲的皇太極端坐在沈陽故宮清寧宮的南炕上,停止了呼吸。對此,《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上是這樣記載的: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

關於皇太極的死因有好幾種說法,咱們指借鑒其中一種說法,疾病而亡,我們中醫講;無病不死人。

那麼年紀五十出頭的皇太極為何會得病呢?那就是胖。

《清史稿·太宗本紀一》記載:“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若渥丹寒而不慓。”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判斷皇太極身體一定很胖,瘦人肯定不會寒而不憟的。皇太極到了中年,身體越發胖起來(不光是皇上,就是普通人你看一到40歲開外真就發福,這是一種生理現象),更何況皇上吃的多好,一日三餐有魚蝦,美酒佳肴無有節製。

人一發胖各種疾病都上來了,胖人易患的大多是心血管病,還有三高症等。估計皇太極這些病一個也沒的跑,已有可能是血壓高以至腦內出血或心肌梗塞突然死亡,隻有這兩種疾病也是現代社會人們最常患的病,死亡率致殘率極高。所有皇太極肯定是患有上述兩種疾病是一種而亡,而不是先前說的無疾而終。

皇太極死後,被埋葬於昭陵。昭陵地處沈陽市北郊,又稱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極與其孝端文皇後的陵,是清初關外帝王陵寢中獨具特色的一座。昭陵保護區占地麵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所有的建築以神道為中心軸線對稱分布,形成平麵布局規整、禮製設施齊備的皇陵規製。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馬碑、華表、神橋、石牌坊、正紅門、石像生、神功聖德碑亭、方城、隆恩門及門樓、角樓、隆恩殿、東西配殿、二柱門與石台,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等建築。

至於現在被沒盜咱不好說。

“瑞親王大事不好,皇上駕崩了。”一位內侍臣偷偷跑到多爾袞的府上把皇上突然病故的消息告訴他。

多爾袞萬萬沒有想到皇太極能死的這麼快,這令他既興奮又擔心。興奮的是自己有機會可以坐大清國的皇上,擔心的是窺視王座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好多人。這頭一個的就是大貝勒豪格。怎麼瞅這個豪格怎麼不地道,就是自己的絆腳石,更是自己的心腹大患。

很快有人通知他到皇宮聽宣,至於有什麼安排他也不知道。

來乾寧宮的人還真不少,有濟爾哈朗、豪格、代善等人。

其實這是代善主持召開的立新君議政大會,因為這裏他的資格最老也最高。

代善召集議政王會議,共同議立嗣君。在會議過程中,多鐸提出:“不立我,論年紀,應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多爾袞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會得到一致擁護,於是,他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即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自己輔政。當諸王貝勒會議通過折衷方案後,代善立即召集所有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共立誓書,昭告天地。1643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6歲的福臨正式舉行登基典禮,繼承了皇位,年號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