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一九年初春,在廣闊的遼東大地上即將發生一場改寫曆史的戰爭薩爾滸之戰。它是明朝與後金之間的首次大規模的較量,也是改變雙方在遼東這塊土地上力量的對比。薩爾滸大戰之後,明朝在遼東地區由進攻態勢轉為防守。後金女真由過去的被動挨打轉主動進攻,為將來大清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那麼這場戰役是怎麼發生的呢?誰先挑起來的呢?過程又如何請看正文薩爾滸之役
這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那麼說起這場戰役,咱們還得從頭說起。自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到1644年朱由檢梅山上吊,曆經276年。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帝製王朝,可以說大明王朝把漢、唐、宋的諸多優點融於一身。政治上實行責任製內閣,這是個比較民主的,皇帝基本不管事,但是內閣不能不管事,要不大明也不能持續二百多年啊。經濟方麵,基本上實現了白銀的流通,也時常與海外通商,也賺點外彙什麼的。軍事方麵,明朝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使用火器,而且還特別受到官方的認可和支持。但是,明朝也是有他黑暗的一麵,像什麼黨羽之爭、皇帝怠政等等吧。那麼明朝有沒有傑出的皇帝呢?您還別說,還真有那麼幾位。明朝傑出的皇帝在中國皇帝排行榜當中也能殺進前16強(我瞎估計的),垃圾的皇帝在倒數當中位置也相當穩定。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要說起朱元璋來可真正算得上是苦大仇深、根紅苗正,算是貧下中農了吧。從小給地主家放牛,後來做過和尚,還要過飯、做過小買賣,飽嚐人間冷暖。在中國眾多開國皇帝當中,朱元璋論出身算是最次的一個。另一個傑出的皇帝算是永樂大帝了吧,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被加封為燕王駐防燕京。後來發動靖難之變做了皇帝,他算是個爭議頗大的皇帝,遷都北京、立下天子守國門的規矩。而後好大喜功組織數次大航海耗費了人力財力,又命人編寫了《永樂大典》。總而言之一句話,朱棣就是想好好折騰幾十年。至於明朝出現不少垃圾皇帝,咱們在後文慢慢交代。
長話短說,薩爾滸戰役發生在公元1619年。那麼這個時期的明朝誰做了皇帝呢?正是明神宗萬曆帝,說到這裏咱們費點話介紹一下這位老兄的生平事跡。
萬曆帝、朱翊鈞,廟號明神宗。可不要小看這位皇帝,他可是明朝諸多皇帝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總共在位四十六年。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裏,明朝居然扭轉已然頹廢的局麵,一躍達到小康水平,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創新高。這是因為當時的萬曆帝年齡還小,所做的一切都由內閣代辦。並且在萬曆小朋友的頭上還懸掛著三口寶劍;分別是“斬仙劍、誅仙劍?決仙劍”這三口寶劍。嗬嗬,其實所謂的‘三口寶劍’指的就是三個人;分別是內閣首府張居正、皇太後、太監張保。由於他們三人對萬曆小朋友管的太嚴,統的太死板。沒他們不管的事,大到婚喪嫁娶,小到吃喝拉撒,是事就得要過問,就要操心,屬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也太寬了。
不過啊,您還真別說,這管的嚴點還真對得起咱老百姓,還真就過上了幾天好日子。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懸在萬曆頭上的三口寶劍相繼過世或是被貶,這可把萬曆給高興壞了。為了在後宮與太監宮女、嬪妃愛妾、幫閑的、落(lao四音)忙的、抱粗腿的、捧臭腳的扯淡玩。另外萬曆帝與大臣們還存在一個分歧,那就是立儲問題。萬曆想立福王為太子,可大臣們掌握了亙古祖訓“立長不立幼的”的理論依據,雙方鬧個大紅臉不愉快。最終導致萬曆帝二十年不理朝政,不與大臣們見麵。萬曆帝跟大臣們躲貓貓玩,我躲躲、躲躲、躲躲躲。二十年啊,二十年可以幹好多大事咧!可惜了二十年,又錯過了一次黃金發展時期。萬曆到是美了,天是王大、他是王老二,把自己的本職工作丟在一邊,整日裏泡在美女堆裏可享受了(真羨慕啊)。說來也是巧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偏偏趕上了地球出現小冰河期,這可要了親命了。怎麼地呢?首先說天氣冷到極致,到了冬天北方甚至東北地區零下三十度不是蓋的。農民兄弟地種地那是十年九旱,各種天災層出不窮。普天下的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可萬曆老兒卻置之不理,你們受苦受難啊,活該!這還好的了嗎,不有那麼句話嗎:“人多了亂、地多了旱、母雞多了不下蛋、媳婦多了媽做飯。”老百姓圖個啥啊?不就是填飽肚皮唄,你們帝王家不讓讓我們老百姓活著,那好,你們也甭想舒坦哪去。各地義軍是揭竿而起,明王朝的統治開始出現各種危機。
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萬曆老兒也不是一點正事都沒幹。最具代表性的莫屬萬曆三大征了。那麼其他的咱也不表,重點說下抗倭援朝。說起抗倭援朝就是出兵朝鮮與當時的東洋人打仗。明朝時期咱們稱呼日本人叫做倭人,聽這個名字確實很符合實際。日本是個島國,偏居一隅。到了他們戰國時期出了個叫豐臣秀吉的人,此人還是有兩下子的,統一了日本諸國。你統一日本老實呆著得了唄,不行!總嫌自己地方小,裝不下自己。於是開始向外侵略,頭一個目標就是鄰國朝鮮。不僅如此,還要借助朝鮮這塊跳板吞並大明,你小日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神馬德行,欺負欺負朝鮮也就罷了,還想挑釁大明朝。要說這朝鮮當局就是個飯桶,比明朝更腐敗、更軟弱。打不過人家日本人,怎麼辦呢,幹脆還是請援兵吧,這樣想到了自己的老大哥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