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就是幸福 1(1 / 3)

第一章 健康就是幸福 1

有首歌唱的好,說“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精神……”健康的體魄和心靈是快樂的原動力,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在人生的路上,就算你成就了輝煌的事業,就算你擁有了萬貫家財,沒有好的身體,整日與藥為伍,你會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那讓我們為自己喝彩吧!擁有健康,享受幸福。

有了健康才有希望

健康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是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基礎。有人做過一個比喻:“身體好而智力不足的人是次品,隻有智力而身體不好的人是廢品”。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曾這樣指出: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難以表現,文化無從施展,力量不能戰鬥,財富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阿拉伯有句諺語: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1“當一個人生病,就是他整個的人病了”

1948年通過的《世界衛生組織憲章》開宗明義地寫道: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現象。這裏明確地把人類的健康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的因素聯係起來。眾所周知,人的生理健康,是指身體的各個器官發育良好,各個係統處於良性工作狀態,整個生理機能運行正常,人們一般好像沒有疾病,體質健壯,身體健康,這種生理健康常常可以用生理指標來表示和衡量。而人的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是一種心理活動,心理健康的人,對外界的反映適度,對生活充滿信心。科學的健康觀認為,健康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麵的內容是密切聯係不可分割的,生理方麵和心理方麵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例如,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心理上的疾病痊愈,轉化為身體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狀態,又會影響生理的健康,人們常常會看到一個身患症病但樂觀向上的人比悲觀失望,失去生活信心的人,其生理上的疾患要好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生理、心理與行為適應的不可分離性也就是個體健康的“完整性”。因此,當我們說及健康時,就不再僅僅是指生理學意義上的。在現代醫院裏,如果你去求醫。遇到的是一位開明並精通醫術的醫生,他就可能會說:“沒有一種病純粹是身體方麵的,也沒有一種病完全是心理方麵的,當一個人生病,就是他整個的人病了。”因此,醫生會要求你盡可能地在心理和行為適應上對他的醫療進行配合。

2一個健康的人須具備強健的體魄

健康的體魄主要包括:

(1)健全的身體

人體從外部來講,分作頭部、軀幹和四肢三大部分,從內部來分,又分作器官、係統等等。隻要這些生理部分不缺損,就是一個健全的身體。

(2)完整的機能

人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係統,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比如手,是用來參與社會實踐的,需要推、拿、彈、提;腳,是用來走路的;眼,是用來觀察和攝取自然現象的;而耳朵,則是用來聽的……這些生理機能,如果沒有缺乏,那就是具有完整的生理機能。

(3)健全的大腦

大腦,是人所擁有的最重要的物質器官,是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協調自身的各項機能和各項活動的中樞,也是人處理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司令部。大腦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人類的社會活動。

什麼樣的大腦才算健全的大腦呢?

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有幾點一定要具備才行:

①記憶能力:很多現象和情景是再現的,類似的情景再現時,就需要準確的記憶和判斷,來幫助人改善自然。

②貯存能力:與記憶很相似,許多不同的情景再現後,大腦可以按條理式或按某一規律,把它們一一刻痕在一定的部位進行貯存。

③思維能力:這是大腦健全的一個最主要的標誌。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中,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作用。這個能動作用,就是通過人的大腦對各種現象的比較和歸納、思維,最後總結出某些規律,再把這些規律運用來指導實踐。這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思維。

④分辨能力:分辨能力在有些地方又叫判斷能力,也是思維的一個範疇。

大腦隻要具有這四種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人也就具有了一個健全的大腦。

3健康的心理必不可少

一個心理積極健康者,應該具有如下特征:

(1)誠實

他們說話做事光明磊落,從不模棱兩可或用謊言欺騙人,也從不欺騙自己。他們認為,生活,就應該做生活的強者,要麼活得轟轟烈烈,要麼活得平平淡淡,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能顯示一個真實來。

(2)自尊

具有積極心理的人是非常自尊的,他們不喜歡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奮鬥,自己的能力,拚搏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來。因此他們不斷地學習,補充自己的能量,不斷地超越自我,奮鬥在事業的第一線。這樣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決不依賴,他們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3)自立

具有積極心理的人,在生活中從不處於被動地位,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鼓勵而改變思想,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憎恨而停止實踐,他們會在自己的信念下,用自己的方式,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事業。

(4)充滿活力

心理積極的人,休息時間似乎比別人少得多,但他們精神飽滿,富於激情,任何時間都有事可幹,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度過。但他們做事,從不疲倦,而且能發揮自己的能量,具有超人的毅力,也從沒因工作而累壞身體。在生活中,也總是充滿活力,永不厭倦。

(5)熱愛生活

心理積極的人,總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生活中去,認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正確對待現實。用愉快的心情、積極的努力來改變現實,從中獲得樂趣,享受生活。

(6)風趣、幽默

心理積極的人,是一個心胸寬廣、樂觀活潑的人。在生活中,總是以風趣、幽默來代替呆板、乏味,從而激發人的活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他們會創造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局麵,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進,和這樣的人生活,你也會被感染上活力,會覺得生活更快樂。

(7)善待失敗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由成功鋪滿,肯定有千千萬萬的失敗做先導。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失敗,人就要走向絕望。

心理積極的人,不怕失敗,認為失敗是局部的,是成功的前奏,他們善於在失敗中尋找教訓,獲得經驗,然後再征服失敗。同時他們認為。所謂的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已,完全不影響自己的價值。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失敗又是人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8)勤勤懇懇

心理積極的人,能正確地看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踏踏實實,不怕吃苦,勤勤懇懇地奮鬥,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標,從不好大喜功、華而不實。

(9)勇於探索

心理積極的人,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對事情好奇、向往,追求真理。

他們不會在乎前進中會有多少挫折,更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他們憑著對真理的追求,而披棘斬荊。對什麼事情,都要親自去試一試,直到找到答案。

(10)向往明天

心理積極的人,不會悔恨過去。他們清楚地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過去的失敗,用悔恨是悔恨不出成功的,隻有在失敗中找出教訓,才能有益於成功。

心理積極的人,也不會憂患未來。未來是一個未知數,為未來而憂慮,是毫無意義的。

心理積極的人,把希望的種子播種在今天,用今天的勤勞,來孕育希望的明天。

健康源於有節奏的生活

登上世界高峰的人,必定是體格強健的人,經得起失敗打擊的人,必定是意誌堅定的人。強健的體格和堅定的意誌相結合,就產生了一個完美、健康的人。雖然擁有健康並不能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別人的施舍,健康是對生命的執著追求,是生活有節奏的體現。

1享受充足的睡眠

“疲倦勞累的康複,就是香甜的睡眠。”

“不管是天資還是優雅的教養都無法代替一點,那就是甜美的酣睡!”

生活在現代都市,夜生活越來越豐富,每晚的睡眠時間也隨之越來越少。

每晚燈紅酒綠的生活,將剝奪你的健康。

正如任何一台機器如果連續運轉時間過長,一定會出問題一樣,燈泡點燃時間過長會燒掉,顯示器不適當關閉會老化……人也需要適當的休息,而休息必不可少的就是睡眠。

有時候,也許你會說“我不困”,在該休息時,或連續緊張工作很久後仍不困,並非真的是有精神,而是精神進入了亢奮狀態。

長久處於亢奮狀態是對睡眠的剝奪,是對健康的透支,是對生命的損壞。

我國偉大數學家陳景潤長久讓自己處於這樣一種亢奮的狀態。

每當深夜,他都伏案工作,這種亢奮狀態,他反而認為是“我不困,應該起來工作”。陳景潤的精神,自然值得我們欽佩,但他對健康的透支方法,卻是不可取的。

眾所周知,陳景潤先生後來得了霍金森症,不能不說和他長年來缺乏睡眠無關。

凡是想在生命中有大成就的人,必須懂得“珍愛自己”。這就是說,他要盡一切的努力,培育其身心健康,使力量達到頂點。他必須明白,成功大半依賴自己的“成功機器”——身體——所以對自己的身體是必須在意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人的這句古話是有道理的。聰明的機匠決不肯使用已經損毀的工具;天下沒有一個理發匠,用遲鈍的剪刀能指望其店務的發達;沒有一個木匠,用了遲鈍的鋸鑿、斧頭,能指望其工作的精良。

保證充足的睡眠,就是保住了健康的原動力。

與不能充分睡眠相反,有人則久臥成病。這種人以保證充分的睡眠為借口,每天賴在床上不肯起來,這樣不僅不會獲得健康,反而對健康有巨大的損壞。

如果還是把人比喻成一部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必須經常運轉,長時間不運轉的機器必然生鏽,久臥之人必然滋生種種疾病。

2健康的飲食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俗語充分說明了飲食對人類的重要性。經常飲食不足或飲食不定的人,往往不能擁有健康。

有許多人因為“經濟”,中午,他們往往會站在小食堂的櫃台旁很匆忙地吞一塊夾肉麵包,呷一杯牛奶就算了事,以為這樣一來,時間金錢兩相宜。殊不知,假如他們走進一家餐館,從容地進餐營養而可口的午飯,在餐後再休息一會兒,在未繼續工作以前,使胃部得以進行其消化食物的程序,這對於他的身體,對於他的各方麵,都是大大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