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憂慮的良藥 3
適應現實
在自然界,萬物生靈,息息相通,絲絲相連。自然界之所以向前發展,正是萬物生靈之間,保持著相對平衡而自然發展,都各自遵循著自然選擇的規律。
卡耐基說:“欲克服困惑憂慮,走出困境,就必須敢於麵對現實,適應現實。”誠然,現實往往令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但是,敢於直視慘淡的人生、直視現狀的貧窮。貧窮並不可怕,倒還可以“窮則思變,一變則通”。但是,苦於貧窮而憂慮成疾,顧慮重重,是非常可怕而危險的。
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打擊它要比猶豫躲閃它更有利。
——[英]培根自然界的炎暑,盡管不能回絕,但卻可消除因熱而引起的困惱。我們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炎熱之惱,使己身如置身於清風宜人的涼台之上,滅卻心頭的炎熱。顯然,貧富乃世之常事,貧窮,照樣也是也是難以避免的,但隻要能退除因貧困而興的悲愁,便可享受置身於精神上的達觀狀態。自然界的寒暑變化,是不能主觀阻撓,當然,能避居於清爽別墅中者,自是例外。但唯有心靈能超越自然的嚴寒酷暑,保持心態坦然。
可見“窮愁”,正因貧窮而引來的悲愁。
自古以來,君子由於安貧樂道,故多貧困,因而稱“君子固窮”,而“固窮”二字便是為陶淵明所引用。
在自然界,萬物生靈,息息相通,絲絲相連。自然界之所以向前發展,正是萬物生靈之間,保持著相對平衡而自然發展,都各自遵循著自然選擇的規律。
作為人類來說,也同樣遵循著自然選擇的規律。對於人類個體,唯保持心態平衡,才能自我感覺良好,利於豐富自我,充實自我和完善自我,從而使自己健康,延年益壽。
顯而易見,對必然的事輕快自如,就像楊柳承受風雨,水接受一切容器,我們也要隨一切事實,唯有適應現實環境,才能更好、更充實地健康成長下去。
這正如中國俗話說得好:“入鄉隨俗,順其自然”嘛!小的時候,有一天,卡耐基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北密蘇裏州一間荒蕪的老木屋的閣樓上玩。從閣樓爬下來的時候,卡耐基先在窗欄上站了一會,然後往下跳。他左手的食指上帶著一個戒指。在他跳下去的時候,那個戒指勾住了一根釘子,把他的整根手指拉脫了下來。
卡耐基尖聲地叫著,嚇壞了,還以為自己死定了,可是在他的手好了之後,他從此心態坦然,麵對現狀。再煩惱又有什麼用呢?他接受了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
幾年之前,卡耐基在紐約市中心一家辦公大樓裏,見到一個開運貨電梯的人。卡耐基注意到他的左手齊腕砍斷了。便問他少了那隻手會不會覺得難過,他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偶然記起它。”
如果有必要,我們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種情況,使自己適應,然後就整個忘了它。可見,唯有直視人生,敢於麵對惡劣的環境,方能顯示出人生的勃勃生機,也方能顯示出人類生命力的激越高亢。
我常常想起刻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一間十五世紀老教堂的廢墟上的一行字。那行字刻的是:“事情是這樣,就不會是別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人生難免遭受風雨砥礪,歲月滄桑,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我們也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或者我們可以用憂慮來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最後可能會弄得精神崩潰。
“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卡耐基說,“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沙白·康黎,卻經過很多困難才學到這一點。“在美國慶祝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她對卡耐基說,“我接到由國防部送來的一封電報,我的侄兒——我最親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杳無音信了。過了不久,另外一封電報說他已經死了。”
如果有工作要做,就應該立刻做好,如果交運時你發現自己毫無準備,就不該怪命運女神,而應當埋怨你自己。
——[俄]克雷洛夫康黎悲傷得痛不欲生。在那件事發生以前,她一直覺得生命對她很好,她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努力帶大了這個侄兒。在她看來,侄兒代表了年輕人美好的一切。她覺得自己以前的努力,現在都有了很好的收獲……然而卻來了這封電報,她整個的世界都粉碎了,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活下去而有所留戀的。她開始忽視自己的工作,忽視自己的朋友,她拋開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她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她簡直無法麵對現狀,她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自己的家鄉,整天沉浸在悲傷痛苦和感情折磨之中。
就在自己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經忘了的信,正是一封從她這個已經死了的侄兒那裏寄來的信。是幾年前她母親去世的時候,侄兒寫來給她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說:“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撐得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你教我的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分離得有多麼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隨機應變,急中生智對待任何事態的發展。”
她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侄兒似乎就在她的身邊,正在向她說話。侄兒好象在對她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撐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底下,繼續過下去。”
後來,她再回去工作。她不再對人冷淡無禮。她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侄兒所希望的那樣繼續地活下去。”她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們;晚上,她參加了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她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徽妙變化。她不再為已經永遠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她每天的生活裏都充滿了快樂,這正如侄兒要她做到的那樣。
伊莉沙白·康黎的經曆,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們必須正視和適應再所難免的現狀環境。這盡管不易學會,但每個人都會遲早要懂的。就連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和那些達官貴人們,也時時警告自己:“教我不要為月亮而哭泣,也不要在事後而後悔。”“能夠順其自然,便是人生大道的關鍵一步。”
誠然,環境是任何時候都難免逃避的。很顯然的,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都是不快樂,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有道是:環境造就人,但是,人力可以創造環境。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曆史,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必要的時候,我們都能忍受得住災難和悲劇,甚至勝過它們。我們也許會以為我們力不從心,但我們內在的力量卻能驚天地、泣鬼神,隻要我們肯加以利用,就能幫助我們戰勝困難。
卡耐基的一位朋友說:“人生加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隻除了一樣;就是瞎眼。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
後來,有一天,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低頭看著地上的地毯,色彩整個是模糊的,他無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紋。他去找了一個眼科專家,發現了那不幸的事實:他的視力衰弱,有一隻眼睛幾乎全瞎了,另一隻離瞎卻也為時不遠了。他所最怕的事情,終於發生在他的身上。
大凡那些躲在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落裏的人們,縱使會錯過若幹顯著的機會,也還能有些奇特的機遇使他們最終被大家發現出來。
——[英]哈代卡耐基的朋友對這種所有災難裏最可怕的事情有什麼反應呢?他是不是覺得自己一下子毫無希望呢?沒有,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還能覺得非常開心,甚至於還能風趣幽默,侃侃而談。以前,浮動的“黑斑”令他很難過,它們會在他眼前遊過,遮斷了他的視線,然而,眼下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風趣地說:“嘿,又是老黑斑爺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風和日麗,它要到哪裏去。”