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 2
怎樣服用中成藥
中成藥是中藥製成的便於服用和保存的成品藥。有藥丸、藥片、藥水、藥粉、藥膏、藥酒等。
服中成藥要注意:
(1)注意用量。每種藥服多少都是有科學根據的,不能少服,也不宜多服。一般藥物(有毒性的除外)如服後效果不明顯,且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加大劑量。
(2)注意每天服藥的最佳時間。滋補類藥物宜空腹服用;健胃消食的宜在飯後15分鍾服用;鎮靜安神的以及酒類宜在睡前半小時服用。
(3)注意服法。大丸藥可放口內咀嚼,再用白開水送下;也可割成小方塊,捏成小丸服用;或者將藥丸用水調成糊狀。
不要亂給孩子吃藥
孩童生長發育期間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時間短,吸收排泄快,抵抗力弱,對藥物反應敏感,用藥不當會產生不良反應。
長期使用皮質激素例如強的鬆等,或免疫抑製劑例如環磷酰胺等,能導致骨骼生長延緩,早產兒長期應用四環素能使骨骼生長停滯。
四環素、皮質激素、維生素A等藥物可增加腦壓或引起腦水腫,皮質激素還可以影響兒童對鈣質的代謝,產生手足抽搐。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多粘黴素等可致使聽力減退,引起耳聾,不會說話的小兒,耳聾後還可導致啞巴。
過量服用氯黴素、四環素、金黴素、新生黴素、氯丙嗪、異煙肼等,可導致中毒性肝炎。
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如地塞米鬆,可引起消化道潰瘍,長期服用氯黴素可引起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磺胺類藥物服用過多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症。
由此可見,小兒患病切忌亂用藥,特別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劑量不可過大,用藥時間不宜過長,一定要按藥品說明書或遵醫囑服用。
兒童禁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能夠引起非常嚴重的雷耶氏綜合征,雷耶氏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兒童肝髒和大腦疾病,因此絕不能給1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任何形式的阿司匹林,除非有醫生的特殊指導。
給幼兒灌藥的方法
孩子多不肯好好服藥,家長為此急得按胳膊、揪腦袋、捏鼻子,硬將藥往孩子口裏灌;孩子則拚命掙紮,大哭大鬧,常常是藥沒有喂好,大人小孩弄得一身汗。有的家長則把藥溶解在牛奶中,裝入奶瓶,讓孩子吃,這樣也不好。因為小兒的服藥量很少,有一部分沾在奶瓶上,藥量就不足了。下麵介紹一下喂藥的方法。
(1)喂藥前不要喂奶,也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以免喂藥時引起嘔吐。
(2)灌藥時,勺子不要順著舌頭直往裏插,這樣容易嗆著,應把勺子從孩子的嘴角處插入,倒在舌邊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時再將勺拿出,動作要輕巧。
(3)喂藥後可給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嘔吐。
(4)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藥味過苦,可在勺裏放點果醬,哄其吃下。
(5)在喂膠囊藥粉時,有時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膠囊丸分開後,兩個半粒都無堵頭,吃藥時難免撒在嘴裏,小孩常因此嘔吐。最好的辦法是用飯粒或麵食堵住被分開的開口處,這樣既節約,又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當心藥物致耳聾
據調查,我國因藥物引起的聾啞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50年代不足3%,到70年代以後上升到28%~35%。許多聾啞兒童是因用藥不當造成的。據統計,我國現在耳聾患者約500萬,其中因用藥不當而造成的中毒性耳聾即占了300多萬。
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均表明,許多藥物,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中的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新生黴素等,都會損害人的聽覺神經,此類抗生素有“耳聾性抗生素”之稱。過去,當孩子發生一般性的發燒、感冒和上呼吸道輕度感染等,有些家長為了小兒的病早愈,常常主動要求醫生給孩子用抗生素針藥。殊不知,抗生素不是萬能藥,盲目濫用往往會適得其反,特別是“耳聾性抗生素”更應慎重使用。臨床研究發現,短期內應用鏈黴素的小孩約有10%發生耳聾,長期注射造成聽覺神經功能障礙者可高達7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孕婦、乳母使用此類藥物,亦會造成胎、幼兒先天性耳聾。研究人員專門調查過,在藥物引起的聾啞兒童中,7%是妊娠期和哺乳期母親用藥造成的。
臨床醫生還發現,少數小兒對“耳聾性抗生素”十分敏感,隻要偶然使用一兩次,就能導致耳聾,而且耳聾的早期症狀又很不明顯,僅表現為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等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對此,專家們指出,應盡量避免對嬰幼兒使用“耳聾性抗生素”,如果病情需要,非用不可,醫生要向家長交代藥物的毒性和觀察方法,家長應按醫生的交代密切觀察用藥反應,一旦患兒出現惡心、頭暈、手足及口唇麻木等中毒先兆時,就應盡快報告給醫生,應即停藥。
老年人用藥三忌
老年人因身體器官有衰老變化,用藥有三忌。一忌濫用藥物。人到老年,肌體免疫係統機能減退,易得病,如果服藥不遵醫囑,濫用後,會加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二忌劑量大。老年人用藥原則是:量宜小,不宜大,以不超過成人量的3/4為限。同時使用兩種藥時,更要慎重。三忌濫用抗生素。有些人把抗生素當做“萬靈藥”,有點傷風感冒或發熱,認為吃“素”能解決。但據分析,濫用抗生素會造成二重感染(即菌群交替症),並出現嚴重後果。
不可用果汁服藥
果汁或冷飲水中的果酸容易導致多種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而大大降低藥效;還有許多藥物,如阿司匹林、保泰鬆等抗風濕痛的藥,本來就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而果酸則可加劇對胃壁的刺激,甚至可造成胃粘膜出血;有些抗菌素,如紅黴素、氯黴素等,在酸性液體作用下易被水解而降低藥效,有的甚至與酸性液體反應,生成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