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歎道:“如果我能親眼看到明營在鬆山擺的陣型豈不妙哉!外帶觀察看一下明營的屯糧之所該有多好!可惜啊,渾身全是病啊!”
濟爾哈朗聽到這裏突然想起問題,對皇太極言道;“陛下,我忽然想起一個好去處,此地完全可以觀察錦州南麵的一切景觀,包括筆架山。”
皇太極一驚:“果有此去處?”
“有啊,離咱們這十五裏左右,在去大淩河城的路上有一座山,名曰紫金山,我曾到過此山,風景如畫美不勝收。站在此山上南麵可以清醒看到鬆山全貌,甚至連筆架山都能見到。望北看,瞭望醫巫閭山橫在近前,真乃人間聖地。”
皇太極聽的入迷,紫金山……好像以前打此山路過,可是沒有機會登頂。
皇太極有些等不急了,拉住濟爾哈朗的手就要蹬紫金山。
提到紫金山,紫金山乃是錦州八景之一,號稱‘紫荊朝旭’。
咱們費點話,此山位於錦州城東約十裏地,是錦州通往淩海的必經之路,方圓百裏,分東西兩座山峰,東麵最高海拔340米,西麵最高山峰1500米(無路不可攀登)。利於東峰之上,百裏內的景物盡收眼底,南可見大海,西可見錦州城全貌,北可見廣寧、義州。
可能是紫金山海拔較高或是不亦攀登,明朝並未在此築城設防。
本人於2015年十一前後登山遊玩,發現山上修有山洞,我跟本地老鄉打退聽才知道,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備戰備荒,對抗前蘇聯時期修建的。是人工挖掘的,其實在百官岔路口路邊的山上也有一個,都是毛時代的產物!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
我又查到關於紫金山的相關解釋。
錦州府誌記載:紫荊山距城東二十裏,高約三裏,周圍四十裏,尊嚴高大,郡之主山,以產紫荊色故名,因紫荊山風景清幽,古時文人雅士遊此多留詩文。明大學士孫承忠題:“紫荊山高大為城東障,日出時山頂如盤捧日,而山嵐光青靄入畫”,並作詩:“西周荊作天,東周荊作山,獨有關山月,雙披客鬢斑”。又詩曰:“荊山山作紫,螺山山作紅,夕河拋日梭,織山錦州雄”。
另外明代郡守孫成作詩:“紫荊橫亙壯東偏,幼出扶桑景宛然,殘月已沉蒼靄散,片雲初擁赤光懸,海門耀日騰朝氣,水際凝寒戀煙宿,錦水風清春光曉,腫朧直上翠屏邊”。另有無名氏讚譽紫荊山“紫荊高聳客城東,曙色平分瑞靄濃,煙鎖層戀連翡翠,嵐騰絕項隱芙蓉”,並作藏頭詩雲:“紫氣東來道貌岸然可傳,荊門山脈繞城邊,朝時日出窗前望,旭字形成八月天。
遠看錦州紫荊山,線條舒緩,平靜,安寧,藍天下一排祥和之氣。
紫荊山橫亙在錦州東.此山被荊條覆蓋,每到春季綻開的紫色小花把整個山峰染成了紫色而得名.晨羲太陽冉冉升起照耀得山巒金紫耀眼,由此又衍生出\"紫荊朝旭\"列為錦州八大美景之一.紫荊山自然生態環境原始,景色宜人,天然景觀獨特,是綠色旅遊、生態旅遊勝地。
紫荊山山色秀美,崗巒交錯,林草豐厚,夏則雲鎖高峰,冬末白雲盈頭,每年中秋過後,天道南行,日出於主側峰之間,形成一個“旭”字,故稱“紫荊朝旭”,是錦州八景之一。
紫荊山地區年土壤為中性。山上有多處山泉,常年泉水不斷,水質好,無色透明,符合飲用水標準,山石以灰石為主(現在已開發溫泉)由於地殼升降構造節理發育,地形坡度25°—30°。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270米,適於徒步攀登。紫荊山頂峰,俗稱“白頭山”,立於其上,百裏之內盡收眼底,極目遠眺,南可見海,甚至海上點點船帆;西可見錦城全貌;東北方向係閭山山脈,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甚為壯觀。
林深樹密,有鬆柏、油鬆、刺槐、側柏、紋冠果、花曲柳、山杏、桃、蘋果、李子、桑以及各種未認定樹種共計幾十種近120萬株以及蒼鬆翠柏等耐寒樹種。山上中草藥品種達130多種,如知母、桔梗、光參、柴胡、靈芝等;林區內現有野雞、野兔、獾子、刺蝟等野生動物,還有各種鳥燈、昆蟲上百種。可謂春可花香、夏可觀海、秋可賞紅葉、冬可聽鬆濤(記得當時十一,我下山之時還順便采摘兩蘋果和小酸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