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悟境(1 / 2)

菩提樹下,忘情湖前,顱頂三昧火,膝抵五祥雲,我在參禪。

心隨風動,風隨心拂。

“無念、無作,真空、真如,無生、無相。”我名無相,心隨佛坐,佛法隨心。

道心禪院悟佛堂內,一間萬佛堂的禪堂內,數千名監香師父扛著香板走來走去,禪堂內,煙雲繚繞,光華無限,誦經聲似隱隱約約縈繞,仔細聽卻一片寂靜。數十萬名修士神態各異,有喜笑顏開者、有愁眉緊皺者、有仰天思索者等等千姿百態,各具神態的用功的樣子。

“無相,你看到了嗎?”佛右手抬起指著一名微皺眉頭參佛的人問我。

“看到了。”無相沒有看佛,看著那參禪者的眉心答道。

“你看到了什麼?”佛的手指並未離開。

“他犯了口業,自然苦惱。”無相盯著那人,稍有猶豫,點點頭。

“是麼?”佛再問,手指收了回來。

無相抬手,風從無形中來,一個幻境從那皺眉參佛之人頭頂出現。

佛前,一個耄耋老和尚新收了一個徒弟,正為這個年輕人剃度,這個徒弟原是個書生,其人聰明,隻是常因說話不慎重備受苦惱。

隨師父耄耋老和尚常去雲遊,大家都非常喜歡他們。可正是因為他說話問題,總是惹出各種各樣江湖上的是非。

這日雲遊剛回寺廟,師徒二人腳步還沒踏入寺門,身後就有數百名手提長劍的道士尾追而來,要興師問罪。原因是徒弟在化緣傳道士,口無遮攔隨便評論佛道,一是“佛宗比道宗曆史久遠”,二是“佛祖師之道比之道宗祖師之道修為要高”。結果正好被路過的峨眉派道宗弟子聽到報告了長老,長老氣不過,便要找師徒二人討要個說法。

一路追來,小和尚戰戰兢兢,老和尚置若罔聞。此時剛到山門,為首的老道提劍上前,二話不說正要衝那年輕徒弟砍去。

小和尚“啊”的一聲,閉了眼正欲受死。

“阿彌陀佛!”那耄耋老僧開口,地動山搖。

道宗長老驚懼,手中的劍被震得嗡嗡作響。

耄耋老僧將為提劍的道宗長老請進禪堂,問明原因後,誠懇的說:“我徒口惡,幹擾了貴道的清淨,是我師之過。向您道歉了,懇請道友見諒”。那道人聽了耄耋老僧的話,自覺自己的做法有些過分,便領了眾門人告辭而去。

耄耋老僧把徒弟叫到麵前說:“生死一念,皆因口業,你可明悟了?”

徒弟心中怯怯,但嘴上還是有點不服:“我佛光大,我弘揚佛法可還有錯了”。

耄耋老僧加重語氣:“佛本清欲,你犯口業而不得明悟,那就去道心禪院修心去吧,罰你誦《無相心經》一萬遍。”

徒弟感覺為佛爭榮而受罰很是不服:“我弘揚我佛之榮耀還有錯了嗎。無錯受罰就是過失,師傅,您不能犯錯!”

耄耋老僧閉目,手撚佛珠,輕聲道:“我教的名譽和地位可多虧了你的口舌之掙啊,去吧,勿要再爭,明悟則過。”

耄耋老僧大袖輕拂,徒弟帶著一臉的不情願消失在廟堂之上。

耄耋老僧輕輕睜開眼,麵似笑非笑,喃喃自語道,“阿彌陀佛,望有緣可度,可度有緣。”

此刻,禪堂內,那徒弟正皺著眉頭,在心念之間響起《無相心經》“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皆空,空喜、空怒、空憂、空思、空悲、空恐、空驚即是無相,即是無色香聲味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相,既然無相,便無眼界、便無意識,亦無老死、亦無恐懼,是為舍利子……”

隨著《無相心經》一聲聲如雷般響起,一層層金黃色的光暈從幻境中擴散開來。

“你說,那為何他還是眉頭緊鎖。”佛嘴角微動,似笑非笑,似說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