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苦思冥想(1 / 2)

看來皇太極是真心喜歡祖大壽的,別看有幾次他把皇太極給玩了,論理說皇太極想要祖大壽的命真就不費吹灰之力,分分鍾的事。可皇太極也不知犯了哪路的邪症,剛剛生擒完洪承疇,這回非要活禽祖大壽。

這場鬆錦大戰就是因為祖大壽被圍才引起的。祖大壽派吳三桂突圍去北京送信,祖大壽在求救信裏寫的是:\"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那麼如果按照這樣的推算,現在離送信的時間已過去一年,豈不錦州城裏百姓全部死光光麼。那麼答案隻有一個,祖大壽在說謊,忽悠了崇禎皇帝。這也叫兵不厭詐吧!

祖大壽吸取了上一次大淩河城被圍時的經驗教訓,知道關鍵時刻什麼最重要。在城裏早就儲備了大量糧食,倉庫、地窖、挨家挨戶隻要能存放的地方全部給你堆滿糧食,這叫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在書信上之所以寫的那麼嚴重,就是想叫皇上早點發兵,祖大壽也是試探崇禎皇帝,看看對自己關心不關心、愛護不愛護。如果還拿自己當盤菜,那就給你好好看管遼東。要是拿老子當猴耍別怪老子翻臉不認人。這也叫未料進先料退,給自己留出不少可以活動的空間。

祖大壽心裏有些後悔,後悔在哪呢?隻從吳三桂提出自己突圍求救走了以後,也不知道他的大外甥能否順利突圍成功。南麵、西麵全是清軍的埋伏,一旦三桂了事情我可怎麼向他父母交代啊!後悔啊,不該答應孩子的請求,一念之差會不會要了孩子的命。祖大壽有些後悔自己是決定,可是後悔也已經晚了,人都走出數十天了。

過了個把月沒見清軍有啥動靜,派出去的細作回報,西麵南麵清營裏麵未有吳三桂被俘或是陣亡的消息。

祖大壽這心裏才算安穩,認定大外甥一定靠著自己是武藝還有寶馬寶槍寶鎧突出重圍。三桂啊三桂,一定要麵見聖上說明情況,但願得中央軍早早到來,皇太極啊!皇太極,到時候咱們新賬舊賬一塊了解,前兩次我沒動手殺你,那是因為我念你對我有不殺之恩,大丈夫敢愛敢恨,有恩必報,有仇不饒,這次待我大軍來到定叫你死無葬身之地也……

洪承疇兵進寧遠這一消息也不知道怎麼就傳到錦州城內,全城軍民無不歡欣鼓舞,早也盼、晚也盼,盼著深山出太陽。城內的百姓都相信一個道理。隻要活著,就有希望,隻要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不會失色。

祖大壽更是滿心歡喜,沒想到朝廷這麼重視自己關心自己,居然派出了洪承疇作為討賊大帥來救援我,真是往我臉上貼金啊!把個祖大壽感動得是熱淚盈眶,跪拜於西麵連連磕頭:“我主洪福齊天,龍恩浩蕩,看來錦州有救啊!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你是我這一輩子最美的玫瑰。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謝謝你這一輩子能把我坐陪。”一高興他還唱上了。

祖大壽估計眼下的形勢做出了心的破敵計劃,不出數月我們裏應外合定能大破清軍,祖大壽把城裏的軍兵又重新分配了一下,組織一隊敢死軍,到時候以突圍配合援軍破敵。

一日兩兩日三,可令祖大壽十分納悶兒,援軍左等沒來右等也沒見露個臉,怎麼一連幾個月未見洪承疇有任何大的動作呢?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城裏的軍民更是兩眼望穿,著急。著急也沒有辦法,這不是幹氣猴兒嗎!大家又在城裏苦等三四個月,終於盼到了援兵兵進鬆山,並且發動了南山之役。祖大壽站在鼓樓最上麵又搭兩層板凳觀看雙方在南山的激戰,心中可算見亮了。為了配合自己人在南山的舉動,祖大壽命令城裏的大炮立即對南山的背麵開炮,以住軍威。

還真別說,一頓大炮下來給清軍製造不少麻煩,打的多爾袞部是焦頭爛額不得不撤退到小淩河以北待命並遠離了火炮射程之內。正當祖大壽欣喜若狂的時候,正當明軍認為勝利就在眼前的時候,突然意外發生了。援軍雖然占領了南山,但隻是出於防守狀態而不是進一步跨河突進錦州城,不知道為什麼洪承疇按兵不動,根本就沒有進兵的意思。這可真就急壞了祖大壽,不理解洪承疇是怎麼想的,為何要原地駐紮,更埋怨洪承疇此時不動兵還要更待何時。祖大壽可非常了解清軍與皇太極,這要是給他們一點點的喘息之機,他們就會把你啃死,對待清軍就要打七寸,絕不能留有餘地。

果不出祖大壽所料,皇太極出奇兵斷了援軍的糧道並焚毀了筆架山的糧台,這在前文我們已經講過這裏不必細講。而那一夜鬆山城裏的明軍撤退之事驚動了錦州城裏的祖大壽,他不明白好好的怎麼撤退幹嘛?更不可思議的是,還被清軍圍追堵截。到後來才發現原來鬆山也被清軍給圍住了,盼來盼去的,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祖大壽這個埋怨、這個罵啊,你洪承疇怎麼搞的,就憑你大風大浪經曆過多少,那麼大的本事怎麼會在小河溝裏翻船呢!這倒好,我不但沒能就出去,反把你老也給搭進去了,這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